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讀文言文4】基礎文言文文法:倒裝、連接詞、省略

穿越的古文課
·
·
IPFS
·

上回我們提供幾個「猜詞義」的訣竅,幫助你看懂詞義,進而看懂一個句子。這次,終於要開始最困難的部分 — — 文法大魔王。

說到古漢語文法,那可是好幾本書都講不完的內容。這回我們只說初學者會先碰到的幾個問題:倒裝、連接詞、省略。有了這些基本概念後,可以幫助你看懂更多文言文的句子,並搞清楚句子跟句子間的關係。

初級倒裝句:賓語提前

初學者常遇到個問題:這個句子好像怪怪的?當遇到讀不懂的地方,請留意,這很可能是倒裝!

文言文的倒裝有很多種,初學階段比較常接觸的是「賓語提前式」。什麼是「賓語提前的倒裝」呢?這裡簡單說明一下語法學。

一般情況下,賓語放在動詞的後面。例如:

我(主語)喜歡(動詞)蘋果(賓語)

「主語」是句子陳述的主要對象,「賓語」則表示行為所涉及的人或物。(註1)

在文言文裡,為強調賓語,有時會特別將賓語提前,並在提前的賓語和動詞間加上結構助詞(例如:之、是)。這種為了強調賓語,將賓語特別提前的現象,就是「賓語提前的倒裝」。(註2)

舉例如下:

此外,有時候還在提前的賓語前,再加上「唯」(或「惟」),形成「唯⋯⋯是⋯⋯」、「唯⋯⋯之⋯⋯」的結構。例如:

這些「賓語提前的倒裝」,在上古漢語中很常見,除了賓語提前外,古漢語還有其他倒裝方式,但這回只講初階文法,有興趣的同學可參考文法書。

看懂句子與句子間的關係:連接詞、省略

現在你可以慢慢看懂一個句子了,讓我們稍微把視野拉遠一點,用更大的範圍檢視文章,看句子與句子間的關係。

注意動詞、連接詞

如果你問一個句子裡有名詞、動詞、連接詞⋯⋯我每個詞都看不懂,這時該怎麼辦?我們會說:注意動詞與連接詞。

如果一個句子裡有動詞的話,那這個動詞往往是這句子的精髓。舉例來說,「亮躬耕隴畝」(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假如你只看得懂「亮、耕」兩個詞,也可以大致猜到這句話跟「耕種」有點關係,猜得到耕種,那也的確猜中一半的文意了。

至於連接詞,它用來連接兩個以上的詞或是句子。連接句子時,它常常決定了句子與句子間的邏輯關係。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轉折連接詞」,白話文常見的轉折連接詞有:「然而、但是、不過、卻⋯⋯」。

一段文字裡如果有轉折連接詞,往往轉折連接詞後的部分才是重點,例如:

我愛你,「但是」我不能跟你在一起。

「但是」後面的「不能跟你在一起」,才是整段話的重點。

其他的連接詞,像是「因此、由於、除非、於是⋯⋯」也常是整段文字中的關鍵。同樣,出現在這些連接詞後面的部分才是重點。

同理,文言文中的連接詞也是決定文意的樞紐。文言文的連接詞常常是虛詞(註3),例如:「而、則、然、雖⋯⋯」,下面我們舉「而」來說明。

「而」常連接形容詞或動詞,用來聯繫兩種不同的性質或行為。以下舉例「而」的三種意思(註4):

1.順接

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這句話的意思是:責任重大,「並且」路途遙遠。這裡的「而」是種文意上的順接。「順接」指「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有某種類似,或者有密切的關係,中間沒有轉折」(註5)

2.逆接:轉折連接詞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季氏》)

這句話翻成白話是:住在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招納他們。這裡的「而」是逆接。逆接指「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協調」,有文意上的轉折。

3.如果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這句話說: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這裡的「而」有「假設」的意思,可翻譯成「如果」。

文言文中的連接詞有許多種,難以一一解釋(看著書架上好幾本漢語文法書……),而且,文言文常有「一詞多義」的現象,要判斷這個連接詞在一句話中是哪種意思,最實際的方法,還是得仰賴平日一點一滴的踏實累積。這部分想學得精,必須先把課本讀熟(詳見下文)。

補充省略處

文言文是精煉的語言,常常有省略的情形。這部分有文法的解讀方法,但文法往往難懂,比較簡單的方法,還是一樣用上下文去判斷

首先,看一個句子時,請補充省略的部分(通常是主語),並推論代名詞指的是什麼。

我們舉柳宗元〈捕蛇者說〉為例說明,原文如下: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第一步:補充省略的部分

我們在省略的地方,用( )表示:

永州之野產異蛇,(1)黑質而白章,(2)觸草木,(3)盡死,(4)以嚙人,(5)無御之者。

這個例子中,省略的部分都是「主語」,我們可從「上下文」去推論出每一句的主語是指什麼,補充( )裡省略的部分。請注意,如果句子裡有省略,通常是因為這部分在前一句或後一句有出現,為避免冗長,就把它省略了。換言之,只要從前一句或後一句去找,就能找到省略的部分。

(1)位置的前一句說永州的郊外(野)有蛇,只出現「郊外」、「蛇」兩個東西,後面有黑、白兩字,可猜測(1)省略的主語是「蛇」。

(2)位置後寫碰觸草木,前幾句只出現「郊外」與「蛇」,可見是「蛇」碰觸草木。

(3)後面說某個東西都死了,到底什麼東西死了?前面的句子裡,只出現「郊外」、「蛇」、「草木」三個東西,可見死的不是蛇,就是草木。再看後面又說某個東西咬人,蛇才會咬人,可見蛇沒有死,前面死的是草木。推論(3)省略的主語是「草木」

(4)後面說咬人,這很明顯,主語就是「蛇」了。

(5)位置前一句說蛇咬人,後面說無法抵禦他,誰不能抵禦誰?這很明顯就是人不能抵禦蛇,可見(5)省略的主語是「人」

這個例子裡,有趣的是省略的部分都可從上個句子找到,是「承前省略主語」的結構。(註6)

第二步:推論代名詞是什麼

最後一句「無御之者」,出現一個代名詞「之」,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這句說的是「人無法抵禦蛇」,可見「之」指的是「蛇」。

總結一下,無論是補充省略的部分,還是推論代名詞說的是什麼,都要注意前後句出現哪個人?哪個東西?哪件事情?

省略的部分、代名詞所指的事物,通常會出現在上下文中,只要稍加思考,一定能推論出來。

另外,注意到了嗎?前面我們靠著分析「誰抵禦誰」,判斷出主語與代名詞,這正證明:一句話中最重要的成分通常是「動詞」,注意動詞就可抓出主詞與代詞。

結論:如果你今天整個句子都看不懂,也至少多注意動詞跟連接詞。看懂動詞,就可以大概猜到這個句子的意思,並推論出主詞與代詞;看懂連接詞,則可以大略判斷這幾個句子的文意。

相信大家看到這邊,腦袋已經一團混亂,這是正常的!因為文法是讀文言文時較為困難的一環。

那該怎麼辦呢?對於文言文初學者來說,直接看文法書只會讓頭更痛,因此,我們的建議還是:從上下文推論、從課本類推。畢竟,文法書也是從大量文章中去歸納出一個規律,所以只要平時常接觸文言文,久了自然會默默感受到其中的文法規律。

不過,我們必須跳出來強調一點:大量閱讀雖然很重要,但請先讀熟課本!

讀爛國文課本,掌握文言文的基礎

運用上下文推論的前提,是你讀得懂上下文。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大量閱讀是累積理解文言文理解能力的不二法門。這時你大概會疑惑,但文言文的詞那麼多種,我怎麼知道先學哪種?換言之,到底哪個詞最常出現,我先學它的cp值會最高?讀別的文章會更快上手?這個問題或許會出乎你的預料 — — 課本裡的文章cp值最高。

要知道,能選進國文課本的文言文,絕對不是那種罕見的文章。每篇文章所用的詞彙、寫作技巧,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讓我們打個比方。假設今天有個厲害的傢伙叫小明好了。

1.小明創造出一種聰明的搬東西機器人,可以幫忙搬東西。

2.後來的人開始模仿他,也發明一堆相似的機器人。A設計粉紅色的啦,B發明會講話的啦,C做出防水的啦⋯⋯

3.後來,又出現一個厲害的傢伙叫小胖,他在搬東西機器人的基礎上,發明了看護機器人,可以包辦家事。

4.果然馬上又一堆人(DEF)模仿他,推出各式各樣的看護機器人。

5.然後,又來了一個厲害的傢伙叫小美,她在搬東西機器人跟看護機器人的基礎上,創造出教學機器人,主打機器人可以像老師一樣教書。

6.但小美的機器人做法太難,大家學不來,小美的徒弟小花改良老師複雜的設計,做出好生產的二代版,馬上又引起一波模仿潮流。

現在有個問題來了:「如果你今天是機器人小白,你完全不懂該怎麼做機器人,你想學怎麼製造,甚至發明像搬東西、看護這種類型的機器人,你應該學誰?」

答案是:參考並學習小明、小胖、小花的做法。

為什麼?因為小明是這項技術的開創者,其他人都是學他的。而小胖跟小美則是開創新種類機器人的重要人物,後續的看護機器人、教學機器人也都是學他們的,因此直接學這三人,可以掌握市面上這類型機器人的「基礎」

那你又問了,那為什麼不學小美,要學小花?原因在於,小美的設計太難,普通人沒有智商180學不來,但小花卻保留小美的精髓後,設計出功能一樣優秀的「範本」。我們即使學不來小美的「神作」,至少能模仿小花的「範本」

會選入國文課本裡的文章,不是開創新文體的「神作」,就是那類文體中的優秀「範本」。前者如《詩經》,開創抒情文學的傳統。後者如李白、杜甫,他們寫的唐詩雖然不是新產品,卻是唐詩這種文體裡極為優秀的作品,足以作為範本來學習。熟讀國文課本的文章,將可以掌握各類文體的「基礎」,日後讀到其他作品,自然容易舉一反三。

許多人覺得文言文的虛字很難懂(之乎則而焉也⋯⋯),但虛字就類似白話文的「然後、如果、並且、啊⋯⋯」當讀文言文遇到不懂的虛字時,回想以前在課本裡讀過的虛字,嘗試套入意義,很多時候就可正確理解文意。

無論是字詞的意義,還是省略倒裝等文法,更或者是修辭運用、寫作技巧、意象經營、典故等等,藉由讀爛國文課本,就可學到基礎中的基礎。文言文閱讀能力要好,除了大量閱讀外,紮實的熟讀範文,絕對是必要的功夫。


註1:這裡有關語法學的理論與說明,參考自王力:《王力文集》第16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頁166–167。

另外,這裡舉例的句子是個敘事句,即「某個主體做了某個動作、有某個行為」。敘事句裡的動詞,一般又可被稱為「述語」。見楊如雪:《國文語法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萬卷樓圖書,2016年)

註2:參考自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頁253–254。高振鐸:《古籍知識手冊(二):古代漢語知識》(台北:萬卷樓圖書,2022年),頁310。

註3:語法學一般將詞分為「實詞」與「虛詞」。「實詞」有比較實在的意義,例如名詞、動詞、形容詞。「虛詞」沒有實在的意義,但有幫助造句的作用,例如連接詞、介詞、助詞。見王力:《王力文集》第16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頁145。

註4:以下說明,引用自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頁447–449。

註5:這裡的「順接」與「逆接」,是從上下文的文意去看的,不是指「而」字有兩種性質,兩者並不截然劃分。

註6:這裡的例子,引用自高振鐸:《古籍知識手冊(二):古代漢語知識》,頁313。高先生的說明中,未將(2)、(4)視為省略,我們認為這兩處也都承前文省略,故補充了這部分的說明。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穿越的古文課「穿越的古文課」致力於成為如哆啦●夢的時光機一樣的平台,試圖聯結現代生活與古代文學,讓古文變有趣,變實用!跟我們一起穿梭每堂古文課吧!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聲明

諸子談說話藝術——墨子〈兼愛·上〉的論說技巧(下篇)

諸子談說話藝術——墨子〈兼愛.上〉的論說特色(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