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要「普通人」的生活:讀Jennifer Carroll《Narkomania》

有關人類學
·
(修改过)
·
IPFS
·
接續之前的《惡棍烏托邦》,我們繼續沿著歐洲的「邊緣」旅行。醫療人類學者Jennifer Carroll的第一本書Narkomania談的是烏克蘭的藥癮者以及藥物輔助治療政策(MAT),如何與蘇維埃時代延續的治理技術,以及動盪時代中「好國好民」的政治想像相互關聯。最終,藥癮者成為自己的國家裡「有毒的他者」。
Jennifer J. Carroll, 2019, Narkomania: Drugs, HIV, and Citizenship in Ukrain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我想要的,只不過是努力活成與我內在自發渴望的生活相一致而已。為什麼竟如此艱難呢?」──赫曼.赫塞《徬徨少年時》

在1919年,赫曼.赫塞出版了《徬徨少年時》,或許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家個人的反省與質問。在小說裡,赫塞不斷強調個人醒覺的重要性,再三以書中有點類似精神導師身分的德米安提醒著主角以及讀者,國家未必能夠相信,社會常規也未必就是真理;重點是,我們要思索,思索自己的存在與意義。

Jennifer Carroll想要強調的或許也正是如此,只不過她從反面講過來。Narkomania是烏克蘭的語彙,意思是「藥癮」;Carroll從這個主題切入,深刻地帶領讀者思索其中牽連的社會想像、公民權與地緣政治。整本書最核心的概念是「藥癮想像」,Carroll透過這個自創的詞彙要說明的是,長期以來在烏克蘭,各種污名與社會想像包裹著政治企圖共同打造了一套想像,致使藥癮者輾轉被隔絕在社會各處之外,求助無門。不只如此,Carroll更強調,這套想像致力於把藥癮者視作「有毒的他者」,是對社會正常人有害的潛在威脅,是應當被控制、排除的存在。也因此,Carroll帶我們看到,在2013到2014年的烏克蘭抗爭中,無論是示威群眾或者烏克蘭政府,都透過互相指責彼此「吸毒導致神智不清」、「喪屍」(意味著沒有自我意識),企圖形塑各自理想的公民群體和政治藍圖──而不用說,藥癮者當然被排除在外。

在這個「藥癮想像」裡,藥癮者往往被想成是「缺乏自我」、「不積極生活」,才會自毀生活,導致如此悲慘而無可救藥的處境。然而Carroll指出,為了治理所需,蘇聯政府刻意讓國小、國中都不會重新編班,方便同學彼此熟識及監控。在這樣的情況下,同儕之間的社交壓力變得更大。許多人接觸成癮物質(無論是酒精或藥物)多半是因為「積極」想融入社群中、不被同學排擠,才勉強一試。Carroll讓我們看到,他們「積極」想被社群接納、找尋自我認同的行為導致了藥癮,然後又在「藥癮想像」裡,無比諷刺地被污名化成一群沒有自我神智且毫不在意生活的失敗者。

於烏克蘭田野期間,Carroll正好遇上2013–2014年的重大抗爭。圖中為作者。(圖片來源於作者個人網頁)

除了批判蘇聯時期的政策遺緒如何導致藥癮行為,並點出社會污名與政治想像如何混合在對「藥癮者」的形容之中,Carroll還有另外一個寫作企圖──她試著與過往關注於全球保健、醫療議題的學者們對話。過往聚焦在全球性非營利組織(NGO)或者跨國醫療計畫的學者們,往往強調新自由主義如何挾帶著這些計畫,轉化與影響在地的醫療基礎建設、保健政策,或甚至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結構。在此同時,也有不少學者同時關注於「西方」的生物醫學知識如何影響與凌駕了在地原本的醫學知識與實踐,壓制了更多元的可能。然而,Carroll透過烏克蘭的例子要說的是,全球和在地之間未必就是這樣單一的影響途徑,所謂「西方」和「(後)蘇聯」的對立想像也未必如此堅實而強烈。相反地,在「藥癮想像」中,我們看見的是跨國(主要從歐美)而來的醫療計畫如何在蘇聯時期的政治遺緒、烏克蘭當前的公民想像,以及徘徊不去的俄羅斯陰影之間角力;以及,即便生物醫學知識試圖讓「藥癮」回歸更中性、無關道德的醫學理解,在地的文化想像和國家的政治企圖卻使得這個目標終究無法成功。

在書中,Carroll訪談了許多藥癮者,大多數的人都強烈地表現出回歸「普通人」的渴望,說自己的夢想就是「像個普通人一樣有個工作,談戀愛,擁有孩子」。然而,Carroll也告訴我們,這個「普通人」的想像其實深受蘇聯時代的公民概念影響,強調的是一種互相彼此依賴與照應的關係。但只要「藥癮想像」持續作用,他們將永遠被排除在公民身分外,完全不用想成為「普通人」。在此,我們似乎又回到了赫塞對於個人存在與意義的思索,也回到文章開頭引用的哀傷提問:「我想要的,只不過是努力活成與我內在自發渴望的生活相一致而已。為什麼竟如此艱難呢?」

註:在《Narkomania》一書前言,作者Carroll也坦言,這本書可能有著「浪漫化」這些藥癮者與藥癮行為的危險。然而Carroll強調,這本書並非要彰顯或批評怎麼樣的個人特質或生活。在書中她要呈現的,是一群人無比真實的經歷與掙扎,一群人如何在試圖尋找幫助,重新「回歸普通人生活」的同時,卻受阻於個人無力抵抗的國家與社會力量──這套糾纏著政治、文化、病理說法的「藥癮想像」才是整本書的最大關注。


Jennifer Carroll是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人類學博士,受業於Laada Bilaniuk和Janelle Taylor,現任北卡羅萊納伊隆大學(Elon University in North Carolina)的人類學教授。Carroll關注於藥癮與公共衛生政策議題,聚焦於烏克蘭藥癮與政治議題的《Narkomania》是她第一本專書,並獲得2020年的Heldt書獎。


關鍵字:醫療人類學、物質成癮、後社會主義國家、地緣政治、烏克蘭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有關人類學成立於疫情時代的搖椅人類學專欄,相信民族誌值得被認真對待。 主要活動於Medium,文章同步轉載於Matter。 Medium網址:https://allaboutanthropology.medium.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不易回收消滅困難:讀Matilde Córdoba-Azcárate《卡到旅遊業》

草木的威嚴與憂愁:讀Bettina Stoetzer《野草之城》

稻田裡的弦外之音:讀James C. Scott《弱者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