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ol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吃塑料的人

Lola
·
我撤回了我的窥探,但还有更多人的份,一直积攒到摇摇欲坠的程度。我不但要蒙上眼睛,还要捂上自己的耳朵,避免听到窥探者持续的议论。也就是说,漩涡无论如何都已经来到了我身边,只要碰到它我就会被迫成为窥私者。
Jean Aubertin

我卷入了这场漩涡,虽然理智上知道应该避开它,但我还是忍不住踏进去了。可能因为里面有我爱的人,也有我恨的人,我抑制不住对他们的好奇心,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我,我正好可以远远观望。换句话说,我经历他们真实的感情,自己却不会因此受伤。

但渐渐地我也开始存疑,我谈论他们,谈论他们的问题,就好像是他们坐在我面前一样认真。他们暴露的创伤,我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接受,而且是和这么多人一起“分享”,并且目睹如此撕裂的讨论和过于惊悚的答案。

我怎么也没想到,2024 年家喻户晓的东西会是《再见爱人》,它是真实的,但又不是真实的。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真实的新闻可供讨论,也没有相对自由的虚构可供娱乐。于是全民窥私,然后掀起巨大的风波,网暴将一个女人蚕食殆尽。当然,也有一些附加的,正因为在窥探时产生的越来越不满足,令他们挖出了更多当事人的过往,哪怕他们是想要站在正义的一边,想多说点好话,但也无法阻止自己成为漩涡的一圈又一圈。我就在其中打转,因为我知道了它的入口在哪里,想忘都忘不掉。

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关心他人的生活,关心他们是不是要离婚,但我还是忍不住像往常一样收集这世间的问题,并希望像解决自己的问题那样去解决它们。我忍不住摆弄这些方块,想象它们如果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应该如何选择才能获得幸福。我知道这很卑鄙,因为那是别人真实的人生,是不能够被这样利用的。

所以我们到底能够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注视别人,如何守护自己的边界,以及避免入侵他人的边界。这一定是两败俱伤的,虽然看起来围观的人什么都不用担负,但实际上早已一脚踩空了。就像我说的,我们在一开始并没有准备好要看到这些东西,看到真实的人在节目中受伤。然而作为一个节目,它的制作团队像是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按钮,接下来就是狂按不止,折磨嘉宾,也折磨观众,最大限度地实现它的商业价值。

这就不是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了,因为即便我不看,它也还在电视上、在网络平台上持续播放,然后人们还是会讨论,漩涡还是会出现。我撤回了我的窥探,但还有更多人的份,一直积攒到摇摇欲坠的程度。我不但要蒙上眼睛,还要捂上自己的耳朵,避免听到窥探者持续的议论。也就是说,漩涡无论如何都已经来到了我身边,只要碰到它我就会被迫成为窥私者。

但这不是我的心情,我并非这样纯白无辜,我是主动走到漩涡中间去的人。只是我想到那些一路躲避,并为此感到烦扰的人,大约就是被这漩涡波及,感到无论如何也避不开,所以产生了厌恶的心情吧。这个节目无处不在,人们的讨论也仿佛是进入了家庭大餐桌,开始肆意品评和自己毫无关联的人和事,隐私到像是刚打开了人家的冰箱和衣柜,一一翻找里面足以支撑起自己观点的“证据”。

太超过了,然而这样的事也不是第一次,从我们在网上窥探几十页的聊天记录截图和当事人为泄愤制作的各种 PDF 隐私文档,这个任意窥私的时代就到来了。也许本质上还是因为没有新闻,没有真相,没有自由,也没有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观众依靠什么来喂养呢,就是永无止尽的隐私,掺杂着“煽色腥”的编造。家长里短,太日常了又不够刺激,不足以支撑起传播,于是每天都下猛料,“出轨、打小三、纯爱战士”……至于公共的部分,是一点也谈论不了的。

《再见爱人》现在的局面,我想可以说是,你选择用什么来喂养你的观众,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观众。迟早会有无法收场的一天。但在那之前,几乎作为素人、被网暴最严重的嘉宾麦琳,她受到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

我最近在 TikTok 看到有人介绍中国的直播带货生态,已经发展到了一边“打小三”、一边卖货的地步,毫无破绽,看的人也真情实感,不知道是如何做到这样天衣无缝衔接上的。虽然离奇,但我觉得就已经能够概括今天中国的网络和媒体生态。

我们正是在制造这样一种内容,于是很多人就只能吃这种东西为生了。当然这种需求也会反馈回来,就像那个恐怖片《未来罪行》(Crime of the Future 2022)里所设想的那样,人类的身体发出强烈的改造意愿,吃不下任何食物,只能吃塑料为生。我不希望那是我们的结局。

2024 年 11 月 17 日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