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S 影] .「蒼鷺與少年」.宮崎駿老師
(OS:雖然涉獵不多,只是單純想分享。)
2023年10月,一部濃烈 Miyazaki 先生風格的作品上映了。

其實,在一刷的時候,我一直在問自己:「我到底看了什麼?」
雖然在觀影的過程是極為享受的,無論是手繪風格還是電腦特效所帶來的視覺享受,還是最後由米津玄師所演唱的主題曲和九石讓老師的配樂所帶來的聽覺盛宴,卻都因為整部電影的內容讓我無法理解電影中所講述的故事,甚至於看完後心中充滿了滿滿的問號。
畢竟這作品太殘酷也太沉重,但卻又似滑翔觸水般的輕如鴻毛。
所以在一刷完我沒有疑慮的當機立斷在隔天二刷;卻不曾想,二刷只開啟了更多的思考,或許有人會認為是有如裹腳布的藍色窗簾,但人生本就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解讀與思考,當然,單純的欣賞也是思考的來自。
所以我相信,直至今日,不,直至歲月將至的那一天,我可能都不會完整的明白,但卻一定會受這部電影深深地影響著;而這部電影的觀後,我有預感,或許也會形成另一種未完成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正文開始!長文警示!正文開始!長文警示!
— — — — — — — — — — — — — — —
首先,我想說說「戰爭」。
在最開頭防空警報響起的瞬間,手繪風格的大喇叭映入眼中時,我整個人心中整個震撼到只剩下滿滿的尖叫。
無論是因為出產過不少的戰爭電影或身為二戰的戰敗國,都少有這類型的詮釋:在第一個瞬間就宣告了整個故事的最大悲劇 — 主角的失去。
影片描述的1940年代,不久遠的不到一個世紀,在軸心國與同盟國的對立極致下,破罐子破摔的重新定義道德底線,人性逐利益而為的事件層出不窮。但在底層求生存空間的那小部分中,肉眼可見卻可能被鯨吞的純良,往往讓人愴然淚下。
無論理由似是多麼正當,無論仇恨多深,無論心裡多痛苦…戰爭就是世俗的非正義,也是生命根源的原罪。
在這種複雜的情緒下,真人一邊嘶吼著一邊從殘破的火場旁跑去,相較於畫面的動感與速度,耳畔響起的卻是消防人員慢動作放送要他離開的指示,整個衝突和積壓的情緒也彷彿在此時爆發。人心信仰的誕生往往就是在這種情緒的大喜大悲中,但在這個橋段完全沒有這種浮誇;取而代之的反而是收掉的畫面和一整句平靜的口白,簡單交代了故事段落也強迫以空格的方式開啟了新篇章。
只是在這個新篇章開啟的同時也帶來了另一種新的痛苦:必須直接面對父親已然放下且往前走的受傷男孩。
而在新篇章一開頭,再討論痛苦以前,我想先談談「教養」。
雖然父親和小姨(後媽)的互動與真人有禮但疏遠的態度形成了那道看不見的鴻溝,但在面對信步往戰場走去的那群大張旗鼓但寧靜陪伴時,卻展現了當時軍國主義思想下刻在心上的教養:脫帽彎腰深深的一鞠躬敬禮。
雖然在過去的歷史中發現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承襲了武士道精神也融合了西方民族主義的帝國思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觀念教育雖然是變相的思想禁錮,但也對軍職給予了最大的尊重。
我是在軍人家庭長大的,對於著軍裝一直以來都有著莫名其妙但不同程度的尊敬。但看到這一幕時我心裡酸酸的,雖然現今社會已不再需要激烈或寧靜的慷慨赴義,但很多著軍裝者已經忘記自己的義務,也使得很多人缺乏對制服系職業真誠真心的尊重。
但這是整體社會的走向,無力,也只能睜眼看著被大環境淹沒。
又或者如同電影開頭,當只身著睡衣的真人跟著父親衝向他母親所在的醫院前已幾乎跑出大門,但骨子裡的教養還是讓他奔回房間換上衣服,才又再次飛奔出去。
穿衣形象或許是一種自重尊重,但在現代一句「只要我喜歡也沒礙到人又有什麼不可以」,被列為個人主義強烈代表的穿衣形象中,溜街的已經不再是穿吊嘎的大爺或開襠褲的小兒,而可能是一個個過度的濃妝豔抹或不適當的奇裝異服,雖不至於有礙或有害但還是掀起了一股莫名其妙的風潮。
而這時不免又想起小學時班導的那一句「做什麼,像什麼」,身為人要在遵循世俗教條與放飛自我中取得平衡,也是一邊不忘記呼吸一邊汲汲營營時最重要的事。
接下來,我想談談新生活篇章開始那痛苦的「連結與關係」。
小姨(後媽)跟真人的多個互動讓我感到無限的尷尬,甚至是有點憤怒的難過,不過若套入所謂現實的時空背景時,卻是那麼寫實的令人潸然。
1. 「我是你的新媽媽喔!」
電影中沒有交代小姨(後媽)與真人是否是第一次見面,但就算不是第一次見面,在見面的時身邊的大人因著大環境及時勢所需已欣然接受改變與向前走,而獨留這個還經歷著戰爭與喪母負面影響的男孩處在本就已經缺乏的母愛卻被強加更多成人認為的「我是為你好」中,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告訴著沒有自主權的孩子只能接受那種茫然並在一夕之間成長。
2. 「肚子裡的是你弟弟喔!」
當小姨(後媽)無預警的抓住真人的手,讓真人觸碰她肚子裡同父異母的弟弟時更可以在真人的臉上看出一種驚嚇與抗拒,某種程度上除了透露出了真人媽媽與真人父親的關係已正式終止外,更或許給出了另一個層面的訊息:無論我要不要取代成為你母親的角色,你必須接受你父親已經走出了喪妻的哀傷很久了,而且我們新的三人家庭組成確實的收養了你。
3. 「今天是第一次,我帶你走大門回家。」
我不完全明白在日本舊社會大戶人家中走大門回家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畢竟它們有主屋也有偏廳馬廄下人房等等,但這句話的刻意反而顯示了主觀心態的兩面刃:給予方的自我安慰-我可以給予多出來的愛與物質;授與方的深深傷害-我所擁有的家已經不再存在。
不得不說,收養的連結關係往往重要於給予一個遮風避雨且安身立命的所在之處,但這種連結關係的建立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相處互信和理解,也需要雙方的耐心與包容才有可能達成。因此薄弱的這一句話蒼白的有禮也有理,但實質上卻是顯示著主客之間的尊優疏離。
4. 「抱歉,我沒有照顧好你。」
造成真人做出用石頭砸傷自己的來源或許可以追溯到真人父親的炫耀與資本心態,而後才使得真人被排擠進而自殘。無論這個自殘行為是要取得父親更多的眼球關注還是種單純的憤怒發洩,都或多或少可以理解是真人對新家人新家庭新環境的不適應與反抗心態;但當真人父親告訴縫針完的真人去看一下小姨(後媽)時,小姨(後媽)的負罪感與行為卻是完全不正常的。一旦無論是以何種方式相互依賴的人們出現負罪感時,情緒勒索那恣意生長的狀態又沒有適時的被調整時,就很容易會以各種形式擦槍走火。
或許這也是電影後面當真人看到夏子往森林走去而沒有阻攔的原因吧!
.
但是若再換位思考,上述的幾個互動或許也是夏子急切但真心的想要照顧真人,畢竟怎麼說也是自己姐姐的兒子,只是可能用了最不合適的方法。畢竟真人不得不接受的是電影中演繹出的現實,但 Miyazaki 先生很大程度的沒有解釋,卻反而更發人省思。
— — — — — — — — — — — — — — —
寫了這麼多沉重的思考,接著說說電影名稱中的另一個角色 - 蒼鷺吧!
— — — — — — — — — — — — — — —
在神話中,蒼鷺本身就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1. 埃及人認為蒼鷺(貝努鳥)冥府的嚮導,與創造和重生有關2. 羅馬人認為蒼鷺可以預言未來3. 凱爾特人認為蒼鷺(Rhiannon)是旅行者的守護,是和平與安寧4. 美國原住民認為蒼鷺能帶來漁獲,是財富與繁榮,且因其外型(沒有粗壯的腳也可以站穩腳跟)也象徵著智慧與毅力
而在現實世界中,蒼鷺是一種外表和動作都很優雅的冬季候鳥,頭部有黑色的飾羽,頸部很長,羽毛帶有蒼灰色/亮銀色,胸腹部為白色帶縱紋,常在淺水區活動,多以魚蟹和青蛙為食。
但是電影中的蒼鷺是一個披著蒼鷺外皮的異世界生物,與主角有著緊密的連結,我更認為甚至可以說是真人的內在心理狀態。
當真人第一次在古屋看見蒼鷺時,蒼鷺只是在屋瓦上恣意打量著一切,就如同剛到新環境的真人也在打量著一切;
當蒼鷺飛進古屋延廊後(這也是蒼鷺第一次飛進房子),真人開始對塔和未知展現出好奇;
而當真人在塔裡似是拿著卻又消失的蒼鷺羽毛一直到夢見母親喊救命的過程中,也是某種未知參雜了恐懼壯大了心魔。
所以那一下真人敲在腦袋流出的鮮紅,就是滋養名為惡的果實的開始,但同時也訴說著這個少年的無力、苦惱、困惑與發洩,無論是對新環境,對未知,還是對他自己。
當蒼鷺開始對真人出現逼迫與攻擊,利用少年的脆弱像他媽媽一樣呼喊救命,或是利用鯰魚蟾蜍蠱惑少年,而無論是真人抗拒的關上窗子,或甚至是小姨(後媽)來相救的場景,也或許可以理解是少年潛意識中那種對母親的思念與希冀,也儘管嘴上跟心裡仍有著抗拒才會看著小姨(後媽)獨自走入森林等過程,卻怎麼也無法讓少年停下腳步,走向那森林中的那塔那未知。
而當真人跟霧子婆婆走進拱門時,門上刻著但丁神曲中地獄之門的文字「fecemi la divina potestate」,其實透露出了這個 "異世界 / 意識界" 即為地獄,而把真人和霧子婆婆引誘進塔裡的蒼鷺或許扮演了梅菲斯特的角色,也或許蒼鷺是代表了真人內心的壓抑,使得他儘管知道這個世界的理型,但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參雜了好奇還是要親眼看見蒼鷺所述是否真實;更或許,在他心中的某個角落也還是藏著一絲絲對於僥倖的渴望吧!
「狡猾是我活著的智慧」雖然出自蒼鷺的口中,但是當露子阿姨問出「所有的蒼鷺都在說謊,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時,我突然明白過來:
原來這個披著蒼鷺外皮的異世界生物其實就是真人,也是現實中的你我他,這個活在殘酷但莫名其妙的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 — — — — — — — — — — — — — —
在走進拱門之前,其實出現了一個讓我思考了很久的橋段:弓箭與書。
在真人探視完負罪感沈重的小姨(後媽)後,他從房間裡拿了香菸請老僕幫忙磨刀製作弓箭的一個橋段,讓我咬牙複雜的不能自己。
準確來說,我不知道應該是要指責這少年的順手牽羊,還是要替這少年心中只有自己能保護自己的信念心疼,但怎麼都有著太多的壓抑。
而說到弓箭,就不能不說說電影中那根神奇的「七號羽毛」。
它是蒼鷺的風切羽,在鳥類飛翔來說是很重要的羽毛(所以有的養鳥人為了不讓鳥飛走也會修剪風切羽)。
也因為用這根羽毛做成的箭具有導向性,所以當箭矢追著蒼鷺飛也似乎帶著一種「自食其果」的寓意與色彩。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藉由真人媽媽寫在書上輕輕的那幾個字「給長大的真人」帶出了這部電影的核心與影響 Miyazaki 先生一生的信念: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 — — — — — — — — — — — — — —
寫到這邊才發現,
後半在異世界的奇幻之旅,似乎才是現實應該有的地獄模樣…
只是,我們所認為的地獄,真的只是我們所認識的地獄嗎?…
— — — — — — — — — — — — — — —
在走過刻著地獄之門的文字「fecemi la divina potestate」的拱門後,霧子婆婆變成了霧子阿姨,而她,大概是整個電影裡我最喜歡的人類與人性角色,很真實很坦蕩,雖然很英雄但其實很溫柔。
在這個由莫名禁制的墓園、不擇手段的鵜鶘、面無表情的不能殺生者、純淨簡單的哇啦哇啦、還有深藏不露的沼王和不存在的帆船所組成的世界裏,無論是霧子阿姨英姿颯爽的駕駛風帆和捕獲沼王,或是大無畏的面對衝進墓園的鵜鶘,又或是帶著真人從墓園離開回到家中的守護模樣,還是陪伴和幫助真人闖蕩並帶著夏子阿姨走到時光之廊的探險者裝束,讓人都不免想起每個在吉卜力電影中扮演著領導和陪伴的角色。
他們通常都果斷而且勇敢,而且有別人所不能及的專長,他們有著溫柔但強大的內心,無條件的付出,但卻很理性與節制的知所謂也能所為,度與渡的拿捏無人可及,他們直視並接受所有的懦弱與脆弱,但也浪漫實際的無可救藥。
而這也是這個社會和這個世道缺乏也讓人嚮往的人格特質。
而霧子阿姨除了身為不能殺生者(永世贖罪)與哇啦哇啦(擇世重生)的守護者外, Miyazaki 先生更賦予她成為陪伴主角成長的守護者,以最現實和殘酷的溫柔亦師亦友的提供陪伴與幫助,同時也讓她再存在於另一個時空的現世中,以另一種身分繼續這未竟的故事。
在繼續往下寫以前,我想特別說說這個奇妙的墓園。
它出現的很突然,沒有任何前因後果的交代,但卻被安排的極其理所當然。
一刷的時候我筆記了一個問題:
都已身處地獄,為什麼那扇黃金大門還寫著「學我者死(我を学ぶ者は死す)」呢?
我們知道在《神曲》地獄篇中,維吉爾帶著但丁遊歷著充滿著懲罰的地獄九層圈,無論是讓罪人反覆延長刑罰承受痛苦,或以相反的刑罰折磨罪人的心神,都意旨在打磨罪人使他們徹底認罪,但卻沒有任何一層能讓罪人真正「死亡」,而只能不斷贖罪。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才讓鵜鶘們對這個奇妙的墓園趨之若鶩,畢竟一切的一切在那隻年老受傷的鵜鶘出現後,似乎都有了解:渴望解脫 -「死亡」的真正實現。
畢竟鵜鶘不是自願到地獄的,對於只能以不得不掠奪為生的牠們來說,或許只有墓主的清醒才能帶來真正且全然的毀滅,牠們也才獲得唯一的平靜與自由。
而這大概也是霧子阿姨避之唯恐不及和擔心喚醒墓主的原因,畢竟身為守護者的她若因為「墓主清醒就會帶來毀滅」,那她及這個世界的一切屆時也將不復存在。
但是,死亡 / 毀滅真的是因為墓主而存在嗎?
而既然說到了神曲,就再讓我離題一下吧!
當夏子阿姨頭也不回的走進森林中時,那種即視感讓我戰慄的差點驚呼出聲,因為彷彿看到神曲開篇中但丁的敘述:「在人生的中途,我發現自己已經迷失了正路,走進一座幽暗的森林…」。
當時經歷著戰亂,這個女人失去姐姐卻要接納姐夫成為自己的丈夫,也要接納姐姐的兒子成為自己的養子,同時還懷了姐夫的兒子…
雖然是大時代下不成文的規矩,但這個女人心中或許有著外表所未顯的不安,尤其當真人從窗戶看著往森林走去的夏子阿姨時,似乎也可以感覺出從這個女人身上散發的那股帶有絕望的迷茫;甚至當她身處在禁錮產房時的思想混亂也與空間環境產生呼應,使得火美和真人所說的一字一句看似起到了幫助,但實際上兩人的言靈並未像禁錮與王國信仰那樣強大,最終耗盡了三人的心神。
到底夏子阿姨的地獄是存在、是未知、還是現世?
而她等待的是真人那一句「夏子媽媽」給予的救贖嗎?
.
其實,這段在禁錮產房的場景是我認為很尷尬的片段:
一個失去家庭和溫暖的少年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冒險,雖有著異世界的蒼鷺、霧子阿姨和火美的鼓勵及陪伴,但就在看到小姨(後媽)後能放下一切心結,從「她是我爸喜愛的女人」心甘情願的喊出「夏子媽媽」…
只能說這個情緒的轉變太過深奧,我不懂,也不確定我是否想懂。
接下來說說偉大王國的鸚鵡。
無論是現世還是異世界,甚至是電影以外的真實世界,我對鸚鵡除了遠觀以外並沒有太多的好感。牠跟九官鳥一樣學舌的有點聒噪,雖然有的鸚鵡羽毛很美,但對我來說仍不是討喜的動物。
而電影中的眾鸚鵡們又有著盲從與掠奪的特性,尤其那股人云亦云不獨立思考的樣子熟悉的像是我們所身處的現實世界,只是角色從鸚鵡變成了人類,但同樣都對偏見與利益異常執著的相信與追逐,更使得從眾現象將很多人類弱化成莫名的狂熱信仰者。
我從來都不認為爭奪對自身有益的利益有錯,我也不認為競爭不應該存在;但若是因為慾望而以要脅或暴力手段為求達到自我獲利的目的時,或許更該思考的是「我們為什麼還能呼吸」。
無論是在哪一個介位面,人類的情緒與感性往往是說服或尋求認同感的利器,因為同情心能迅速的讓人被代入與同理,而理性與思考卻往往只會被與冷血與疏離劃上等號。
.
所以當最後鸚鵡奔著經過時光迴廊跟著衝進現世時,可以看到牠們幾乎失去了所有在異世界所擁有的能力與物質,但 Miyazaki 先生卻給牠們機會能重新飛行;雖不再有異世界的優勢,但卻能從新的角度從心學習在另一個世界生存與生活。
擺脫了桎梏,才有重生與新生。(只是,我還是不喜歡鸚鵡!)
— — — — — — — — — — — —
說了這麼多殘酷的思考,還是說點輕鬆溫暖的吧!
在看到小姨(後媽)古民居家的那幾位婆婆圍著真人父親的行李箱打轉時,我打心裡面笑了出來。
去過日本幾次,每每在鄉下碰到的歐巴桑和歐吉桑都莫名的和善親切,至今印象很深的兩位都是在我行熊野古道時碰上的。當時正好是颱風擦邊過境的後一天,一位婆婆清理著住家附近的排水溝,另一位爺爺則是清掃著古道上的斷枝與落葉。但他們的臉上都泛著紅暈笑盈盈的,或許是因為他們經歷了各式年華與風霜,彷彿再大的事兒都不是事兒,所有的煩躁與糟心都可以在吐吶之間被吸收或被包容。而且他們都似乎帶有歲月的智慧與無以倫比的巧手,不起眼的蔬果在他們的巧手下就變成了誘人哈喇子的農家菜。
而電影中的婆婆們的角色被塑造的更讓人莞爾,除了大時代的悲傷使她們看到基礎的民生必需品那讚嘆的樣子外,每每出去尋找真人或夏子阿姨時,臉上清晰可見的擔憂與呼喊是怎麼樣都藏不住的,那表情經典的就如同鄰居家婆婆一樣的熟悉。
所以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再加上時空設定的因素),異世界霧子阿姨家的桌子底下才有了現世中另外幾位婆婆的人形偶,圍繞並守護在真人的身邊吧!
不過接著我還是想問:舅公,你是誰?
電影中說舅公很聰明,是家族中學知識最淵博的;或許是因為他的存在才打造出了時光迴廊的異世界,也或許是因為他身為造物主而選擇留在了異世界。只是,有時候就算有著聰明的腦袋也不一定是眾所羨慕的,且,很多時候甚至也會變成孤獨甚至不被理解的。
這或許可以解釋他獨自一人在異世界的緣故,但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寧可以為他已經瘋魔。
雖然我對這個角色的印象是不知所措,但我不免覺得這是種內心荒漠具現化的表示。畢竟當這個愛因斯坦與鍋爐爺爺的綜合體出現在眼前時,我除了荒謬的想到烏鴉外,還有種「你的烏托邦是誰人的地獄」的即視感。
倘若,世界上真有造物主存在;
倘若,我們不是我們以為的我們;
倘若,這個世界不是我們以為的世界…
那,烏托邦真的存在嗎?那,我們到底是誰?舅公,你又應該是誰?
最後來說說火美,或應該稱她為真人媽媽。
其實看到這個角色時我很掙扎,因為我不能抑制自己的一直想到吉卜力工作室幾年前的另一部電影「回憶中的瑪妮」。記得當時在電影院中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只覺得如食清粥小菜般的清淡卻樸實,彷彿「人生就是不斷地過關打怪」,而瑪妮的存在除了心靈療癒與成長外更給我種強烈的逃避寫照;但是火美完全沒有給我這種感覺,反而更有一種掌握命運般的弒神感。
畢竟相較於舅公,火美的存在是絕對的衝突。
火美每一次的出手都不是為了維持異世界的和平;相反的是這個被舅公維持和平的異世界需要火美,需要她成為異世界的理型,需要她做為公正但不公平的獨一無二;也甚至因為有了她,這個異世界的時光迴廊才能有意義的存在。
只是當我們正大光明地把相對論揣在懷裡時,我們就不得不用平行宇宙看待舅公最終不合理的被吞噬,因為「時間悖論」就這麼粗暴的存在於這個充滿著寓意的電影中,無論 Miyazaki 先生怎麼表達,火美的存在就是怎麼都無法被強行抹去的衝突。
.
但當我無論是看到帶著真人到禁錮產房外並聽見真人呼喊自己妹妹「夏子媽媽」的火美,還是看著坦然接受現世死亡卻還是微笑對真人說出「生下你對我來說是最美好的事!」的火美時,突然間我理解了衝突存在的必要性,也放下了那股拼著想要探討最終與最初之必要的貪婪心思。
「因為存在,本身就是衝突。」
— — — — — — — — — — — —
。後記手札。
— — — — — — — — — — — —
這是我第一次深入的剖析我所看到的吉卜力電影內容,也是我第一次在看完電影後的近三個星期以來,強行壓抑著自己沒有看任何的影評或觀後心得,就這麼循環播放且聽著由米津玄師所演唱的主題曲「地球儀」,慢慢地順著音樂的走向與呼吸的間隔,一絲一縷的抓著各種零碎時間用各種工具在 OneNote 抓著歌詞思考,一個字一個字的鍵入與刪除。
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米津玄師的作品。
當我在 Google 上搜尋「米津玄師」與「宮崎駿」時,我找到牽起兩人合作的那首東京奧運應援曲 パプリカ(Paprika);而我僅僅聽了一次就理解 Miyazaki 先生為什麼讓米津玄師完成這首電影的主題曲。
因為他那獨特的轉調與節奏的魅力,似是種把自我靈魂滲入音樂中但又再次剝離後所留下的孤獨與堅毅,似活非活,卻強韌的宛若有著小草生命力般的能敲打到人心裡。
.
而「地球儀」中無論是貫穿全曲的風笛聲,還是開頭簡單的鋼琴伴奏,甚至於一般錄音室錄音軌中聽不見的嘈雜嘎嘰聲,都純粹卻直接的讓我渾身爬滿雞皮疙瘩。
或許我對音樂的主觀應該是來自於我的成長階段,畢竟也曾經是個音樂人的我,這種單刀直入就如同被祝福和詛咒般的撿起了什麼卻又放下了什麼的感覺就彷彿是,長久沒有觸碰卻從來不曾忘記…
.
無論是這部電影還是這首主題曲真的很耗心神,但寫起來也很過癮!
只是已接近枯竭的我,就摘錄歌詞當中我很喜歡的一句做結尾吧!
一欠片握り込んだ 秘密を忘れぬように最後まで思い馳せる 地球儀を回すように
如同謹守秘密般的緊握著夢境的碎片像地球儀旋轉般將思念馳騁到最後一刻
(完)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