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南灣水巷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超越面書

南灣水巷生
·
·
 I used to study Classics, and the word “meta” comes from the Greek word meaning “beyond”. For me, it symbolizes that there is always more to build, and there is always a next chapter to the story.

[水巷閒思]朱伯格(Mark Zuckerberg)宣佈其公司 Facebook 更名為「Meta」,採其古希臘字源「beyond」即超越之意。我猜他多半只憑英文字典得來此印象。沒錯,「meta」一字來自古希臘文「μετά」,「μετά」卻幾乎不曾解作超越,更常解作跟隨、位居其中、之後等,查查古希臘文字典即一目了然。於古希臘文筆者修為尚淺,網上已見高手詳細解明「μετά」一字的多重用法,且不畫蛇添足了。而筆者的古希臘文老師就曾於堂上打趣,揶揄朱伯格何以不選「ὑπέρ」或即英文「hyper」一字,因「ὑπέρ」方為表達超越一意的最恰當用字。

然而若查英文字典,「meta」確又可解作超越。何以古今有別呢?原來與亞里士多德(Ἀριστοτέλης)哲學悉悉相關。亞里士多德乃古希臘巨哲,亦西方哲學奠基者之一。他有部傳世之作叫《形上學》,譯自英文「metaphysics」或拉丁文「metaphysica」,可更追溯至古希臘文「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 (ta meta ta phusika),直譯即「自然論之後」。至於為何取名「自然論之後」,學界爭議頻仍,流行之說有三。

一說,《形上學》本非齊齊整整的一部書,而僅指一堆難以歸類的散稿,彙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的學者遂將該批散稿統統置於《自然論》(Φυσικὴ ἀκρόασις, phusike akroasis)一書之後,故得名。換言之,該批散稿之所以合稱「自然論之後」,純出偶然。

二說,該批散稿之所以得名「自然論之後」,決非偶然,而實出於亞里士多德思想體系的內在要求,此亦後世最樂於採納的講法。好比漢譯「形上學」一名所示,該批散稿所涉的課題正正超越了自然之物,諸如原則、存在、實體和神。不單超越自然之物,更反過來解釋自然之物「背後」的成因,故為自然論乃至一切學科奠基,故亞里士多德又名之曰「第一哲學」,而稱自然論為「第二哲學」。

三說,雖曰形上學為自然論奠基,但亞里士多德認為理解當由最具體最親近五感的事物開始,慢慢騰昇至抽象的原則,故讀《形上學》一書當在讀《自然論》之後。

無論如何,「metaphysics」一名之義早成定案,大家理所當然視之為哲學某些最根本最核心的課題,專門窮究自然科學止步的形上領域,諸如變化與同一的關係、時間為何、因果為何、有沒有自由、有沒有其他世界,世界為何存在而非不存在等,均古往今來爭議不綴的大哉問。亦由於形上學課題往往有脫離經驗的特性,「meta」一字漸漸兼解作超越。當代哲學家甚至利用「meta」一字創了好些新概念,如「metaethics」指以倫理學本身為研究對象的後設研究、「metalanguage」指用來分析其他語文系統的一套後設語文、「metaphilosophy」則指哲學以自身為對象的後設研究。哲學以外,其生命力一樣頑強,諸如「metafiction」、「metatheatre」、「metadata」、「metagame」等新造詞,皆取其超越之義。

拜新義所賜,漢語又衍生了好些奇奇怪怪的譯名。就舉朱伯格大肆宣傳的「metaverse」為例,傳媒好譯作「元宇宙」。說穿了,無非虛擬空間而已,既不「元」也不「宇宙」。其所穿越者唯自己的業務而已。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