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創造的,和我想破壞的【我和我所創建的標籤】
在寫作的領域,我走了一條很長的、彎彎曲曲的路——
小時候家裡窮,唯一的娛樂就是到附近的圖書館看書,看多了,多少能模仿。小學四年級,班主任多次在同學面前誇獎我的作文,小小心靈從此立下決心,要朝作家之路奮進;到了高中,中文老師更拿着我的作文在不同班級裡「巡迴朗讀」,令我初嚐「成名」滋味,進一步加強了信心,以為自己終有一天可以成為大作家。
差別是,當年的我沒有韓寒的膽識和志氣,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和考試失敗,以及父母的日夜念叨後,勉強進了一家普普通通的大學。考不進心心念念的電影系,只好屈就於毫無創意的中文系。一腔的創作熱忱,被老莊詩賦原型批評俄國形式主義日漸消磨⋯⋯
多年下來,除了兩位小學和中學老師的真心鼓勵外,香港的教育制度,跟本沒有教授過任何跟創意有關的知識,而所有考試、命題作文,全都把我們囿限於條條框框之中,只因「創意」在Marking Scheme裡沒有任何權重。
唯一慶幸的,是大學教育讓我「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任何在學校和課本沒教的知識,必須靠自己去學習。
靠着自學,先後做過記者、編輯主任、旅遊作者、 小說作者、電影宣傳、編劇⋯⋯雖然都是文字工作,每個範疇都不盡相同,尤其是寫劇本,完全是由零開始,邊學邊做。
也由於愛好學習,發現世上原來有太多的工具,可以增加我們的創作力和生產力(Creativity & Productivity),只是我們的學校都沒教導而已。
每次學到新的工具,都會想,如果當初有人教我該多好?可以少走多少彎路?
於是,有了我在Matters的寫作計劃,也有了如下幾個標籤——
#個人知識管理
本來就很喜歡試用各式各樣的筆記軟件,由以前的Evernote, Notion, Joplin, Workflowy,到近期的Roam Research, Obsidian;還有各種Markdown Editors,由Ulysses到Bear到Drafts。加上工作需要,不少美式標準劇本軟件,如Celtx, Fade In, Highland2等,先後成為我的謀生工具。
每次下載新的軟件,都會被Shiny New Toy Syndrome(註1)影響,覺得「嘩!這個軟件真了不起!以後不用其他的了!」,但工具多了,又會產生選擇困難,筆記四散的問題。況且,世界根本沒有完美的App。
再加上各種有趣的筆記方法,如康奈爾筆記法、思維導圖、子彈筆記、GTD (Getting Things Done)等,更是亂上加亂。
所以,我們要學習的,不應只停留於選擇生產力工具(Productivity Tools)的層面,而是要學習以至建立一套理念、一個系統去支持你的整個學習(輸入)、整理和創作(輸出)的過程。
這個過程,就是我所理解的「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在這個標籤下,我會分享關於我如何「收集、分類、儲存、搜尋、回溯、分享知識」的經驗,適用於各種「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s)身上。
已完成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屬於這個系列,接下來的將會是「第二個腦袋」系列。
#提升創造力
有人會覺得,在今天互聯網普及的UGC(註2)世界,會打字的就是作家,用心寫作還有什麼意義?
我會說,在化妝、整型、美圖盛行的今天,是個人都能進娛樂圈,但能成為大明星的,始終是少數。
若你是學生,每次考試都是一次寫作。
若你是大學生、研究生,無論你的學問有多高,還是少不了用論文來表達;即使當了教授,學術論文仍是要寫的。
若你是在職人員,每份報告書、Powerpoint、建議書,都是展現你寫作能力的機會。
那怕你是個Youtuber, Podcaster, 一個更好的劇本,必定能帶來更多的關注。
我們不是電腦,不是會行走的記憶體,無論你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有多強,一切的學習和收集,最終都是為了創造,為了我手寫我心。而「提升創造力」標籤下的,都是我在創作上遇到的問題,以及寫作實戰上的解決方法。
不一定都是最好的方法,因為我也在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的路上。
#愛國者導彈
過去幾十年,我和絕大多數的香港人一樣,都是政治冷感的、自私自利的。在萬惡的大英帝國統治下,我們年少時只懂讀書考試,壯年時只懂「打份好工供層好樓」,老年時只懂教育下一代讀書考試打工買樓……
我們都是資本主義下的韭菜。
即使我從來不是正常的朝九晚五上班族,「打工買房結婚生子過穩定生活」這些傳統思想,也深植在我腦海,即使回歸後,大部份香港人仍擺脫不了這個魔咒。
過去十幾年,大部份時間都在大陸工作,所接觸的大陸人,基本上和香港人沒有不同,在共產黨執政七十年後,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大相逕庭的背景下,人民最關心的,依然是有沒有錢買房、能不能有美滿婚姻,以及兒女的健康和教育。
而我相信,即使在政黨輪替、可以選總統的台灣,關心工作房產和兒女的人,也是比關心政治的多。
既然本質上都一樣?為什麼會爭吵不休?為什麼只要提到國家的問題,大家都會視對方為世仇?
我想,是清醒和沉睡的分別。
就如The Matrix第一集裡的紅藍藥丸——2014年以來,數以百萬計的人選擇了紅色藥丸,從「四仔主義」(註3)中甦醒過來,發現不論在任何主義下,百姓都是被繁華表像蒙蔽,實質上只是一顆電池,被榨取殆盡後棄之如敝屣。
清醒了的人,看到沉睡者,總想把他狠狠搖醒,這是我創建這個標籤的原因。
看到那些只在嘴巴上、鍵盤上愛國,實際上對人類文明毫無建樹的「假愛國者」,總是想像手上有個按鈕,可以向他們發射一枚導彈!
這個標籤裡講的都是我看到的問題,希望能盡量平心靜氣的,從心理、社會、邏輯等角度去討論。
當然也歡迎大家的善意討論,但我知道,關乎國家的問題,總有莫名其妙的人,不看文章先來一通謾罵,若你是這種所謂的愛國者,我只能說:
註:
- 閃閃發亮的新玩具,指新買的事物特別有吸引力
- User Generated Content,互聯網2.0時代,很多平台的內容都是由用戶自行創作上傳,Matters即是其一
- 香港70至90年代的大學生畢業生,普遍只熱衷追求四樣事物——車仔(汽車)、女仔(女朋友)、屋仔(房子)、狗仔(狗子),缺乏社會責任和政治意識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