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鋼哥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台北資源多,就該去台北念書?|資源多寡只是假命題,是否懂得使用資源才是關鍵

鋼哥
·
·
台灣教育體系中長期存在的「慕強心態」和「資源迷思」,特別是對基隆等「非台北」地區學生的偏見與誤解:因為台北的資源多、同學優、老師強,基隆的學生就該去台北念書?
台灣教育體系中長期存在的「慕強心態」和「資源迷思」。Photo by Matese Fields on Unsplash

我之前在一篇引發熱議的 Threads 貼文《基隆國中生的志願選填 — — 資源多競爭強,如果你想念就要去台北念》下,掀起了關於基隆學生是否應該赴台北就學的激烈討論。

這篇貼文我引用《聯合報》提及兩位學生的例子:

一位積分接近滿分的學生原本進入北一女,卻因通勤時間過長而選擇轉回基隆就讀;另一位積分 20.8 的學生也選擇在基隆女中就讀,最後透過繁星計畫作為未來升學的跳板。

然而,這個看似單純的選擇,卻在留言區引發了超過 139 則的回應,當中絕大多數並非理性討論,而是帶有攻擊性的言論。

這種現象其實反映了,台灣教育體系中長期存在的「慕強心態」和「資源迷思」,特別是對基隆等「非台北」地區學生的偏見與誤解:

因為台北的資源多、同學優、老師強,基隆的學生就該去台北念書?



舟車勞頓與體力勞動

對於基隆學生來說,選擇去台北就讀面臨的第一個現實問題就是通勤成本。我猜想,許多人可能低估了這種體力與時間上的消耗對學習的影響。

對於基隆學生來說,選擇去台北就讀面臨的第一個現實問題就是通勤成本。Photo by Alexandre Debiève on Unsplash

從基隆到台北的通勤時間,即使搭乘最便捷的客運,到南港區、松山區往往也需要至少 20–40 分鐘;更不用說,上午六七點的高速公路、下午四五點的台北市區,是所有人的塞車惡夢。

這就代表,基隆學生每天來回就需花費 1–2 小時在路上,這對正在成長期的青少年來說是相當大的體力負擔,睡都睡不飽了,更何況保留體力念書呢。學習是一輩子的長跑,並不需要特別要求自己將體力消耗在通勤上。

但諷刺的是,基隆市內的公車班次反而不如前往台北的客運密集。

這種交通規劃的失衡某種程度上加速了教育資源的外流,讓「去台北唸書」成為看似合理且方便的選擇。然而,長期的通勤疲勞不僅影響學習效率,也會耗損學生用於探索其他領域的精力和時間。


發現、使用、善用

在關於基隆學生是否應該去台北就學的討論中,「台北資源多」是最常被提出的論點。然而,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說法實則經不起深思。資源的多寡從來不是問題的核心,真正的問題在於是否懂得發現資源、使用資源、甚至善用資源。

一個不懂得投資理財的人,不會因為突然獲得幾百萬後就突然開竅,習得各種市場標的的指數跟特質,順便變成巴菲特。

同樣,一個不會尋找資源、使用資源、善用資源的學生,不會因為去到台北學校,這個拿了全台最多教育、藝文、國際資源的直轄市,突然就能學習為自己的經驗值以及知識庫開槓桿,瞬間翻轉階級。

資源的多寡從來不是問題的核心,真正的問題在於是否懂得善用資源。Photo by Luis Villasmil on Unsplash

上課時間只是建立基本知識的過程,真正讓人成長的是課餘時間的利用;對我來說,去上課只是讓自己跟大家一樣平庸(並非負面描述),並不會因此增添個人的獨特性。
既然都已經到了「資源豐沛」的台北市,那麼,學生更該關心的是身邊的資源:

你有去任何一個美術館去看當代的藝術展嗎?
或者,你有去看美術館國際等級的藝術交流展嗎?
又或者是,你有看當代台灣藝術家所辦的個人特展嗎?

2024 年,文化部統計全台共 108 間電影院,其中,有 25 間都集中在台北市,相當於 1/4 的資源都在這裡。

你知道有哪些電影院會上映二輪的電影嗎?
或者,你知道哪些電影院會特別支援放映獨立製片的小電影嗎?
又或者是,你知道哪一間電影院,有著全台最大、高達七層樓高的 IMAX 螢幕嗎?

2024 年,文化部統計全台共 108 間電影院,有 25 間都集中在台北市。Photo by Jake Hills on Unsplash

又或者是有些人會說:台北市的圖書資源很豐富。那我也會想問:

你有去借書嗎?你有去使用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嗎?
你有去使用的各家圖書館的不同硬體設備嗎?即便只是來圖書館吹冷氣、自習、連 Wi-Fi 都好。

最後則是大家最愛說的「台北同學優秀」,那麼我一樣想問:

你有跟同學討論到不一樣的解題策略嗎?

或者,你的「台北同學」有幫助你了解到不同層次的物理知識、數學公式、生物構造、歷史詮釋、英語文化嗎?

又或者是,你們會在課餘時間討論彼此的興趣愛好、交流各自的觀點,甚至討論到未來的人生方向、科系想像、生涯藍圖嗎?

如果這些所謂「豐富的資源」都未曾使用過,那麼「資源好」就僅僅是一個用來炫耀的空洞標籤,對個人成長沒有實質意義。

許多去台北就讀的學生,日常生活路線可能仍然只是「家 — 學校 — 補習班」的三點一線,從未真正體驗或利用台北的文化資源。


差異、差距與階級現實

在討論基隆與台北教育資源時,常見的錯誤在於「把差異合理化成差距,再把差距合理化成差異」。

基隆與台北在資源上的確有所不同,基隆有山海資源,適合爬山、潛水、看海、搭船、海釣;台北則有更多的藝文場所和活動。這些只是差異,而非孰優孰劣的差距。

然而,在教育現場(特別是非都市的地區),這些差異往往被誤導(甚至合理化)為基隆資源「不足」,台北資源「充足」,進而勸說學生必須前往台北才能獲得更好的教育。

在教育現場,這些差異往往被誤導為基隆資源「不足」,台北資源「充足」。Photo by Mimi Thian on Unsplash

不過,這背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階級差距。

當基隆學生進入台北「菁英」學校後,往往會面臨真正的鴻溝:同樣是學生,台北的學生可能只需從家中電梯下樓,步行幾分鐘即可到校,而基隆學生則需花費一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通勤。

更關鍵的是,台北菁英學生的家庭往往擁有豐富的經濟和文化資本,從小栽培孩子的視野和能力。單純改變就讀學校,也無法彌補的階級差距。

《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來源:博客來


正如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在其著作《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中所分析的:教育的不平等深植於家庭環境,而非僅僅是學校選擇

基隆學生可能為進入班排前三名、校排前十名而熬夜苦讀,但對台北菁英家庭、中產階級的孩子來說,這些成績根本輕而易舉,他們真正關注的是出國交換、國外求學等更廣闊的發展,而非在學校對成績單上的分數斤斤計較。

這種兩相不對等的學習視野,就形成了「你的天花板是別人的地板」的現實困境。

無須貶低自己也能去台北

另一個我認為值得深思的問題是:

為何去台北念書,就必須先貶低自己作為基隆學生的地位?

如果你接受這種說法,那你最好也要接受台北的學生看不起你,因為你已經先在自己身上貼了「低人一等」的標籤。

誤以為自己去台北喝了點都市墨水就可以回來批判家鄉,台北名校的光環、前三志願的名聲,並不能因此掩飾你心中無處可藏的自卑感。因為打從心底看不起基隆,所以來到繁華的台北讀書,彷彿可以逃離家鄉、沾點都市的自信。

日本作家岡本加奈子在《老妓抄》中所言:「無須美化那一條你不曾走過的路。」來源:博客來

如同日本作家岡本加奈子(岡本かの子)在《老妓抄》中所言:「無須美化那一條你不曾走過的路。」同樣,你也無須醜化自己未曾選擇的道路

無論選擇在基隆還是台北就學,都只是一種選擇,關鍵在於:如何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找到並善用可利用的資源。

你也是別人的人脈嗎?

延續著上一個問題,串文的討論中另一個常被提及的優勢是「台北人脈多」,但這種說法也值得商榷。

什麼是人脈?是你首先能幫上忙的才是人脈,那些曾經受你的幫忙,而願意回報你的委託、請求的人才是人脈。

那些每天通勤一兩小時去台北唸書的人,賺到了台北的資源,無論是藝文活動或是人際網絡,若你真的感受到頗有收穫,我真心為你感到高興。

若僅僅是因為校服讓你獲得優越感,坦白講,一兩個小時的通勤不會就這麼簡單將你送往菁英的大門,因為說到底,你就不是個純血的天龍人,還誤以為自己賺到了「人脈」。

真正的人脈關係應該是平等互惠的雙向連結,而非你高我低的單向依附。Photo by Cytonn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真正的人脈關係應該是平等互惠的雙向連結,而非你高我低的單向依附。當我們過度看重「擁有多少人脈」時,也應該用相同的力道質問自己:

我也是別人眼中有價值的人脈嗎?

若關係建立在必須降低自己地位、抬高對方身價的基礎上,那並非真正的人脈連結,只是一種依附關係。這種不對等的關係難以帶來真正的成長和機會。



基隆學生的志願選填不該被簡化為「去台北」或「留基隆」的二元對立,而應該回歸到每個學生的個人需求和成長環境

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並透過學生身份獲取資源來豐富自己的生命經驗。

無論在哪裡就讀,都應該珍視自己的獨特性,避免陷入資源迷思和階級焦慮。教育的本質不是競爭和攀比,而是自我探索和全面發展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