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被誤解的紀錄

文明之眼
·
·
IPFS
·
《山海經》中的「扶桑」是什麼?《山海經》的用語讓人誤會,是後人想像力太過還是理解力不足?史前國名是如何取的,起名又有什麼作用?

二、語意誤會:

伏羲氏時期的文字少,描述千奇百怪的世界景物,各種詞彙用語當然不夠用,因此,當時代更迭文字變化,《山海經》自然會變得愈來愈『古怪』,特別是周、秦導致文化斷層後,即便不是後人胡亂編造也都可能會錯意。

《海外東經》黑齒國…。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黑齒」大概就在今良渚遺址範圍,湯谷意在描述江口,也就是沿長江口向外十日的航程紀錄,因為受洋流影響,大概在黑齒位置以北,會看到狹長有如樹枝的大島群,也可能是琉球島上當時卻有神木,從島群南端到島群北端約一日航程。

《山海經》中沒有「島」字,畢竟伏羲氏是內陸國,直至神農氏中晚期才發展至渤海沿岸,因此「扶桑」與「大木」可能都只是描述大島。

上述的紀載,湯谷、扶桑、十日所浴黑齒北、居水中、大木、下枝、…,因為描述困難語意不明,所以後人只能逐字翻譯,卻與原本的文意大相逕庭,就像使用沒有人工智慧的翻譯軟體,就會常出現語意不明的文章。

《東山經》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食之不䊧。

其中,最大的問題顯而易見,「一首而十身」是什麼意思?一顆腦袋長在十個身體上?當然不是!今日不也有「八頭身」的形容?難道是有八顆腦袋八個身體?所以,「一首而十身」只是描述這魚的頭身比例相對大而已,如帶魚就是如此。

《海內經》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
《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

猩猩是現存的靈長類,自然能夠理解上面的描述,但如果這是沒見過甚至已絕跡的生物呢?「人面」的描述無疑會被見識淺陋的腐儒們鄙夷,也會使商代的神鬼學者們興奮,更會給睡前故事增添神秘奇趣。

極端生態的人類不缺想像力,但未必能擁有足夠的理解力。

按照猩猩的描述,可以推論,獸身人面通常是靈長類、犬身人面可能如短鼻犬,鳥身人面或許是特殊貓頭鷹…;至於「人舌能言」的鸚鵡,並非指舌頭像人而是能發人聲,其他如「人手」、「人足」… 只是形容其類人特質,而非長相相同一模一樣。

《海外西經》一臂國在其北,一臂、一目、鼻孔。有黃馬虎文,一目而一手。奇肱之國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

其中只有「一臂國在其北。奇肱之國在其北。」為原著;許多國名是按人名、器物、圖騰、風俗、甚至域內山川形象而取名,而非按「國人特徵」而取名,如果原著有「雄雞國」,估計也會引來『其人雞冠、鳥喙、有翼,其民皆生毛羽…』等後人塗鴉。

史前取國名重點在於方便識別,「其為人黑」、「其為人衣」、「其為人長」的形容,才是針對國人的描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文明之眼貼文全為個人著作,無版權問題,歡迎引用、分享、轉載、製片、出版...,但請勿斷章取義或扭曲原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黃老思想探討:善行者

黃老思想探討:不上賢

黃老思想探討:恆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