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口述史整理项目:「我们的父辈」,欢迎来稿(内含口述工作Tips)

三三
·
·
IPFS

我是三三。这是大象公会的新栏目:我们的父辈。本文转载自大象公会公众号。任何问题请微博联络@三三MEMO

我希望把更多普通父辈人的日常生活片段忠实记录下来,拼出包含你我的集体记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去全国各地的档案馆、旧书摊、村庄、工厂、大院,寻访各种有关普通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日常生活史,并将我的见闻和经验分享给您。同时,如果您愿意为父母长辈或自己保留一份回忆的片段,请分享您的故事。

文|三三

我 1993 年出生。那年好多跟我一起出生的人,都被父母起名叫「申奥」,因为那是中国第一次申办北京奥运会。当年的申奥失利已经被八年后的成功所洗刷,但是用年度国家大事给孩子命名的偏好,却一直是父辈们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这点上,上两代人都是如此。我的许多叔叔伯伯们都会涌现大量的重名,从援朝、鞍钢到红卫、永彪。今天,你很难想象新生儿会有一个当红政策名,而不包含任何个人化的寄托。

父辈人给我的固有印象从起名扩展到更多方面。比如我父母都是「有单位」的人,他们生存在体制内,并称职地为国营单位担任了多年螺丝钉,集体主义氛围从家外弥漫到家里,他们敬业、从众、耐受、老实、沉默,同时又讲原则。除此之外,再无更多。

而我非常骄傲地认为,受惠于经济增长的大势头,我们这批 90 年代初降生的人,在学生时代经历了日常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迭代。比如从随身听到 MP3 再到 MP4,前后不过三四年,最后全部被智能手机一次性淘汰。

大量的新鲜事物迅速变成古董,几乎成为我们认知中的常识。但当时的父母还未能适应这些。我爸就曾一度认为智能机会由于待机时间不足而被败下阵来,人民群众将重新拥抱按键手机。

巨大的变化使得我在成长期的三观不断被刷新,跟父母的认知差距也空前悬殊:身边有太多新的好玩的东西等着我探索,我也无法从父母身上学到任何经验。和他们沟通成为那时候最不划算的一件事。他们的经历在我眼里也就缺乏光彩和价值。

但是我错了。

如果你看过黄章晋老师整理过的自己童年在新疆的日常生活,你最多会相信那样一种生长环境会塑造他的外貌,但你绝不会相信一个长期住地窝子并且缺乏照明设施的儿童,步入中年会拥有惊人的阅读量,成为当代精神鸦片制造者。

黄老师和我父母几乎同龄。比起他们生长环境的剧变,从 MP3 到智能手机的迭代又算什么?

这提醒我去发现父母身上某些令人惊叹的特质。

比如这几年下来,操作智能手机对父母来说已经不是问题,转发谣言只能说明他们在互联网遨游的时间还不够。再比如,不少父母辈的人已凭借各种本领,稳定在行业的中上层职位,他们对互联网的种种情绪知之甚少,却拥有远超他们父母和子女的收入水平,同时赡养和抚养两代人。

我修读历史专业已将近七年,这赋予我另一种尊重过往的使命感。父辈人的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立体了。他们活在当下,却拥有如同另一个世界般艰苦贫穷的过去。在那个世界,他们,以及他们的父辈是如何生活的?

至少历史书不会给提供答案。

黄章晋老师成长于新疆兵团,这是一个与内地政策紧密联结但风貌又完全不同的环境,像一个平行空间。同时,关于新疆和兵团生活,可靠的文字记录与民间史料少之又少,添加任何新的记录和讲述都弥足珍贵。而在这个讲述中,他和他的父母都是在场者。

我希望把更多普通父辈人的日常生活片段忠实记录下来,拼出包含你我的集体记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去全国各地的档案馆、旧书摊、村庄、工厂、大院,寻访各种有关普通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日常生活史,并将我的见闻和经验分享给您。

同时,如果您愿意为父母长辈或自己保留一份回忆的片段,请将您要分享的内容发给我。不过,在您决定动笔之前,不妨先阅读下列方法要点,这有助于使您高效完成一次有价值的记忆采集:

  • 确定时间线
  • 多问细节,少问观点
  • 请勿做预设

确定时间线

时间是最重要的记录依据。在听父辈人讲故事时,千万不要只被精彩的情节吸引,而忽视了年份月份数字。它能够将个体经历置入历史背景中,使您的故事真实可感。比如一个农民如果在 1962 年能从黑市买到面粉,这会提醒我们,官方在 62 年实行的短暂开放自由市场政策正在发挥效果;再比如 11 月到 2 月之间是北方漫长的冬季,饮食、医疗和居住环境都会被低温影响,食品供应可能出现不足,取暖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如果长辈记不起来,还可以通过天冷天热、重大事件来提醒他们具体的年月。不要直接问,「1970 年你在做什么」。要通过他印象深刻的事件从外围提示。比如他的子女在当年出生,或者他对当年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记忆深刻,再或者他发生了工作调动,甚至家里添置了某个大件物品,都可以用这些事的发生节点作为时间参照物,问他在做什么。此外,关注不同事件的先后顺序,也非常重要,请务必明确他们的时间点。

多问细节,少问观点

每个人都会对很多事情发表观点看法,长辈也不例外。不管您的父亲对人民公社赞扬还是批评,请不要去过多展开这类问题,也不要问「您认为当时生活困难不困难?」。不如多问他在农村公社的身份角色、日常工作内容、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甚至是某一笔账。这些细节材料的可信度会更高。他的主观态度当然会影响他讲故事的倾向,您需要做的是追问更多细节,尽可能获取真实的故事。

▍请勿做预设

记录父辈故事的意义在于寻找个体生命的独特之处。请不要预设立场,将父辈的形象「典型化」。在某一次的征集中,我们曾收到几百个雷同的故事:「我爷爷是地主,他在文革中惨遭批斗」「我父亲是中学老师,1957 年他被划为了右派」。

我相信这都是千万家庭真实的经历,但是父辈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他们不会因为特定的身份,而被静止在「文革」或者「反右」那个时间节点上,在这之前和之后,他们一直生活着,而且有着各种各样的活法和故事。

如果您的爷爷真是地主,您可以问他小时候的吃穿用度,问他土改后存粮存钱的办法,问他子女的上学就业,甚至可以问他在村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请做一个出色的提示者和记录者,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讲出故事。

最后,如果您有兴趣分享父辈的经历,请先对他进行一次简单的采访,将他/她的生活履历按时间顺序做初步整理,发送至我们的邮箱fubei_elephant@outlook.com

我们为您准备了便捷的写作模板,请参照示例将您父辈经历的各种变动和事件依年份记录。信息多多益善,请尽量保证内容的完整性。

个人履历示例

采访人:刘先生

口述人:刘 XX

1)出生年月:1945 年 6 月

2)出生地:山西太原

3)常住地:北京市

4)最高学历:高中

5)职业/工作内容:工人

6)工作地:北京市

7)婚姻状况:已婚

8)子女状况:两儿一女

1945 年 6 月: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XXX 家庭。

1949 年 2 月:与家人一起随父亲迁至北京,居住在 XX 区 XX 胡同,父亲职业为 XX,母亲职业为 XX,与兄妹 X 人住在一起。

1951 年 8 月-1956 年 6 月:在北京 XX 小学就读。

1956 年 8 月-1962 年 6 月:在北京 XX 中学就读。

1963 年 1 月:参加工作,进入 XX 钟表厂做学徒工,工资 XX 元。

1968 年 2 月:赴内蒙古 XX 公社插队。

1974 年 4 月:返回北京,进入 XX 机械厂做工人,负责 XX,工资 XX 元。

1979 年 1 月:调入 XX 车间,升为中级技工,工资为XX元。

……

以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三三歷史學博士,主攻中國當代社會史、口述歷史、东亚政治,大象公會主筆,專欄作者。
  • 来自作者

携程又出事了,这有一份线上酒店预订指南

「共同体」:重新思考两岸关系的新表述(Matters首发)

支持Matters,天下苦流量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