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項修煉》-從組織管理看到人生哲學
《第五項修練》是一本出版於 1990 年的企管書籍,其實在我大學的時候,這本書就已經很紅了,但在當時雖然翻了翻,但卻沒什麼體悟。
在今年 2024 年,買了電子版再讀一次,看了百感交集,五味雜陳,心驚膽跳,很多道理,在多了三十年的人生體驗後,才能產生共鳴,或者說,真正走過了江湖,才知道原來傳說都是真的。
儘管過了 30 年,這本書還是經典。
資訊系統30年來突發猛進,但人類組織的管理系統卻幾乎沒什麼改進。會出錯的依然會出錯,犯傻的依然犯傻,以至於企業組織起來,經典的問題仍然一再發生,就像薛西佛斯的神話。
熟練的無能
現代的管理系統設計,目的是在把每一個人,變成各組織系統內想要的樣子,而去化掉每個人的特殊性。
從階層組織開始、層層分工,每一個位子都有他的RnR定義。接著有指標管理、目標導向、績效、品質管理等等,最終都是管理科學對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控制性的追求。
如果組織是一群人所組成的有機體,這些組織內的管理制度,就是在控制突變,讓組織之內每一個人,都扮演好設定好的角色,而不要有太多的意外。
但從生命演化的角度來說,一個有機體要適應環境的劇烈變化,往往就是來自於個體的突變。也就是個體的突變,反而是適者生存的關鍵。沒有突變,就沒有演化,沒有新突變的物種,很容易就會被環境變化所消滅。
結果大多數管理方法的目標,卻是在壓制突變,讓組織可以因管理的力量而越趨於穩定。所以作者彼得·聖吉說:
「目前的管理系統,本質上是追求平庸」。
而因此長期而言,組織會失去市場的競爭力,因為組織不再學習,也不再成長。很容易一個組織成長到一個規模之後,會進入一個看似運轉順利,但卻不再創新的狀態,而形成了一種「熟練的無能」(skilled incompetence)( 源自書中提到的阿吉瑞斯的著作)
其實人類的天性是好奇的、愛好學習的、喜歡探索新事物的,只是從學校開始,我們都在被教育要適應社會,適應組織,變成學會遵守制度,讓自己變成很容易「被管理」,以至於可以讓自己「被使用」。
「個人始終都在學習,並不表示組織也在學習」。如果一個組織的管理力道強大,反過來反而會去化掉個人的學習能力,甚至自我思考能力。
平庸的邪惡
10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漢納鄂蘭-真理無懼」,這是一部傳記電影,描寫20世紀偉大的女性哲學家,Hannah Arendt,她曾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平庸的邪惡」(The Banality of Evil)。
「平庸的邪惡」指的是一些人在執行極端邪惡的行為時,並非出於深思熟慮的惡意或邪惡的動機,而是因為他們只是機械地服從命令,盲目地遵從制度以及指示,並未充分考慮自己行為的道德和倫理後果。在鄂蘭看來,這種平庸而缺乏自我思考的服從,可能導致極大的傷害和邪惡。
鄂蘭提出這一概念是基於她對艾希曼的觀察。艾希曼是納粹德國的高級官員,負責猶太人大規模運輸和集中營的管理工作。在審判過程中,鄂蘭發現艾希曼並不是一個狂熱的反猶太分子,也沒有表現出極端的邪惡,他只是盲目地執行上級的命令,認為自己只是在完成職責。
她本身是一位德國籍的猶太人,在親臨針對猶太人大屠殺的世紀大審判時,卻提出了這個非常爭議性的看法。也就是說,當組織高效能運轉時,組織是可能殺人的,這些罪行並非源自於個人的邪惡,而是來自於個人的「遵守命令」,來自於個人在組織內放棄自我思考的結果。
如果組織的制度高度去化了個人的思考,組織不只會變得平庸,甚至會表現的愚蠢。
英國作家毛姆(Somerset Maugham)所言:「只有平庸的人才總是處於自己最滿意的狀態。」
學習型組織
第五項修煉這本書,提出了三種方式,來提示如何建立一個學習型的組織。
系統思考:事物的發生都有因果,只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倒因為果,因為在階層組織與分工協作的制度下,我們每個人都是片段的,如果不去思考,很容易會看不到全局,
書中的系統圖的工具,就是一種幫助進行系統思考的工具,練習拉開視野,看到全局因果。
心智模式:我們通常是帶著偏見看世界,所謂的偏見,就源自於我們每個人心裡的心智模式。書中舉了一個竟然是中國《列子》書中的故事,來說明心智模式的運作:
有一個人遺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孩子偷的,便暗中觀察他的行動,怎麼看都覺得他的一舉一動像是偷他斧頭的人,絕對錯不了;後來,他在自己的家中找到了遺失的斧頭,他再碰到鄰居孩子時,便怎麼看也不像是會偷他斧頭的人了。
每個人成長之後,會有越來越多放在心中的潛藏的假設,大家都會以這些假設為前提,在彼此溝通,在判斷每件事情,而造成了各種失敗的溝通。
書中提出了許多種的工具,來協助團隊發現這些心智模式的運作,並創造有效的團體溝通的可能性,包含:左手欄、情境企劃、探尋與辯護、深度匯談…等等。
共同願景:工作除了為了溫飽,每個人其實都有自我超越的心理需求。人們都需要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如果一個團隊能力在滿足團隊的願景的同時,也滿足了團隊內每個人的個人願景,形成團隊的共同願景,有共同願景的團隊,絕對是一個會自我成長的團隊。
團隊的願景不等於領導者的願景,優秀的領導者會去聆聽團隊內的個人願景,組織團隊內不同的願景,然後訴說出清楚的團隊共同願景。
就像一位成功的企業領袖所形容的:「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在傾聽組織想要說些什麼,然後以清晰有力的方式把這些話表達出來。」
行動的框架
狄更斯所指出,不論我們多麼盲目,和懷有多深的偏見,只要我們有勇氣選擇,我們就有徹底改變自己的力量。
改變自己,要啟動自己的修煉,無論我們在現實光譜中的什麼時間點,修煉都不能只是盲目的努力,自我修煉要有清楚的框架,來自於清楚明白下面三件事情:
往外看見全貌,看到系統運作
往內看見心,看到心的運作
往前看見方向,清楚的目標,知道要去哪裡。
往外看見全貌:看到系統運作。如果書中提到的,要有系統思考能力,就算自己身在系統中,只是系統中的一個小單位,也要知道整體的系統是如何運作的。要成為改變系統的人,要先了解系統。看見全貌,明白自己在全貌中的位置,從全貌了解事務運作的道理,才能找到跳出系統循環的關鍵突破點。
往內看見心:看見心的運作。能自我思考,是人生而為人很關鍵的本事。只是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忘記了,所以都忘記了自己。重新學習自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什麼。
如同書中提到的「心智模式」,團隊溝通不通,很大原因都來自於每個人自己潛在的心智模式,也就是每個人心中的偏見與假設。只是我們自己,也常常被自己的心智模式綁架,自己也無法好好跟內心的自己溝通。好好跟自己的對話,永遠都是修煉中很重要的一環。
往前看見方向:看見目標,知道要去哪裡。如同書所說的「自我超越」與「共同願景」,是帶動人們自我成長很重要的發動力。
看見全貌,才能畫出地圖,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看見心,才能知道自己是誰,真實的願望;在看見外部的全貌,與看見內部的自己之後,便可以依據自己的心,設立出自己真實像要的目標,在全貌的地圖中,畫出自己想要前往的方向的路線,然後大步的往前走去。
《第五項修練》購買書籍連結
請我喝杯咖啡,好人一生平安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