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在Indo的M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閒話家常|睹瓜思人

在Indo的Me
·
·
我們兩個不同地域的海外人妻,竟不約而同地為了買到一片冬瓜而欣喜若狂。
(配圖時才發現很小為自己煮的家常菜拍照...... 唯有配個貓貓偷食圖吧)

明知道一個星期後要出發去旅行,還是買了一堆食材回來.... 是什麼驅使我這本身不愛做飯的主婦如此蹟極起來了? 

是冬瓜。差不多同一時間,我另一位在英國的朋友也在社交媒體貼了她在華人超市買到的冬瓜。我們兩個不同地域的海外人妻,竟不約而同地為了買到一片冬瓜而欣喜若狂。

我還是離開了香港,才發現冬瓜還有跟它同種的節瓜 (在其他華文地區可能叫小冬瓜、毛瓜),會是令人思鄉之物。從前在香港不管什麼時節,都能在街市 (菜市場、wet market) 見到他們的縱影 ; 但在其他國家,冬瓜跟節瓜卻是稀有之物 (其實來了印尼後還沒有吃過節瓜.....)。

我第一次在印尼見到冬瓜,大概是來了一年後,在唐人街找到的。不見猶自可,一見才發現原來已跟冬瓜「如隔三秋」。而由於我家不近唐人街,我一般都在大型超市買菜,再見到冬瓜已經又是一年多以後。這次竟是在超市見到,厚厚的一大片,決定不管要吃多久,先捧回家再說。

當了主婦後才發現冬瓜的可愛。它可以加入矜貴食材炆燉紅燒,弄個鑲肉什麼的,也可以簡單跟肉碎炒一炒,也可以很好吃。但香港人,最愛還是喝湯。

香港人都好像比較著重湯水,一頓飯還得要弄個湯才算圓滿。湯不單止是滋潤身體,有時候更是一種心理需要。不單止林夕歌詞寫過,小說也好、電視劇也好,父母跟子女對話後,都會多加一句 : 「返黎飲湯 (回來喝湯)。」就是著子女多回家的意思。湯除了和「家」、「父母」連結外,當中也蘊含著「照顧」的意思吧。

常常聽到的就是即使不會做飯,也至少要懂「滾」個湯。是的,煮湯也分「滾」和「煲」。根據我家的(非專業)定義 ,滾湯就是把材料煮滾再轉小火煮個20分鐘就可以上桌的湯 ; 煲湯則是以小時計起的煮湯方法,也就是老火湯,材料也比較多。

從前我媽大概一星期至少煲一次湯,而除非外出吃飯,滾湯基本上是每餐必備 (現在回想我媽挺厲害)。

說回那片被我捧回家的大冬瓜,我和在英國的香港人妻,竟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同時做了冬瓜咸蛋瘦肉湯 (其實在香港的話通常用節瓜)。那一絲絲在湯面上的蛋花,還有那個幸運兒才撈到的咸蛋黃,除了滿足脾胃以外,還潤澤了我們傳承自母親的餐桌回憶吧。

那片瓜最後「害」我連續煮了四天晚飯,除了冬瓜咸蛋瘦肉湯外,我還做了幾款香港家庭的家常湯 : 紫菜肉碎冬瓜湯、冬瓜冬菇蝦米湯、冬瓜魚湯 (唯一是煲的湯),才把那片瓜吃完,但還是吃得挺滿足的 - 是邊吃著自己做的菜,邊感到照顧好自己和丈夫的滿足吧。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