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afuna_ev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上鍊後照片不見啦?Why?


作品指纹

自由

Cafuna_eva
·
·
自由是一種渴望——渴望群飛、渴望在同行者中找到共鳴,而不再踽踽獨行。
自由是一種渴望——渴望群飛、渴望在同行者中找到共鳴,而不再踽踽獨行。Photo by Tommy Bond on Unsplash

自由能是什麼?如果說自由是呼吸、是空氣,那麼我以為它不存在;自由是掙脫窘困後化蛹成蝶後的解放,誠如沒有得過 Covid 的人,並不太能意識到能夠呼吸的自由。那麼,這是今天所要探索的目的。

我的愚見:自由,是已經獲得財富自由的人,才有資格談論的。也許,自由不只是遠離束縛或孤身上路的姿態。對我而言,自由是一種渴望——渴望群飛、渴望在同行者中找到共鳴,而不再踽踽獨行。


目前,自由是我正努力掙扎、尋找出口的過程。

旅居台南時,搬遷後的兩個月,生活仍在適應新領域的工作,無論是生活步調或是認識這個可愛又充滿故事的古城,照表操課的汲汲營營是生活的寫照,為的是希望自己能趕快上手。

這似乎是老天冥冥中的安排。離開了熟悉的舒適圈,除了暫緩創作帶給我經濟上與精神上的飢餓,也讓我有時間沉澱思考:創作對我的意義?繼續尋找創作與生活的平衡點。實際上,工作比預期忙碌的生活,我並沒有餘裕的時間繼續創作。彷彿宇宙的新任務,是一邊療傷,一邊允許讓新事物改變自己。

週間唯有週一的休憩時間,能讓我好好尋香走訪台南的街道巷衖。
一趟找尋「台南好物」的悠閒散步中,老天讓我幸運地巧遇我的大學同學阿弘。阿弘是一位藝術家,在一家古董家俱行工作。自是十幾年沒見,他仍是穩重、憨厚又有點害羞的年輕模樣,只是已是兩個寶貝孩子的爸爸。閒聊家常之餘,我向他請教了「藝術家如何平衡創作與生活」?

他臉色泛紅羞赧地回答我,「他幸運。他本來是回彰化老家上正常班兼畫畫。因緣際會讓他認識了現在公司的老闆,於是,舉家遷徙台南生活。」
「一般人都北漂,像我們這樣南漂過日子的,最近才知道其實也不少」,我回道。
阿弘繼續聊著,「老闆給他極大的自由。店面幾乎都中午才開店,南部的店家晚上都打烊地特別早,只有這點很鄉下。他有展覽時,老闆就親自上場或是找個臨時工讀生。總之,全力支持他。」

我頓了頓,嘆了口氣。空氣中瀰漫著一種互相知道而止住了話題。


意識會帶你去尋找答案。隔了好久的某一個週日,時逢展覽換檔,我終於熬到第一個週日休假。本是為了去探索為在大橋新蓋的新總圖風貌,順道看看合作藝術家那會轉動的裝置藝術。就在圖書館遇見這本翻譯書《藝術家的正職》由喬安娜.奈格勒爾所著:內容是關於如何平衡生活與創作。對於這種操作型的工具書,自是奉為聖經的拜讀,同時,也抱著一點質疑,想確認是否有用的態度來驗證它。

照著書上所提點的步驟,一一逐列並盡力實踐。
三年後再回來看這件事。其中,當時我正在做著所謂作者所述以「第二志向」為職業。然而,在新職業要繼續進階時,我從總監的眼中,預見了彼此不同方向的未來。我用藝術家的心態去做藝術行政 (雖然我知道本分能做,並且愈做愈順手);而總監是希望培養一位以藝術為志業,拍賣為技藝的接班者。然而,我的心,私下總是心心念念著能有自己的時間創作。自己也清楚那一本厚達千頁的拍賣書和這樣的進階規劃,將會需要我完全專注地投入工作。也知道自己當初的雀屏中選,是因為前十年積累的商業經驗、對服務顧客的細節要求與積極成交的心態,讓我拿到機會。

然而,我離開商業的理由是厭倦爾虞我詐的商場生活。凡有市場就是資本主義架構下的價值觀,並不會因為藝術精神的高尚而有所改變。這樣的價值觀是生存之道,於理無錯;然而,內心深處的一塊,總不能被奴役。我更想做自己。當時的我,身心如絲弦繃到最緊的狀態,一碰就斷。

寫到這裡,我很想跟她說:「我很謝謝妳,讓我有幸能跟著妳一起玩藝術與做事。工作上若遇到不懂的地方,只要肯開口,妳一定找到對的人讓我求教。是妳,讓我覺知自己真正想去的方向。我十分感激妳是真心祝福我的。」


自由,是不再被他人的價值觀所束縛。書中提到,尋找所謂的「第二志向」與「好人」正職,來經營藝術家的創作生活。過去的實踐,不是有了物質就無力創作,就是北上後,寫作領域上仍尋尋覓覓志同道合的好夥伴。

從實踐一個既定的設定,實際經驗新事物,去感受是否與內心所認定的生活型態相符,迷惘、困惑後,又重返自由。自由——是一切歸零,是承擔這個決策後的所有風險。不過,這次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策略,而是體驗過後的歸零。

不知道是老天給我的試煉,抑或我的幸運「好人」還在路上?我分析著是否因為時空環境與作者人生背景的不同,而導致這樣的價值觀並不受用於我?或是,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與耐心來驗證?也許,作者的一句話帶過,可能需要三至五年的反覆尋找與經歷?
這裡並不適合討論對與錯。也許方法是對的,只不過,並不適合當時的環境或當時的自己?思想是造物主贈予人類的產物,而如何將這些思想付諸實踐,則與每個人所經歷的時程與道路息息相關。


因為不得自由所以更珍惜自由——動盪的生活看似自由,實則內心睜眼天天必須面對現實的煎熬。所以,當生活的片段,能有自主學習的時刻、能徜徉書海的早晨時光,是我份外珍惜的「自由」。活在當下,手腳仍是持續主動尋找機會,繼續打磨寫作領域的技能,不被老我的價值觀綑綁,也不再被設定的計畫所困,是我目前正在學習的「自由」。

兩個字拆開來看「自由」,「自」是把自己放大還是縮小呢?「由」是順心還是任由環境改造我呢?或由能託付信任、有志一同又願意同擔共苦的團隊來領導我呢?寫到這,無解。


我所嚮往的自由,並非與世界斷裂的孤寂,而是一段探索志業、尋覓方向的過程。那是一種向內走、也向外連結的旅程;在持續尋找意義與位置的同時,能自由發揮長才並能與團隊並肩作戰,實現理想的自由才會慢慢顯形。

有些心虛地談論自由。我可能還需要些日子才能與你分享;或者,讓有幸相遇的作者與讀者們,請求回饋與賜教吧!謝謝。


註:如果,你正好奇《藝術家的正職》提及的內容,請點擊連結。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