償夜漫漫
我記得她今年大概28歲,坐在我與律師對面,她的眼睛很大,大波浪捲的頭髮,不過應該是身體的關係,頭髮看起來有些毛躁,她很瘦、很瘦。
「以前不懂事,交男朋友,盜用我的證件辦貸款。還有爸爸、媽媽看醫生… …之前有前置協商,但我現在繳不出來… …」、「我好怕(更生)不過,如果真的不過怎麼辦?」
她是卡債族,一位沒有過度消費的卡債族。她的眼淚、剛進到審查室的無助,以及到最後一直跟律師說謝謝的彎腰,如果沒有被記錄下來,可能永遠被忘記;如果沒有法律協助,可能永遠無法重生,而她不過是只願意出面解決的十七萬人而已 。
被遺忘的現金卡
一九八零年代,加工出口區開放,為台灣賺進外匯,大量游資無處宣洩,因此政府寬鬆日據時期以來,銀行國有經營的政策,主張「金融自由化」、「開放新銀行設立」、「公營銀行民銀化」,大幅縮減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影響力。2004年,陳水扁政府推出以除弊為主的一次金改,要求金融機構打銷壞帳,逾放比例大幅下降。二次金改,以良好的公股銀行為誘餌,鼓勵銀行兼併與大型化,不過缺乏金融管制與市場紀律不佳,政商利益關係糾葛,成為卡債風暴的根源。
國泰世華銀行的George & Mary現金卡,George指的是台語的借錢;Mary則是免利(便利),是全台灣發行的第一張現金卡。是的,他們的確免利息,在當時電視廣告中打著,「借錢便利、隨借隨還」,當日還款免息,但廣告中所沒有提到的,是18.25%的循環利率。
為了推銷現金卡,銀行間競逐發卡、放款,原本不加入發卡大亂鬥的花旗銀行,也因為各家銀行間膨脹的營業壓力,也進入市場。而銀行也透過大量約僱、汰換,透過「低底薪、高獎金」方式,鼓勵業務人員推銷成功即可抽成,曾有當時約僱人員表示,「我們的底薪大概一萬兩千元,但業績好的話大概可以領到十萬多元的獎金。 」,儘管這些約僱人員明知道現金卡的危險性,仍然積極推銷,為生活、為銀行合法但不負責任的勞雇薪資關係。
大量的廣告、銀行間競逐發卡,矇眼式的信用審查、金管會失職,種種金融道德、倫理喪失,幾年後一一出爐,這些淪喪一手造就卡債族的高額欠款。
脅傷?協商?
雙卡事件爆發後,不時出現的催債、攜子燒炭自殺的社會新聞,因此政府找來了銀行、債務人,以及資產管理公司,三方協商,金管會也對外宣稱「協商成功率」達百分之八十。
不過,另一組數字卻透露出非常矛盾的訊息,即,在這些協商成功的案例當中,正式簽約率不到百分之十。原來當時的協商根本不是協商,銀行單方提出債務人應繳金額,根本沒有顧慮債務人的生活狀況,只拼命要求償還債務,有些甚至直接強制執行薪資的三分之二。銀行以高道德標準要求債務人還款,深怕跑票、毀諾,但真正決定放手隱藏債務的人,怎可能出來協商呢?
也因此直到民國101年立法,緊急通過〈消費者債務清償條例〉,常被稱為個人破產法,法院依據債務人負債原因,及所持有的不動產及可支配財產,不包含動產,酌衡還款能力後,給予更生、清算兩種方法。更生為債務人扣除每月生活所必要開銷,剩餘款項依比例還給各大債權人,連續繳款七年後免責;清算則是結算債務人所有帳戶餘額、動產價值後之金額,等比例分配給各家債權人,直接免責。
而這整個立法過程也挑戰著整個社會大眾對卡債族的認知,也遭遇來自銀行團的阻撓,甚至財團透過自身控股媒體宣傳,大部分卡債族都是過度消費造成(當然不能否認仍有小部分是);立法是為他們開一道,得以逃脫不還款的後門。
大到不能倒
怪的是,無論台灣或是歐美各國政府盡力不讓銀行倒閉,因此提出撙節政策,意旨是裁減政府預算(多社會福利預算),以促進經濟成長,彷彿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是一切經濟來源的解藥,但我們卻曾經不讓個人有重生的機會。信奉自由由主義的美國人將破產純粹視為一種市場的失敗,不賦予太多道德意涵,重視個人重生的機會,但歐洲人卻不同,他們將破產視為社會問題,作為個人在經濟衰退、離婚、重大傷病的風險。同樣的,歐洲各國也要求公民承擔自己在道德社群中的責任,德國的社會民主黨議員哈登・巴赫也讚譽該國的破產法,「債務人從中受益,因為他們的自尊提升;債務人的子女從中受益… …;城市與社區也從中獲利,社會福利支出減少了;邦與聯邦也從中獲利,因為稅收失而復得。如此,我們創造出一個各方面皆合理的法律」,不過,這左與右的選擇,在台灣往往淪於統與獨爭論。
十年前的卡債風暴是資本家的照妖鏡,一面映出資本主義消費的假貌,一面把台灣經濟虛幻,社會底層處境真實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十年之後,這些族群中年、老年,我們解決了表面的問題,卻沒有真正解決社會結構性的問題。當時的社會安全網脆弱,才造成這批不上不下的人向銀行借款,本以為銀行不像地下錢莊那樣高利,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本金再加上利息,有時甚至比地下錢莊還要高。那現今解決了嗎? 還會再出現第二次卡債風暴嗎? 我想應該不會,不過,那是以另一種形式出現,以一種眾人措手不及的形式。
那像極了跑馬燈,在我的腦海中播送,一幕一幕的,有中年夫妻因為投資失利、有近七十的阿嬤、單親媽媽獨力撫養兒子、中年失婚,憂鬱症纏身又遭車禍的婦女,他們都在說自己的故事,每一個面對社會抹黑,從灰燼中重生,仍然選擇重新站起來的故事。
參考資料
《塑膠鴉片 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夏傳位,2008,行人
《卡到債》,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