2019年超過415萬對夫妻離婚,離婚率為什麼愈來愈高?
今年過年前,分別和一些朋友聚了幾次會,不知何故,這幾年新朋舊友都突然好奇我的感情世界,總有人問我結婚了沒,有男朋友了嗎,我的回應也每每成了茶餘飯後的機智問答遊戲。
我知道我的年紀,加上絶口不談隱私,又在娛樂圈工作,難免引人各種猜想聯想,早幾年有的人還能猜我八成是給人包養,但自從愈來愈多人知道我年近半百後,自動就排除了這個可能性(話說年近半百也可能有年近一百的人包養啊😏......),有的朋友還認認真真的替我著急起來,以為我是什麼不婚主義,或是受過傷害的戀愛絕緣體。
其實正確答案是,我覺得婚姻制度很多餘。
我曾經問過幾個條件很好,卻在有足夠的本錢遊戲人間後仍選擇婚姻的朋友,你們為什麼結婚。
他們的理由讓我驚訝。
他/她們和我說,如果不是為了想要孩子,如果不是為了怕父母擔心,根本不會結婚。
我問:不能為了愛嗎?
對方答:結不結婚都可以愛啊!
然後結了婚的他/她們,不知道是不是結婚的條件未被完全滿足,或是因為已經滿足了,就又回歸自我,對經營複雜的婚姻毫無耐性,最後佳偶變怨偶,不是離婚,就是婚姻生活和離婚沒兩樣。
還記得有個家世很好,礙於面子不能離婚的朋友私下對我們說,反正我盡我的責任,該出現時我會出現,其他的就......言下之意,別想!
這哪裡是婚姻?這根本是戰場好吧!
即使有那幾個朋友,當初結婚的原因還算單純,就是想找人做伴,一起奮鬥,也在複雜的家庭關係磨合下,對婚姻生活逐漸感到失望和乏味。
這時,如果你的個性和經濟夠獨立,難免不會又開始懷念一個人的生活,一根足以壓垮駱駝的稻草便隨時準備登場。
而那些牽連太多,離不了婚的,只能無奈的繼續待在令人乏味的婚姻里,過著相看兩厭的日子。
這些朋友的經歷讓我不禁想,也許在不久後的未來,除了難以降下來的離婚數字外,可能會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樣,不因為需要孩子而得有個家庭,不害怕失去所以得綁住對方,更不依賴另一半提供的生活保障......最後連離婚都不必,直接不結婚了。
我並不是抵毀婚姻制度,我只是希望我的婚姻不是兩個不夠成熟的人做的一場條件交換。
就如同印度心靈導師奧修所說,大部份的婚姻,都是一場買賣。
如果你說你是為愛結婚,你既然確信你倆的愛情,又何必要結婚?你的婚姻本身就代表著不信任。
如果你夠成熟,你就會明白存在即是一種不斷的變化,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情感亦然。
如果對方不愛你了,你不會滿懷恨意,把對方的不愛視為傷害你的武器。
如果對方愛上了別人,你也不會認為是背叛,你會給對方選擇的自由。
如果沒有這樣對愛極為深刻的體認,只是帶著各種各樣的目的去結婚,那麼整個婚姻里就會充斥著以愛為名,以責任為名地,要求對方,改變對方,綁住對方的種種行為,可想而知,是個人都想逃。
反之,如果真的打從心底相信每個人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對方的自由意志,你根本找不到結婚的理由,或者說,當結婚這件事不再是「必須的」,「神聖的」,「嚴肅的」,「充滿儀式感的」,那麼不論結婚與否,你們的關係都不會在日後轉換成綁住兩人的枷鎖。
然而我們從小就被制約,根深蒂固的觀念很難改變,在我無數次辛苦重塑我的婚姻觀,感情觀時,就連我那還算開明的母親,偶爾也會擔心我吃虧了。
理由和一般父母一樣,總是沒有要求,無需名份,開心就好,這不虧大了是什麼?
即使後來她不再擔心了,那也是因為我已年過四十,只要還有人要都算賺到😂。
但對我自己來說,當我愈來愈成熟,愈來愈自由的時候,我愈能享受到愛所帶來的喜悅。
最後我回答來八卦的朋友:我並不是不婚主義,也不是結婚主義,我壓根兒就沒有認真思考過婚姻這件事,因為它一點也不重要。
是因為愛,我們才生活在一起。
摘錄我很喜歡的兩段話,作者皆為奧修(Osho)
"The moment love becomes a relationship, it becomes a bondage because there are expectations and there are demands and there are frustrations, and an effort from both sides to dominate. It becomes a struggle for power."

封面圖 Photo by Elvis Bekmanis on Unsplash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