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獄
熱潮散去,我才看電影《破.地獄》眼淚多次止不住。我對拍得不錯的倫理片看來真沒什麼抵抗力。
最先讓我熱淚盈眶的,是關於蓮姐(金燕玲 飾)的那段。女主角阿玥(衛詩雅 飾)與父親文哥(許冠文 飾)關係並不特別好,經常吵架,住在同一屋簷下卻會選擇故意躲開對方。累極時,又或是情緒低落時,她反倒去蓮姐的老火湯店流連;對方亦給予言語上和行動上的關懷,像一個慈祥的母親一般。雖然阿玥不時為蓮姐作身體檢查,也叮囑她感覺不適必須立刻通知自己,身為救護員的她卻還是對昏倒老火湯店的蓮姐無力回天。
電影沒有就蓮姐的背景和她與阿玥的關係作太多交代;所以,當蓮姐死去時,我並不太明白是什麼讓我感覺到很沉重的孤獨感。我只能從電影細節裡找點線索。
蓮姐的店開在曲街,也就是電影故事的發生地紅磡殯儀館區域之內。那是一家很小的店,似乎總開門至夜深,賣的是得花上不少時間和心神去熬的老火湯。我不曉得店的客群是誰,但似乎客人不多;蓮姐卻是一直都在,臉上總有笑容。她大致了解阿玥和她父親的事,才會一眼看出她與父親口角,然後苦口婆心地勸慰,並奉上老火湯。兩人的互動無疑是要告知觀眾,她們互相關心對方;或許是有血親的親人,也可能是兩個真心的忘年之交。
然後,蓮姐死了。
阿玥趕到小店時,蓮姐是獨自一人躺在地上的;身邊沒有親朋,沒有客人,甚至連報警說她昏迷的人也不在。她的喪禮是男主角道生(黃子華 飾)操辦的,參與的亦只有阿玥和他;把遺體送去火化的那個鍵也是阿玥按的。蓮姐也是個孤單的人;身邊關心她的,就只有阿玥。唯一可幸的,是兩人彼此關心;一方走了,另一方是會為之傷心的。
有很多事讓血濃於水的人彼此無法容忍;也有很多事讓無血親的人彼此關懷安慰。
阿玥和她父親,以及她的哥哥和父親之間的故事,是主線,當然有發人深省的地方。我很欣賞的是當中加插了道生和他的女友就生育孩子這事上的爭執,側面襯托了主線,也在故事最終作了回應。而當中道生說出的一個疑問,或悲觀想法,讓我不住叫好。
道生本來並不想有孩子,所以與女友爭執。他說,自己已經五十多歲了,孩子長大成人時他就已經七十多歲;這等同是把兩個包袱強行加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是沒有權利選擇不來到這世上去背負這包袱的。再說,就算自己長命至九十歲,也是會在跟孩子剛好建立了感情時離別。那麼,離別時,自己會不開心,孩子也不開心;更甚,孩子沒有不開心,自己更不開心了。
如道生所說,那不是悲觀,是現實。確實,當你作為別人的父母,或是背負了父母的職責,這些想法就變得很實在。道生不是個壞人,他也不是不負責任的人;更甚,他就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疑惑。
這世界正在急速崩壞,我為什麼要把無辜的孩子帶到世上?
我都被生活磨折至此,命不久矣,又或患疾纏身,怎麼忍心讓孩子為了我而背負更多?
我就是想孩子開心,怎能讓自己成為孩子不開心的理由?
如若孩子不會為我的離去哀愁,我又怎能接受與孩子的感情淡薄至此?
當我看到阿玥和哥哥在醫院吵架,對話像是很成熟,當中卻又滲著稚氣時,我嘆了一聲。人說,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在孩子心中,又何嘗不是永遠自覺是孩子?這才會讓幾十歲的成年人還在為父親偏愛誰而吵一場。
很多事,說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倒不如說是每個人都想成為父母寵著的孩子,即便自己也已經是中年、老年了。
結尾,文哥死去,指示道生主持自己的喪禮,並打破自己一直堅守的傳統,讓女兒為自己破地獄。他給阿玥留下道歉信,以文字和行動解開了彼此的結。為此,他的喪禮變得孤清,卻也溫暖;留下的,是真正愛他、重視他的人。這也改變了道生對生育的想法。
一如很多電影,故事結局與現實或許有不少距離;現實中的文哥,未必會因為道生的一句說話、女兒被甩的巴掌而意識到自己的迂腐和對孩子情感的忽略。這種不真實,卻也總帶出真實的一點;很多事,只要用心去看、去感受,便會找到答案,或出路。
電影中亦插入了一段同性戀相關的故事。
道生的客人是個金融才俊(白只 飾)把妻子的喪禮交予道生處理。在幾句對話中,觀眾不難明白才俊對妻子並不了解,也不怎麼關心,對她的死似乎沒有多少傷痛,她的喪禮不及金融市場一天的走勢。但他不容許妻子的同性情人出席喪禮,更不讓她見其最後一面。看在眼裡,道生最終不顧客戶的要求,讓那女子與情人見上一面,甚至把先人的部分骨灰放進鏈墜裡,送給了女子。
破地獄裡的故事並沒說及白只對妻子的同性戀人懷恨在心,是因為妻子被搶走了,還是因為搶走妻子的是個女人。或許姬人看什麼都是姬,我看電影時腦袋是自動置入了後者。
我不理解。
我不理解,當你心中根本不愛那個人;那她選擇與他人發展感情,對你來說不該有太大情感影響。稍微能解釋一下的,便是男人對女人的佔有慾,對女人的物化,認為妻子是自己擁有的財產。自己的東西被搶了,生氣也是正常。
但,搶你東西的人是男是女,為什麼會引發不一樣的怒火?
當年看Boys Don't Cry的時候,最不能理解的便是男人對女同性戀者(在Boys Don't Cry的案例裡是當年有Gender Identity Crisis的女性,今天的女變男跨性別者)抱有的這種仇視、加重了的憤怒。
或許又得回到對女人的矮化,讓自己被別人搶東西變成了自己被一個從根本上就不如自己的人搶了東西,甚至是自己被一件東西搶了自己的東西,便是解釋這一切的合理理由。
而令我感到無奈的,是這樣的事情,在那麼多年後的今日依然存在,甚至更為嚴重。
我不懂電影。但我喜歡能讓我思考的;包括這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