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罪、悲剧和苦

半山清溪
·
(修改过)
·
IPFS
今天我们聊原罪、悲剧和苦,以及它们的来源。

有些读者可能会奇怪,我为什么会把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词放在一起。它们只是看似不相关,来自三种不同文化,原罪来自基督教文化,悲剧来自古希腊文化,苦来自佛家文化,但它们有共同的来源。

《创世纪》关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一段这样写的:"And the Lord God commanded the man, saying, Of every tree of the garden thou mayest freely eat: But of the tree of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 thou shalt not eat of it: for in the day that thou eatest thereof thou shalt surely die",所谓的禁果是关于善与恶知识的树结的果子,通常被叫作“智慧果”。我们上一篇《上帝与道》就聊了,伊甸园故事的隐喻,暗示两件事:1)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出于自由意志,蛇只是诱发他们内心欲望,他们就要承担自由带来的后果--freedom is never free;2)上帝设计的局,人类以背约为代价,去追求分辨善与恶知识的智慧,这带来了原罪。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这样说:俄狄浦斯因为神谕说他会杀父,在小的时候就被亲生父亲遗弃,被邻国国王收养,长大后又因为要躲避这个说他会杀父的神谕,远遁他乡,却如此“巧合”地应验了这个神谕真的杀父娶母。这个故事可以解读为悲剧的宿命论,但如果我们逆着故事的思路,去寻找在怎样的节点,这个悲剧有可能避免呢?俄狄浦斯的父亲知道神谕这件事本身就是预知未来善恶好坏知识的智慧,这种智慧促使他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从俄狄浦斯的角度,在他知道神谕之后,不是反省自身不要暴力伤人,而是采取他以为智慧的做法,逃离然后杀死他意识范围之外的父亲。

佛家四谛有苦、集、灭、道。苦有八苦,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这八苦是世事通过“集”作用在人身上的果报,所以集是因,苦是果。所谓集,简单说就是贪痴嗔,归根结底还是出于人内心分辨好坏、利弊、得失的分别心。

《道德经》云:世人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都知道美之为美,这本身就是恶;都知道善之为善,这本身就是不善,这种分别心造就偏见/成见,偏见/成见会引发人内心的贪痴嗔,引发纷争,造成人的苦难和悲剧。

面对这种苦难和悲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采取不同的方式,古希腊人要从无常的命运中去寻找恒常,去寻找那个本源、那个存在、那个一。他们以为把握住本源、存在和一,就能认识真理,就能在无常的命运中获得幸福。基督教的基调是救赎人的原罪,把智慧交还给上帝,信仰和跟从上帝。圣经中约伯记和亚伯兰汗杀子献祭的故事都是在告诫人类要听从上帝,不要用自己的智慧。然而,信仰上帝并不能阻止某些“智慧”的人站到上帝与信众之间,比如整个教会系统,截取并利用了信众本应该交还给上帝的智慧为自己牟利。佛教也出现一样的情况,我认为任何宗教都无法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我特别喜欢一部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影片中陈桂林要在临死前除掉在通缉榜上排在他之前的两个罪犯,他的这个行为实质上一种自我救赎,希望在死之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在他寻找林禄和的时候,他来到“新心灵舍”,那一刻,他以为加入这个组织,皈依“尊者”,他就能得到某种救赎,就能得到心灵上的平静安宁,结果发现一切都是骗局。我觉得本片的导演所讲述的故事是个隐喻,其实每个人都是陈桂林,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内心的平静,导演想要表达的寓意是,人内心的平静安宁无法从外获得,唯一的方法就是除掉心中的恶念,除掉心中的恶念的同时,等同于杀掉过去的自己,就如同陈桂林伏法的时候那种轻松快乐,有一个新的陈桂林诞生了。更令人震撼的一幕是陈桂林枪杀冥顽不灵的信众,震碎现代人的法律观念,善恶标准此时受到了挑战,当那一刻如果能进入到陈桂林的灵魂中,体会到他的起心动念不是自私地满足自己杀戮欲,就理解他的举动。现实版的陈桂林,年轻的意大利裔富二代路易吉枪杀了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CEO,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一个灵魂拷问,这位CEO该不该杀?

《道德经》中老子早已对如何处理人的这种“智慧”作了论述,他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他又说“智慧出,案有大伪”。圣智仁义巧利都是智慧的产物,但智慧产生这些好处的同时也必然产生副产品,就是“伪”,如同电影中林禄和伪装成“尊者”。老子开出的药方就是寻道。我上一篇《上帝与道》表述了上帝和道是殊途同归,指向同一概念,但人不是把智慧交给道/上帝,而是用智慧去寻道修道,人是自己的救世主。如果从这个思路去思考,其实颇为接近基督教的新教教义,即不需要一个中间媒介去链接人和上帝,是人直接和上帝对话,用自己的智慧去跟随上帝,去经验上帝。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就论述了这种思想与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关联性。但有一点上帝和道的巨大差别,也是东西文化最根本的差别,我在《上帝与道》没有提到,这里做个补充:上帝是排他的,而道是兼容并包的。西方人认为不信上帝的都是异教徒,所以才有十字军东征;而中国人不信道的,无所谓,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这种思维延续到当今,从而引发东西方的对立,这是另外的话题,我们以后再聊。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半山清溪人生这趟旅程一场修行,如登山,都希望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然唯有常怀半山心态者,方能鞭策自己继续前行,领会“行百里者半九十”。我有幸与一位千年前先贤有些渊源,似乎也能感应到他的思想,故而用我家乡的两个地名为号,效法古人。此号同时提醒我,登山之余不要忘记沿途那潺潺的清溪。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半山清溪杂文
9 篇作品

聊聊证券投机(上)

半山清溪佛奈谈
2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