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居住與都市議題,這些書也值得看!
最近得知Matters的朋友們展開了第一次的 Matters 鑑書團,用三週的時間共同閱讀《掃地出門》(繁體版為《下一個家在何方》)。許多參與的朋友在每日打卡中分享了對居住議題的興趣,Matters站方也邀請我推薦書單,希望延續之前有關公共住宅的分享與討論,開啟更多與都市和居住議題相關的思辨。
居住議題不只包含住宅政策與房地產等現象,更是每個國家與都市的發展機制,作用在不同社會類屬的個人之上,可以是顯而易見的社會、種族、階層隔離,可以是蓬勃卻又脆弱的多元都市文化,可以是異質而碎片化的都市經驗,又或者是其他每個國家與都市的特殊經驗,從而引發了不同人們的反映,對於都市秩序的順應、逃離或反叛,用自己的居住、生活與互動方式,重新形塑都市的可能面貌。人們的行動與日常生活的經驗,與都市社會的結構本身是息息相關的。
以下是我所列出來的相關書單,考量主題的重要性跟易讀性列出以下15本,推薦給所有希望多閱讀的朋友們~
都市發展與住宅政策
林秀澧、高名孝編,2015。《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田園城市。(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7386)
短評: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策劃的這本著作,提供了理解台北都市發展的一個基本(且主流的)架構。
王志弘主編,2015。《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公共冊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2372)
短評: 相對於較為主流的台北發展架構,這本書則匯聚了近年來許多台北市的社會運動場景,成為一本既能帶著踏訪的旅誌、也是認識許多較為邊緣角落與發展後果的開端。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巨流。(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0741412125)
短評:雖然已經邁向第25個年頭,這本書目前仍然是理解台北市以外都會地區的都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羅惠珍,2015。《巴黎不出售:人人有房住、生活低負擔的法國好宅新思維》。尖端。(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4411)
短評:長期旅居法國,作者透過這本書介紹法國的社會住宅政策,也成為台灣討論社會住宅政策時的參照之一。
Davis, M.著,潘純琳譯,2017。《布滿貧民窟的星球》。中信出版社。(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413348)
短評:Mike Davis身為美國都市社會學洛杉磯學派的代表之一,對於都市的後現代性著墨甚深,這本書站在全球都市的角度下,將貧民窟與貧窮也當作全球化的都市現象來討論。
Moskowitz, P.著,吳比娜、賴彥如譯,2018。《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行人。(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6198)
短評:自從Jane Jacobs在60年代倡議反對大規模開發的規劃霸權後,許多作品進一步與其對話,為什麼都市持續造成人口遷移、居住權利的侵害,以及都市文化的流失(可以另外參考Sharon Zukin的《裸城》)。縉紳化(gentrification)這樣歷久彌新的概念,近年來持續受到美國大眾的討論,這本則從相對微觀的生活經驗,討論縉紳化的徵兆與背後的機制。
居住樣態與社區生活
王瑞霙,2015。《這裡原本是我家:士林王家都更抗爭告白》。心靈工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1458)
短評:2012年士林文林苑都市更新爭議是台灣近年來相當重要的都市社會運動之一,除了都市更新政策的討論、有關產權與使用權之間的論辯之外,當事人的心路歷程也可以藉由這本書有更多理解。
李玟萱,2016。《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游擊文化。(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6689)
短評:台灣都市社會運動蘊含著空間規劃專業與社會福利專業的兩條支線,後者之中無家者與街友的關懷和倡議,促成了這本書的面世。
楊士範,2008。《飄流的部落: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唐山。(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24553)
短評:都市原住民是台灣社會科學研究中重要的主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搜尋相關研究),然而有出書的作品則較少,以這本當作代表,並可再搜尋溪洲部落、三鶯部落等案例與相關報導。
Duneier, M.著,黃克先、劉思潔譯,2018。《人行道》。游擊文化。(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7649)
短評:以紐約人行道上的書販為民族誌研究主題,作者與田野中的報導人在互動上極為誠懇的研究方法,在附錄(也往往都是民族誌的精華)中也一覽無遺。
Klinenberg, E.著,徐家良、孫龍、王彥瑋譯,2014。《熱浪》。商務印書館。(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087943)
短評:以1995年芝加哥熱浪災害下,不平等的受難現象為民族誌的研究主題,作者特別強調都市生活秩序的(不)互動所帶來的災難後果。
Matthews, G.著,Yang Yang譯,2013。《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青森文化。(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8962)
短評:重慶大廈既反映了香港殖民歷史的全球化經驗,也是各地人們互動與日常生活的縮影。
社區、住宅與建築設計
林君安,2018。《台北步登公寓:台北最普遍的住宅類型從何而來》。田園城市。(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5152)
短評:城鄉所博士論文改編,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公寓這樣一般的建築難得成為建築研究的核心。
山崎亮著,莊雅琇譯,2015。《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臉譜。(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6094)
短評:近年來有關社會設計、社區設計的概念相當風行,強調空間設計的參與過程打造持續互動的社群的重要性,這本書中有許多的案例介紹與討論,可以當作不錯的認識入門。
Weisman, L.K.著,王志弘、張淑玫、衛慶嘉譯,2001。《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巨流。(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91011)
短評:也是老書一本,但是要理解空間與住宅設計上隱藏的可能歧視問題,這本還是相當值得參考,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更可以了解通用設計的理念和設計方式為何有其必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