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扶助險 Disability Insurance

失能,因身體遭受疾病或意外傷害事故,導致身體器官永久性喪失功能、無法恢復,經醫師診斷確定後,無法從事一定程度以上之工作或生活行為。
在過去的保單條款中,會使用「殘廢」來稱呼那些因疾病或意外造成的身體功能障礙,但隨著社會觀念改變,多數保險公司已改用「失能」一詞,更貼近實際狀況與尊重。
我想先強調一件事,失能是指部分器官發生不可逆的殘缺,但不等於完全癱瘓,簡單來說,失能不是生與死之間,而是「生,但失去功能」的狀態,有些個案,在經過休養復健後,還是能從事負擔較輕的工作內容,那失能險的保費會不會很貴、要發生什麼傷害才叫失能、失能扶助金怎麼賠呢?
關於失能險的真實案例 👉 失能後的逆轉人生|阿祥的故事,我陪你寫
費用區間,先以40歲男性,年繳20年,100萬失能一次金來試算。

終身型 vs 定期型 失能險比較表

◾ 失能等級是怎麼認定的 ?
其實,台灣有兩種常見的失能等級表,一種是保險用失能等級表,另一種是勞工職災失能等級表,這是不能混用的,即使在勞保申請到「失能給付」,不代表保險理賠會自動啟動,因為保險理賠要依照的是保單條款內的那張「保險用失能表」。
保險公司在理賠時會要求提供專科醫師診斷、功能障礙報告、甚至第二醫審,而每一張保單都會明列失能的定義與理賠基準,有三大評估標準的重點:

常見的失能等級範例,分為 1級 – 11級失能,等級越小代表越嚴重,理賠金額通常越高,通常前6級的狀況就不是很好了,每一級別都有對應的理賠比例(理賠金額),也另一種是符合1-6級內失能,沒有比例限制,立即啟動理賠的商品設計。

◾ 失能險理賠後能給付多久?
失能或許是比死亡更需要準備的風險,有一種狀況會比「離開」更讓人絕望,那就是失去工作能力,卻還得活下去,很現實的是生活必須要繼續,每月除了照顧自己的費用外,還有生活費、房貸、車貸與小朋友的學費,因此選擇現階段最擔憂的狀態,才是最適合的保障。
一次金給付型 💰

月扶助金給付型(也稱失能收入型) 📆

分級+組合型(一次金+月扶助) 🕛

◾ 那為什麼現在買不到了? 有替代方案嗎?
根據金管會公告,在2024年7月1日起,市場上能同時理賠疾病與意外的失能險進行停售,目前保險公司只能販售針對意外失能的保險產品,而停售的主因在於,失能險的理賠範圍廣泛(共用傷害保險失能表),導致保險公司面臨高額理賠壓力,只能等待金管會提出,單獨因疾病導致失能程度與保險金給付表的示範條款,才有機會重新上架銷售。
雖然少了因疾病理賠的失能險,但還是有以下幾種替代方案可以考慮:

人生風險顧問 何松林 Sony
原文連結:失能扶助險 Disability Insurance
保險諮詢:https://sonyho.cc/contact/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