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一週年|寫作,給人生的靈魂提問 · 第一天

#七日書|第一天 關於孤獨

Susuの故事
·
(修改过)
·
IPFS
·

爸爸過世那段日子,深感孤獨。除了因為爸爸驟然離世,還有因為身邊人的不了解。爸爸過世的初期,友人說節哀。一開始還好,在IG貼文,想起爸爸而發文,朋友都還OK,是到一年後,兩年後,再發文說想念,朋友會說自己感性,容易憂鬱。這些回應,其實會覺得孤獨。但孤獨並沒有不好,就像蔣勳老師說的,孤獨沒有不好,孤獨是一種美。確實的,在慢慢長大後,發現自己可以一個人獨處,去旅行、爬山、看電影逛街,這一切一切都不是難事。並非刻意一個人,有人相伴也好,一個人也很自在,就是這樣的心境。也許是接納孤獨,所以一個人時,並無所謂。後來跟朋友聊天發現,真正可以孤獨,不只是身邊可以沒有別人,而是在人群中一個人也可以活得怡然自得,活得自在,可以跟自己在一起,那是真正和孤獨在一起。以前會覺得自己是怪咖,來到中年,發現自己這樣的能力很好,尤其在看著爸爸面對老、病、死,面對身體的衰老,面對生理心理的疾病,再面對死亡,其實這些路,都是很孤獨的。就算生病時,有人相伴,但內在那份焦慮、擔憂,是很難與人訴說,很難被懂的。就在爸爸過世的幾個月,我閱讀《伊凡 伊里斯》書名沒記錯的話是這樣,是托爾斯泰的著作,這本書,完完全全讓我感受到爸爸在面對老病死的孤獨感,深深感受那一份焦慮。

繪畫後的感觸、看完一部好電影的感想、聽了一首好歌的感動,曾經我很為無法與人分享而難過。每次分享給朋友,給另一本,給家人,無法被理解,無法有共鳴,那一刻真的會很孤獨。後來長大了,學習了,其實這些都是屬於自己的,跟自己同在了,其他人有無共鳴好像都無所謂了。突然有人有共鳴當然好,沒有也罷,自己好好欣賞一幅畫,作畫後的感動,好好與自己對話。看完一部好電影,自己好好書寫,整理情緒思緒,有人分享也好無人分享也罷,就好好的與自己同在。我很容易聽歌感動,但現在不聽感性的歌了,現在聽輕音樂、經典音樂,感覺能量好好。在發現自己的共感能力超強後,學習為自己設立邊界,保護自己。知道自己的情緒照顧好自己。

如果孤獨有等級,你主觀定義中的最高等級的孤獨是什麼?比方說,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搬家等等,或者任何你感到無比孤獨的時刻,你會怎樣描述這種孤獨感?

還有一種孤獨,是身邊有別人,但彼此卻隔著鴻溝。年輕時,因為無法一人經歷低潮,無法一人面對空洞,在面對他人的好意,進而以為是愛意。才發現,當兩人在一起卻同床異夢,話題三觀不一致,即使是相擁,也是最孤獨的靈魂。《我敢在你懷裡孤獨》,劉若英的作品,是嚮往。兩個相愛的人,彼此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尊重對方。

在這冥王進水瓶的時代,在人與人有一定距離的時候,可以與孤獨同在,我想,是今生的禮物。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