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堂巡禮|聖文德堂(到訪日期:2018年12月7日)

聖文德堂於去年底(2018年)終於裝修完成,可以正式使用聖堂。重修後的聖文德堂內裡的每一個設計都有信仰意義,而大多數的取材都是自聖方濟及聖文德的靈修。

在聖文德堂的外牆上(左上)有Pax et bonum的拉丁文,意思是 Peace and Good。而拉丁文的下方是方濟會的會徵。 T是TAU的簡寫,在信仰上的意是「救援」,也有悔改及十字架的意思。 而在交叉的手的圖案中,後面的手是有衣服,是聖方濟的手,而前方沒有衣服的手是耶穌的手。兩隻手上的釘痕,表示了聖方濟與耶穌之間的緊密關係。在右方的畫,便是方濟會會士聖文德。


門則的對聯正正點出聖文德堂的位置及其目標,就是把主保聖文德的精神傳到鳳德村及慈雲山。

聖堂內部有許多地方都包含了信仰元素,可供默想。包括聖堂的兩邊的彩圖玻璃窗;上方有一色辣芬(撒拉弗)的苦像;在祭台的 馬賽克壁畫是關於聖方濟及耶穌。

色辣芬是「熾愛的天使」。當聖方濟在拉維納山時,被釘的耶穌以色辣芬的形象顯現,並賜給聖方濟五傷。
這苦像就是按這故事而設計。將其置於祭台前天花,伸手迎向信眾,象徵基督主動親近入聖堂的人。

壁畫中央是耶穌以色辣芬的形象(上方)與聖方濟(下方)的擁抱,在構圖中兩人融合成一個密不可分的形象。基督以翅膀及其羽毛圍抱著聖方濟,而聖方濟與其互相凝視親密地對話。
中間那條把形象二分的黑線代表聖方濟默想基督苦難的雙重感受:基督對世人的愛與死難時的苦痛。在基督的環抱之中,甘飴與苦痛融合在一起,兩人都徹底地捨棄了自我。
聖方濟是大自然的主保,所以就用上了樹葉的飄揚表達風的動態。與此同時,富有動感旋風式的粗條紋,引導人的視線集中到色辣芬基督和聖方濟。在聖方濟的右下方,有一深紅色的長條紋,象徵湧出的血,血點散發能量,流露感情。
左右兩方分別為太陽和月亮。在聖方濟的「萬物讚」中,太陽代表天主—天主的光,月亮在黑夜中代表至高者的庇蔭。因為方濟在拉維納山晚上祈禱,求天主讓他感受到基督的愛 (光—生命) 以及基督的痛苦(黑夜—庇蔭)。
但為何在聖文德堂中,會用上聖方濟與基督相遇的事跡? 因為聖文德重登上聖方濟與基督相遇的拉維納山,默想他的生平和這次奇遇, 心靈遂烙上了色辣芬基督。 所以這壁畫象徵信眾與色辣芬基督今天在聖堂中相遇。

樹幹的形象講道台及祭台都是金屬製的,與方濟會對大自然的熱愛互相呼應。


聖方濟彩圖玻璃窗位於聖堂入囗左邊。這面玻璃窗是朝向東面,所以可以確保早上光源充足。整個設計的顏色以藍及淺藍滲透著明亮的火焰,導引信眾默想聖方濟的精神。
彩圖以聖方濟離開父母為起點(左下),之後把自己交予主教。自此只以「我們的天父」為父親,完全信靠他 ,表達出離開財富後得享的自由。聖方濟自此進入了與最貧窮的人大方分享的洪流,兩隻伸開的手歡迎著貧窮人, 向他們拋出象徵喜悅的星。在接觸萬物的喜樂中,接受五傷的恩賜。
而中間部份富有自然的象徵圖案,有太陽、月亮、星宿、魚及飛鳥,高唱著五月的絢麗;花草、果實,以及含著橄欖枝的鴿子,愉快地宣告著「和平與美善」。
最後(右下),聖方濟帶著五傷離世,過程中有聖嘉勒陪伴及支持他。
聖方濟彩圖玻璃窗﹕詳細

聖文德彩圖玻璃窗在聖方濟彩圖玻璃的對面,即是聖堂入囗的右邊。可以見到兩者的著色互相協調。
在圖中,岩石湧出的河流(以四條絲帶表示)代表四福音。聖文德站在中央,以手產著「精神派」會士及「學術派」會士,療癒兩派的分裂。 聖文德背後有一棵長滿石榴的生命樹,象徵豐盛;樹頂上有被釘的基督,雙手釘在不同的枝條。在基督的上方,有一隻塘鵝代表基督,以胸口傷痕流出的血哺養反雛鳥。
左上角繪出聖文德對聖母的虔敬,以及他的神學研究。
右下方是聖文德的主教徽號﹕以十字架形狀交叉著的兩隻被釘的手。從十字架中產生出生命樹。旁邊為聖文德的樞機紅帽子,放在地上,表示他的謙遜。
聖文德彩圖玻璃窗﹕詳細


左面有真福雷永明神父馬賽克像,紀念他帶領思高聖經學會從原文翻譯了第一本中文聖經。而中間的牆身掛有由安哲羅神父,即這聖堂的設計者,送給堂區一套手製微型陶瓷苦路 。






註﹕
- 因為這重修的聖堂有太多宗教元素,而且對我來說更像一個藝術品。為免有錯,故這篇介紹基本上全用了 聖文德堂通訊的內容。
- 我去參觀時已經是重修完畢,所以未能一睹舊聖堂之貌。可幸的是在他們的網頁之中,有相片作紀錄: 聖堂聖像 / 壁畫欣賞(建堂)
聖堂資料
地址 : 香港九龍慈雲山蒲崗村道89號
電話 : 2325 0183 / 2325 0184
傳真 : 2329 8617
網址 : https://sbc.catholic.org.hk/index.html
參考資料
2. 文德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