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取消多元化,什么消失了?

G号永恒宇宙
·
(修改过)
·
IPFS
DEI,被特朗普政府一纸行政命令废除。少数群体的“平权政策”为何成为右翼眼中“人人喊打”的激进主义? 当亚裔男性支持DEI取消,亚裔女性却普遍反对,这背后是怎样的权力逻辑?企业、政府、法院——谁在加速DEI的死亡,又是谁在试图挽留?

备考LSAT太焦虑,干脆摆烂一晚,开始执行一个月前制定的“一周划两小时写社论”计划,尽管投入已经超过两个小时,而内容也是信息搜集大于原创分析根本算不上什么社论。Anyway今天的主题是考察特朗普政府取消DEI政策的影响,写这个主题的契机是在豆瓣某女同组刷到这个政策的帖子,给我一种“世界的确在右转”的实感,因此动笔。

首先来看下DEI政策是什么,其名由三个字母组成,顾名思义目的就是促进这三个方面:diversity(包括性别、种族和性取向等的多元化),equity(实质平等和正义),Inclusion(归属感)。但是随着反DEI浪潮的愈演愈烈,DEI逐渐演变成针对少数群体尤其是黑人的污名化词语,甚至代替以往N字开头的蔑称。

DEI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这个年代是美国民权运动兴盛的年代,马丁路德金、第二波女权运动、wokeism……DEI政策的理论基础受到了马尔库塞等人领导的激进主义运动影响,而其正式起源于1964年的《民权法案》,尤其是禁止就业歧视的第七章。马尔库塞领导的激进主义运动主要思想是批判资本主义、拒绝社会控制和解放社会欲望等,对反战、女权、种族平权和LGBTQ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这场运动我的了解全部来源于现查的资料,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与学生运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导致了DEI政策对高校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DEI政策DEI政策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已有所推动,而2020年拜登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投入,使其影响范围更广,其原因是拜登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各方面发展该政策。

2023年发生了一件DEI政策在高校领域碰壁的重要事件,SFFA诉哈佛大学案。要讲清此案的来龙去脉,还要从美国部分高校对亚裔学生的态度说起。DEI政策使各大高校通过调整入学学生的种族配比来提高少数族裔学生的比例,但亚裔学生并不符合部分高校的“少数族裔”保护范畴,很大原因是亚裔学生成绩优异,因此反而被压分提高录取难度。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采用的是‘整体评估’招生制度,其中种族是一个考量因素;在其早前实行该制度时,录取成绩优异学生的整体比率是14.6%,当中成绩好的非裔有56.1%机会被录取,但成绩好的亚裔录取率只有12.7%。而SFFA就是站在亚裔学生的立场,起诉哈佛大学的种族配额制度不公,经最高法院审理在2023年胜诉。

然而,在保守主义回潮的背景下,DEI政策逐渐成为右翼政治的攻击目标,并最终迎来了特朗普政府的全面废除。导火索是2025年1月7号加州发生大面积火灾,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被特朗普的长子小唐纳德指责为是“性别配额政策导致消防队内女性数量上升,从而使消防队素质下降”,然后进一步将矛头指向DEI政策。这种行为类似于‘升堂’,即将原本无关的事件政治化,并借此推动自身议程。同时通过贬低女性实现这一目的是卑劣的。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在上任首日签署行政命令,废除DEI政策,尽管由于DEI相关法律基于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总统的行政命令无法直接废除这些法律,相关法律挑战仍在进行中,但该政策已产生许多重大后果,比如大型企业meta、沃尔玛和麦当劳都已取消DEI政策。

对于DEI取消,社会的反响是怎样的呢?因为时间不够,我只搜集了一些亚裔女性和男性的数据。亚裔女性数据主要来源于豆瓣,群体是留学生、lesbian以及国内关心时事热点的人,她们的态度很一致:反对。亚裔男性的数据来源于小红书,态度也较一致:支持。如前面所说,但从亚裔角度而言,DEI对于亚裔而言弊大于利,要分析分歧产生原因需引入性别视角。豆瓣女权氛围浓厚,女性普遍关注性别大于种族,且高知人士较多关注长远利益,而DEI的取消无疑对女性有负面影响(具体分析见下文)。而亚裔男性普遍不存在如此的女性视角,且存在厌女思维,一方面喜于权力回到男性手中,另一方面乐见不再优待除亚裔外别的少数族裔,希望权力回到白男手里能获得更公平的分配(which细想就觉得站不住脚)。

那么DEI带来的影响究竟如何?网上的声音多数聚焦于其负面影响,让我们一条条来看这些批评是否有道理。

1、DEI导致了逆向歧视,使白男受到不公待遇。类似现象在《看不见的女性》中也有探讨,例如英国工党实施的全女性候选名单政策。它显著提高了女性在下议院的比例,而由于英国地方政府未实施此制度,在近年来英国将权力下放到地方的过程中,权力大多回到了男性的手中。引用此事例是想说明男性主导在社会中的顽固性,而在此背景下单纯谈论“能力”“优绩主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女性要进入男性主导的评价体系中,必然因为身份受到歧视,在此情况下针对此类歧视进行的矫枉并非歧视,而是一种还击。同理也可反驳“DEI将价值评定的标准从能力变为了身份”的观点,既然歧视是针对身份做出,政策当然要相应就身份进行保护才算得上对症下药,而这种批评就像出拳时擦过脸颊砸在了墙壁上。

2、DEI政策的概念起源:自我批判。自我批判学说的重要观点是,将世界划分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在理论中旨在消除歧视、促进多元化,但在实践中却增强了划分、不包容和仇恨,人为制造了对立。我的观点是,定义是针对客观情况作出的命名,只是为了方便语言表述;不是该理论创造出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而是它发现了世界上的压迫并给群体分类命名,并更好地解决问题。

3、DEI是一种文化独裁,是上世纪左翼激进主义遗留,这也解释了为何DEI会“人人喊打”。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某政策引起的反响如何不仅由其本身决定,也由环境决定,而近年的保守主义回潮正解释了这一点。特朗普的上一任任期造成了最高法院中共和党人占绝对多数的局面,因此推翻了数条重要的民权判决:移民、堕胎(显然不符合民意,民意反对左翼激进,这是左翼激进,huh?)、工会、低收入群体投票权操纵……而最高法院的政策又影响了地方政策,这一切都是引起环境“右转”从而排斥DEI的因素。

    总结,当下全球经济下行,构成了右转倾向的基础(见《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下行时女性回归传统角色,家庭主妇甚至性服务),而特朗普政府的上台更是推波助澜,DEI政策的取消是该环境下右转倾向的体现,也是对女性和少数群体的警示。若有感想可在评论区交流,本稿从搜集信息到成文一共花了三小时,必然有疏漏,欢迎理性指出。

(但是后续从小红书到豆瓣到X再到这里花了一整个晚上,幸好matters看上去对此类内容很友好,想长期待下去……)

参考资料:联合早报,维基百科,新闻周刊,翻转电台,豆瓣艰苦留学组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G号永恒宇宙Entp/人类观察员/女权主义者 社论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