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上學?-從台灣教育淺談上學的意義
IPFS
許多國家都有著所謂的"義務教育",也就是身為該國國民就有義務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俗稱"上學"。每個國家所制定的義務教育內容、年限都有所不同,那因為我自己是受台灣的教育體系長大,所以這邊只討論台灣的義務教育。
討論到台灣的義務教育,就不得不提到飽受批評的教育制度,不論是早前的九年國教還是現在的十二年國教,成績至上的觀念仍存留在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如會考、學測等升學壓力下,許多老師會要求學生優先學習考試相關科目,減少參與社團或藝文活動。而學生們也就被灌輸了這樣的觀念,導致許多學生只知道念好書、考好試、上好學校,甚至為此花費額外的時間與精力去補習,於是就認為上學的唯一目的就是念書,因此錯過了許多接觸其他事物的機會。
台灣的義務教育內容,主要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學科"國英數自社"(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雖然在持續的課綱調整下,增設了許多學科以外的科目占比,就是希望學生有更多元的學習,但真正與學生接觸的"教育者"觀念卻沒有隨之進步,即使課綱納入了探究與實作,現場教師卻依舊以傳統筆試為教學重心,自然也就無法有效的改善整個教育環境。
那所以到底為什麼要上學呢?個人認為,上學的用意在於,學習適應現今的主流社會,然而,一定會有人說:「我適應不了。」,這很正常,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適應"主流",不適應主流並不代表失敗,也許只是自身的價值在主流之外罷了。因此如果已經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無法適應主流/不喜歡上學的原因,不妨大膽地去尋找心之所向,這也許是上學的另一層用意吧。
當然,還是不建議完全放棄學科的學習,因為每個科目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如果有人想討論學科方面,歡迎讓我知道,感謝看完的每一個人,我們下次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