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這本書讓我想起,每到畢業季,總會聽到一些振奮人心的畢業演講。像是最近很紅的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Amazon 貝佐斯,甚至創作歌手泰勒絲等,他們的演說都超激勵人心。
而在哈佛這樣的頂尖學府,教授們會在最後一堂課傳授什麼樣的智慧?他們又會帶來怎樣的人生啟發?這些問題激起了我對這本書的強烈好奇心。
▍這本書在說什麼?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匯集了哈佛商學院多位教授的畢業演講,探討了成功、領導力和人生價值等主題。
整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別忘了自己是誰。
書中強調了在職場和生活中保持自我認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面對挑戰時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這不只是哈佛教授們在最後一堂課的內容集結,更像是一份珍貴的人生指南。對於此生與哈佛無緣的我來說,透過這本書也能一窺名師們對人生的體悟。
💡 無論達到多高的成就,記住自己的本質和價值觀,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
讀完這本書有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與一個人生啟發。
故事一:寇夫曼(Stephen P. Kaufman)教授用一個很貼切的比喻講述「執行長病」,當我們在職場爬得越高,越容易因為擁有權力而迷失。無論走到多高,都要記得傾聽周圍的聲音、接納不同的意見,教授用幽默的方式分享自己避免染上執行長病的有效方法。
故事二:賴林(Henry B. Reiling)教授把成功者形容成「耐摔的塑膠杯」,在逆境中,能屈能伸的韌性和彈性才是真正的關鍵。這種韌性不僅適用於職場,也同樣適用於生活中的挫折,提醒我們到困難時,要先學會當個餐廳裡那個最耐摔的塑膠杯。
💡 人生的質量來自日常的堆疊。
最後,對我而言一個重要的人生啟發,書中總結了成功的五大關鍵要素:面對挫折的能力、好運、領導力、公平觀念和判斷力,這五個要素給我很多行為背後的反思,提醒我們,成功的真正含義,不僅是事業上的光環,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成長和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的重要性
💡 別忘了,三十年後的你即使當上執行長,仍然是現在的這個「你」。── 寇夫曼(Stephen P. Kaufman)教授
在這堂課中,寇夫曼教授分享了他擔任總裁時的親身經歷和反思,分享他是如何避免「執行長病」。
記得當年剛晉升為總裁時,一句無心的閒聊竟被下屬視為聖旨,導致一個營業所被裁撤。這件事讓初任總裁的寇夫曼教授深刻體悟到:當你成為領導者的那一刻,就再也得不到的兩樣東西——粗茶淡飯和肺腑之言。因為每個人都想討好你,你說的每句話都被視為金科玉律。在這種情況下,高高在上的你很容易失去對現實的感知,變得自負且脫離實際。
為了避免權力和地位改變自己的本質,寇夫曼教授分享了幾個應對「執行長病」的實用策略:
傾聽家人意見:把家庭視為「現實檢查器」。在與配偶和子女的日常互動中,家人是唯一不會對你畢恭畢敬的人,他們能迅速有效地讓你回歸現實,避免陷入權力的迷思。因為你還是那個每週要定期去倒垃圾或接小孩的人。
保持謙遜:經常回想自己從基層做起的經歷。這樣的自我提醒能幫助我們保持同理心,避免驕傲自滿。
廣納反對意見:在職場中,培養能向你挑戰、與你辯論的同事。這不僅展現領導力,也是保持思維敏銳的關鍵方法。
親近基層員工:通過「走動式管理」,與一線員工保持聯繫。這不僅能夠獲得真實的反饋,也能夠保持對企業運作的深入了解。
回顧自己身邊一些事業很成功且讓人敬重的前輩們,確實能從他們身上看到「保持謙遜」這個特質,當然,也有些人因為一點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變的很自滿。這正是寇夫曼教授想傳達給我們的:執行長病並非只發生在職場高層,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可能患上這種「大頭症」。
💡 真正的領導力來源於持續的自我反思和改進,而不是位高權重。
總結來說,這堂課給我些很棒的啟發,如何在成功中保持謙遜,在權力中保持同理心,在舒適區中保持學習熱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終生學習的課題。
▍面對挫折的態度
💡 這是一場長程競賽,其中有太多因素影響成敗。你,擁有哪些強項?── 賴林(Henry B. Reiling)教授
這堂課應該算是整本書最重要的部分了,書中強調了一個重要觀點:成功並非來自於避免挫折,而是來自於我們如何應對和克服這些挫折。
賴林教授提出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與其變成漂亮的瓷茶杯,不如當個耐摔的塑膠杯。面對困境時,這些「塑膠杯」可能會暫時跌倒,但很快就能彈起來,恢復原狀並繼續前進
這種韌性和適應能力是成功的關鍵特質,而培養這種面對挫折的正面態度需要時間和練習,以下是幾個應對挫折的重要心態:
保持積極心態: 將挫折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失敗的標誌。
學會反思: 從每次挫折中吸取教訓,思考如何改進和調整策略。
培養彈性思維: 在面對困難時,能夠靈活地調整計劃和方法。
尋求支持: 不要孤軍奮戰,向信任的人尋求建議和幫助。
保持長遠視角: 記住,當前的挫折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不要讓它定義你的整個人生。
💡 走出家門時,提醒自己明辨是非,別被他人牽著鼻子走。要記得你是誰!──柯拉克(Kim B. Clark)教授
▍成功的五個要素
💡 聰明人靠經驗學習,但真正聰明的人借用別人的經驗來學習。
本書提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成功的關鍵因素。無論我們現在處於哪個階段,或是展望未來五年、十五年後的自己,我們都應該思考:除了天賦之外,還有哪些要素能夠帶來成功?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將這些因素有效地結合起來?
認知心理學家路易斯 · 特曼(Lewis Terman)的「特曼資優研究」(Terman Study of the Gifted)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見解。這項長期追蹤研究涉及 1500 名智商高於 135 的天才學童。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高智商的孩子在日後不僅學業表現優異,而且收入也高於平均水平。基於這些發現,特曼得出結論:先天智力確實是預測未來成就的重要指標,但它並非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
看到這裡,我還特地去科普一下當年這個的研究的始末,有趣的是,優秀的基因確實能讓一個人在未來更容易取得成就,但在 IQ 以外的 EQ 方面,卻不一定比普通人表現得更好。這反映出「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對個人生活質量同樣具有重要影響。
結合書中的內容,我歸納出以下五個成功的關鍵要素:
化解挫折的能力
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差異不在於智力,而在於面對挫折時的反應。
成功者能像一個耐摔的塑膠杯,即使摔倒也能迅速恢復。這種對生活的韌性,讓成功者能夠在長期競爭中保持活力與彈性,不被一次失敗或短期困難阻礙他們的進步。
好運
「好運」的定義並非指財富、地位或偶然的幸運,而是廣義的幸運,包括基因優勢、受過高等教育、擁有支持你的人(如老師或朋友),以及出生在對的時代與環境。
這樣的好運已經為成功打下了基礎,但你還必須善加利用這些優勢,把它們轉化為實際的成就。真正的成功並不依賴外在的偶然幸運,而是持續努力並抓住機會的結果。
這讓我想到先前看過知名 YouTuber 老高與小茉的一集「真正的人生攻略」。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幾次關鍵的大運機會,成功與否在於你有沒有剛好抓住這幾次機會。
領導特質
書中提到我們無法具體的說出優秀領導者的特質,思考「不好」的領導特質有哪些,要比思考「好」的領導特質有哪些來得容易。至於是什麼原因造就不出好的領導特質,最佳例子就是只對賺錢有興趣。
優秀的領導者能公平對待下屬,並將個人財富和利益視為次要。只專注於賺錢的領導者往往會導致優秀人才流失。因此,領導力的核心在於以誠信和公平為基礎,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組織信任,從而實現長期成功。
公平觀念
成功的領導者會確保在團隊中實行公平,並以尊重和禮讓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成員。公平對待人才,尤其是那些具有不同意見的頂尖人才,是確保組織高效運作的關鍵。
領導者應該建立一個公平的環境,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他們的價值和貢獻,這樣才能留住最優秀的人才,並推動團隊向前邁進。
判斷力
判斷力是成功的領導者不可或缺的特質,能夠在面對多重選擇時做出最有利的決策,清楚自己的價值觀,並在每一次決策中堅持這些原則。
正如本書的核心理念所強調,柯拉克(Kim B. Clark)教授提醒我們:「別忘記自己的價值理念,面對抉擇,務必忠於它,守住它――記得你是誰。」
以上這五個成功的條件不僅僅是技能或天賦,更是一種態度和價值觀的體現。無論是化解挫折的能力、抓住好運的機會、培養領導特質,還是保持公平觀念與良好的判斷力,這些條件都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和提升。
💡 成功,不僅在於結果,更在於我們如何面對每一個挑戰和機會。
▍後記
回想自己求學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老師,雖然現在多半已經不記得當初上課的內容了,但老師在課堂跟我們分享的人生經歷,卻歷歷在目。
回想高職時期,有位老師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從他的穿著和談吐中,就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財富自由氣息。他總是會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教數學,在好幾個想睡的夜晚,都被他豐富的人生閱歷給逗笑。
大學時,遇到一個改變我人生的教授,他是我程式設計的啟蒙老師,一路懵懵懂懂的玩到有點心得,也教會我很多事情;而研究所好像就沒啥特別有印象的教授了,事後回想只覺得對學習這件事沒能找到訣竅很可惜。
💡 人生好比賽車,需要巧妙整合多項條件才能換來真正的成功。
最後,這本書提醒我們,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認知,堅持自己的價值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挑戰,都要記得自己是誰。
#閱讀筆記 #B102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