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你都讀什麼?建立你的媒體食譜

潔西|JC
·
·
IPFS
·
我們餵食自己的內容、選擇把時間花在哪裡,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正文之前,想先問你幾個問題,默默、誠實地想一想、在心裡回答就好。


1.你每天在Matters花多少時間?

包含閱讀文章、留言、各種互動、看別人的動態(支持誰、追蹤誰、收藏誰...)以上種種足跡。

2.你每天在Matters上讀什麼?

有沒有固定會讀的人?類型?偏好?最近花最多時間看的是什麼樣的文?

3.使用Matters是否會影響你的情緒?

生氣、沮喪、焦慮、愉快、享受...,有這些情緒嗎?哪一種比較常出現?何時出現?

4.如果能改變,你會怎麼重新調整?不管是時間或閱讀內容。為什麼?



為什麼要回答這些問題?

我們餵食自己的內容、選擇把時間花在哪裡,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形塑了我們的氣質和內涵。

如果光是Matters這樣一個小平台,自己都無法定位input的內容與時間,推展到日常生活只會更困難。而定位一定先從看見開始,看見自己使用的狀態和情緒,才會知道這是不是你真正期待的。



社群時代:暴食的垃圾與垃圾中的黃金

社群時代資訊爆炸大家都知道,每天朋友的生活日常、新聞和各種有意義無意義的轉載混在一起,如果不有意識去篩選、什麼都吞進去的話,時間就被垃圾吃掉了(說垃圾也許太過,但至少我不想要無時無刻都只被動接收別人給的資訊),當然垃圾山裡也有黃金,而且每個人認定的黃金都不同,要能去找出屬於你的

問題在我們的大腦很懶惰,不叫他工作他就只想發懶。社群媒體給的內容很簡單、很輕薄、很易讀,而且每次刷每次有新東西,等於用最最簡便的方式讓大腦不無聊,也不用思考,好愉快。長久下來,要閱讀長文、需要動腦思考的內容時,會想逃跑,因為累。

至於同溫層太厚就別提了吧。一群人擠在一個小地方,關心一樣的事情、過一樣的生活,很輕鬆,但世界很大你有看見嗎?尤其如果使用社群會讓你羨慕別人的生活的話...世界真的很大,要不要出來看看?搞不好會發現有趣的東西,看見完全不一樣的風景和自己的全新可能喔


底下是我自己的媒體食譜,如果你說你不喜歡讀字,你是健身狂,每天看的是健身菜單和增肌食譜,那也很好,只要你知道自己看重什麼、把時間花在哪裡就好



我每天讀什麼?


這兩個是我每天早上會花至少半小時瀏覽的媒體,大概掃過他們facebook就能捕捉到重點(我把它們的頁面設成標籤以避免每次從facebook進去前得先看見大量無關貼文,為自己省時間),然後挑幾篇自己有興趣的讀,有時候一篇長文10分鐘就沒了。

報導者從剛開始經營我就在追了,記得是太陽花學運後一陣子出現的新媒體(我不確定他們誕生和學運有沒有關聯,但那幾年是台灣各方面開始轉型的時代,印象深刻),有很多優質的深入報導。文章分類很清楚,像我前一篇提到安置機構的部分就直接有一個hashtag

端傳媒比較多是看香港的資訊,當然其他有興趣的也讀,尤其每天的早報和晚報,超級喜歡。因為端是訂閱制,作為無收入的窮學生一直掙扎,只能先看粉絲專頁,重點文章他們常連發數篇,拼湊起來也是蠻多內容XD 但最近有點無法忍受拼湊式閱讀...,像余英時先生的報導,點進去只能看兩三段的揪心難耐,也許會訂學生專案。


關於余英時先生,近日Matters也有一篇優質好文,溫溫柔柔地要看哭了。大家大亂鬥之餘也撥眼關注下就好了:采访余英时

我想说的是,余先生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受访者,那种温润,似乎可以浸透整个人生。


這個主要是通勤時會看,有非常多優秀的專欄寫者。因為讀評每天內容量大視角也蠻廣的,文章有些不會到太長(當然也有長文),可以在捷運邊晃邊瀏覽。


為什麼要看不同的媒體?因為媒體會有他們各自的傾向,這很正常,要自己辨認和找回平衡



電子固定每天會看的大概這樣,喔我還會讀心理學/諮商相關的電子期刊和論文(其實這才是佔我閱讀時長最多的)。紙本的話,書就不用說了,太多,讀不完。雜誌會看下面幾個:


一本100,50塊給街友過生活,50塊他們可以繼續進貨來賣。我很喜歡大誌裡頭的各國小專欄,很多有趣、平常不會注意到的資訊。最近因為疫情改成訂閱制,希望過段時間可以再度看到學校附近熟悉的街友伯伯。


2017年搭配著大誌通路開始銷售的報紙,也是一份100。很喜歡他們摘選的國內外新聞和專訪,畢竟電子媒體資訊量很大,多少會漏看。當時在這份報紙找到好多有趣的內容,像K2攀登計畫。2019年不知道什麼原因停刊了,傷心好一陣子。結果!今年8月又在架上看到了,好像募資有成功?

大誌和週刊編輯給我的感覺都是跳脫媒體報導的框架,讀的時候會去思考關於人的存在、人和世界的關係、我自己本身的樣貌...這樣外太空式的思維。在文字裡待久了有時會過分優柔,需要清醒跳躍的節奏來平衡腦袋。


最近開始追的雜誌,剛創刊一年,很年輕,內容也很年輕。我時常覺得自己站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必須睜大眼睛去看看自己正立於何地、怎麼走成明天,所以讀一些年輕的、靠近自己時代的人和文字很好,也會覺得喔這些離我並不遠,是我可能企及的位置(不是成就,是心理上的自我價值)。但目前不是每一期都吸引我,自己要挑選一下。


當然,這些都是錢,文字有價不是嗎?自己寫字的錢可以拿來轉支持優質的媒體和作者,是一種「我在這個循環裡流動、做些什麼」的價值感,文字寫出來之後如果不流動,也不過一灘死水,被看見、被轉傳,才有機會讓優質的作者和內容存活下來。雖然我目前沒有收入,只有寫字的一點點likecoin,但也訂了讚賞公民和幾個圍爐、每個月買書買雜誌,很多時候不用替自己找什麼理由或藉口,就只是知道自己的選擇、願意付出多少而已。


然後,我讀的也不算多,上列這些都是很基本、親民、易讀的,一些財經(Economist)、政治(POLITICO,美國為主)、科普(中研院的研之有物)相關的媒體,內容都很豐富,但我沒空讀,基本上我餘下的腦袋都拿去追求和存放專業知識了,這是我的限制、是我在時間有限下做出的選擇,所以大家也是依照自己的需求設計屬於自己的媒體食譜吧。


另外一定還有許多優質的媒體是我們不知道的、還未能被大眾看見的,期望在這樣競爭的年代他們依然能慢慢走到台前來,我想這一部份也仰賴閱聽者的需求展現、雙方能否在廣袤的時空中相遇。



當然我並不天天都勤奮地吸收知識,時間被神秘怪獸咔滋咔滋吃掉的日子多不勝數,只是盡可能的、在意識可及的邊緣,維持穩定的資訊和知識輸入。

我時常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在許多學識淵博的人面前、這樣那樣的事都懂的人面前,我知道自己是無知的,因此總是懷揣著對文字、知識的渴望奔走著,每天每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帶著敬畏的心,推開一扇又一扇門,仰望一座又一座知識的殿堂,明白自己是一粒微塵,在期間愉快地飛行和漫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我無法窮盡世上所有的知識,因此總是提醒自己不要自以為是的大聲說話。安靜地聆聽、吸收、思考、理解,「Listen with the intent to understand, not the intent to reply.」(謝謝潔平這段話,被我當成箴言置頂在腦波正中央),在快節奏的現代緩慢地閱讀,以美麗餵養自己,才不至於面目可憎,才能活成優雅的模樣大步行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潔西|JC跳舞的人,煮咖啡的人。相信每個平凡的你我,都值得被看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書寫的儀式,文字的秘密

見證語言的力量: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向死而生,此時此刻讀《意義的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