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我的家庭故事-學習愛自己
又失眠了,睡睡醒醒已經逐漸變成常態~本以為是髖關節痛導致,讓我翻來覆去常常中斷睡眠,慢慢意識到似乎是心理影響睡眠成分居多。
才剛進入50+的隊伍,卻覺得心滄桑的像60+很無欲無求,是生活讓我壓抑到不該有能幸福的念頭。羨慕599坐火車漫遊台灣的那些樂齡分享者,即使一個人也還熱愛旅行說走就走,羨慕他們的毅力與熱誠。一個女人總要等到孩子們都成年,父母無恙,身心健康,最後才能考慮自身想要吃什麼,做甚麼,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最後才想到自己~
通常50+是個尷尬的年紀,孩子即將成年與還未成年,父母早已邁入三高且為健康所苦多年,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只能穩定的矗立著當他們依靠。
去年除夕一早正準備提著大包小包年菜回婆家,門還沒出就接到妹妹與母親著急的報喪電話,說父親在洗腎過程中休克了,正在急救!心急匆忙中讓18歲的兒子載著國二的女兒,把準備的年菜送去婆家,而我與先生直奔醫院急診室。
父親過世後的幾個月與兒子閒聊,才知道當天他們兄妹倆在奶奶家著急等我們的電話,通知他們去看阿公,但遲遲沒等到;我這次恍然大悟,當媳婦的責任讓我下意識的交接給孩子,忘了一個才剛成年內心卻還沒勇氣與大人交代的事做抗衡,更別說國二的女兒,安靜的等待大人們的吩咐。聽完兒子的敘述,我很心疼他們,因為自己的責任感而分不清楚事情的先後順序,阿公最後一面,一輩子就這麼一次,卻被我不自覺自私的剝奪了。
父母的教育尤其年節,都要以夫家為主,儘管這幾年開始沒那麼照著規矩來,父母的教育已經根深蒂固。第一次婚後在娘家吃年夜飯,因為是父親的對年才破例,也是婆家第一次訂年菜,表示其實年夜飯沒有我也行,父母的教育讓我做錯了判斷,只有父母才是最重要的,我卻如此糊塗,造成我與孩子終身的遺憾。
父親走後的這一年,幾乎每週都回娘家陪母親聊聊天,雖然不時就已經LINE講不完,三個女兒只有我能跟母親無所不聊,也只有我能分擔她多年憂鬱症及睡眠困擾的煩惱,也因為只有我,肩膀也真的很沉重...
當20年婚姻,關係只剩陪伴,還是覺得可惜,因為不勉強不情緒勒索不製造悲情,我的假堅強讓先生以為這樣就夠了,正確說不是以為,是他認為現在這樣就夠了,所以我提出的要求,他總能裝傻帶過,他認為在我們這個小家他會幫忙洗衣曬衣洗碗倒垃圾,已經是他最大的付出,所以內心抗拒做更多的妥協...像是要討厭假日怕塞車找不到停車位的他載全家出去走走,是無法成行的事。
年紀有了,誰也不想在婚姻裡當比較委屈的那個人,所以關係漸漸變成,假日你回你家,我回我家的常態。自從兒子敘述去年父親走的那一天,婆婆與二伯跟孩子說你們是外孫沒去沒關係...父母教我的倫理道德不必再一一遵守,該盡的孝道回歸自己的原生家庭,其他大節日因為稱謂關係的連結,盡些棉力就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