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段落與調整圖片位置,使其視覺比例均勻。
七日書書後感:書寫人生的靈魂提問
書寫完本期【主題:書寫人生的靈魂提問】,手頭的書正好講述到詩人艾略特 ( T.S. Eliot ) 在《四首四重奏》裡提及:「我們永遠不可停止探索,當一切的探索結束,我們將抵達開始之處,並首度認識這個地方。」用此引文來作為書後感回顧的開端。

自由書寫的改變
寫作專注力的時間變長與穩定的產出字數
從首次參加的主題書寫【愛與親密關係】,共計七篇產出 11,602 字數,到此次主題書寫【書寫人生的靈魂提問】,共計七篇產出 15,600 字。平均一篇 1,866 字數。
專注力從二十分鐘到最長兩小時不等;平均書寫時間約落在四十分鐘左右。
若把書寫字數當成慢跑人生的里程數,我想從零開始寫到三萬字時,是「請繼續保持步伐」的階段;三萬字到十萬字,則是「恭喜,我可以更好」的起點;十萬字到五十萬字,是「原來我可以這樣堅持」的自我肯定;而當來到百萬字時,也許會說:「書寫即人生。」
每一個里程碑,沿途上會遇到的挑戰、心境與收穫,必然不同,值得期待。
寫作如呼吸,找到自己的書寫節奏
誠如一開始加入自由寫,是想找個地方好好盡情享受完全按照自由意識的暢快書寫,針對引導句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出最想挖掘的部分,進行梳理。從一開始的振筆疾書到發現可以完全無視時間的舒緩而持續穩定的步伐,將心中的話慢慢地說出。書寫的腳步是穩定;書寫的思緒也從混屯到清晰的過程,如 第一天:關於孤獨〈但願你會懂〉。
寫作如同呼吸一般,透過感官融入生活,覺察細節,是開啟神妙體悟的鑰匙。
在此期書寫關於寫作時,〈我寫故我在——一場不願終止的自我探索〉意外地發現了自己理性的一面,那曾是我以為只有在商業書寫時才會出現的自己。自己對於書寫的探索是謹慎的,像攀登一座山,你必須心存畏懼。曾經迷途,也曾未能如期抵達預定的落腳處;有時甚而措手不及地遭遇突如其來的大雷雨。過程中,練習如何讓書寫成為更自然、更自由,也逐漸明白「未完成」,有時只是旅程的一部分。
那天,我第一次發現,寫到不能停的狀態,是尿意已經漲滿過意識時,才發現手機裡的時間,竟已經過了兩小時,遂立即停筆。
書寫的旅途中,過程與發現往往交織而生。而這些發現也可能隨著時間經歷與心境的變化,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被自己重新詮釋,甚至推翻。
自由書寫的詭譎奇妙
自由書寫與書寫日誌不同
除了七日書寫外,長年有著書寫日誌的習慣。隨手的日誌,每天花十到二十分鐘不等的時間,紀錄生活裡的感受、讀書筆記與心得、奇怪的夢境、日常突如其來的靈感等。有時甚至只是隨手創作的一兩句話,並非總是有深層挖掘內心的時刻。而自由書寫是一種有意識的引導,有主題式的探索,從引導句中選出自己最想要探索的部分。書寫中梳理並清理與釋放,這是自己的隨手日誌中不一定會出現的,探索式的書寫。
自由書寫其實沒有固定的寫作策略。有時,所有的預想也只是參考,從有預想的結構式書寫,寫到超出框架之外的思考,那是來自心底的聲音;有時,一句話就能帶你書寫完成整篇;而有時是自我引導式的問句,帶我寫出主題的寬度與可能。
通過記錄,我看到了自己的轉變。語言是活的,而思想亦是每日更新。書寫,總是能帶給我,全新的體驗與驚艷之處。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中提及,「在無意識中,沒有任何事物會結束,沒有任何事物會成為過去或被遺忘……」
這讓我想起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回想起童年的一杯熱茶與一塊瑪德蓮蛋糕所組成的感官體驗與記憶,讓他每回想起就彷彿穿越回過去,再感受一次。剎那間,過去就是現在,現在就是過去,兩個時間點的匯合,形成了書寫者心中真正的時間,一種屬於個體的、永恆的時間感。
親身的體驗構成了時間,而閱讀世界裡曾咀嚼過的文字,那些身歷其境的場景,與作者文字共鳴的感受,也都留存在心底成了記憶點——這些都成為了創作的養分。
這次書寫第七天關於想像〈歡迎來到維度樂園〉之前,我只有一個念頭:
倘若我真能請求 AI 製作一個平行宇宙的自己,那麼,我會對他說什麼?
我對於平行宇宙有著維度世界的概念,於是展開了一場漫遊維度與另一個自己——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未曾體驗的與未來的版本——的對話旅程。
沒想到,那些對話竟成為一場自我療癒的過程。寫著寫著,就哭了。
今天回顧作品時,我自己都感到驚訝!因為已經好久好久沒有這樣一氣呵成的故事。彷彿是來自另一個維度的自己,的聲音,一種久違的、等著告訴自己的話語。
最終,在完稿的那一刻,遇見了一個未曾認識過的自己。
原來,答案一直在自己手上,只待我們用書寫去召喚、去靠近。
自由書寫似乎不只是帶我回到過去,它也可以書寫當下正在發生甚或尚未發生仍游離在淺意識中那對自我的想望,所以因書寫而自由。

回顧本期關於寫作的體會
寫作之於我,是一場向內自省與向外連結的旅途,此生生命覺醒的過程,與一場不願終止的自我探索。
曾在第一期《我的七日自由書寫之旅》一文中提及,
「面對有目的性的書寫,是向外尋找正確的資源,確認受眾預期的閱讀;這一切,往往與自由書寫往內尋求內心的疑問與解答的方式完全背道而馳,參與的過程中,也無形中成為了某種形式的抒發與解放。」
此次書後發現,自由書寫與有目的性的書寫 (如商業寫作),兩者並非對立,而是並存的需要。當我渴望向內自省、覺察自身狀態時,我使用自由書寫;當我希望向外理解世界、與他人建立連結時,則可以使用目的性的書寫。
自由書寫的挑戰
同時,也從書寫中看見自己的狀態。
狀態好的時候,從一句主要的概念句就能完成一整篇,無須結構式提列,如〈我寫故我在——一場不願終止的自我探索〉。習題小標是後來才標上去的。
狀態不好的時候,斷句、混亂的思緒、想要說而說不清楚的話、比喻中喻依未能完整包覆喻體等狀況,如第三天關於失敗〈生命沒有失敗〉既想討論生命沒有失敗卻也仍敘述著失敗帶來的挫折感與尚未達成的事。儘管寫完《老人與海》的新版故事,仍是看得出來沒有乾淨的收尾或是語意不清的句子。
所以,自由書寫對我而言格外重要。它不只是自由地表達,更是鍛鍊表達本身的方式——就像鍛鍊身體的肌肉,唯有持續練習,才能在狀態不佳時,依然維持穩定的步伐。
我也許比不上人工智能 AI 的快速與優化詞句的能力,而我的不完美呈現,是來自心底真誠的呼喚。
寫完第三天〈生命沒有失敗〉時,我覺得這篇是失敗的,我並不滿意,但我沒有更動內容。第五天關於 Me Time:運作即興詩《冥想》的時候,三十分鐘的書寫,過程中冥想的景象與感受。我寫到最後一行,卻感覺中間詩句有遺漏了些什麼。當時,「我、真、的、好、想、改」。但我有忍住我的「鹹豬手」。
以前創作若有此種狀況,我一定重來或擱置後放棄。如果,沒有自由寫,而是一般書寫,我是那個會修改句子、標點符號到最後一刻的寫作者。( 雖然可能還是會有錯啦,苦笑。)
自由寫透過每一次有意識的控制自己修改的衝動,允許即興的魔力,或許,會帶來意外的想法。句子想要停止在哪一種狀態,那就是內心最真實的樣貌。
每一次的書寫,就像艾略特所說,是一場通往原點的旅行。寫作的歷程既是看見,也是不斷重新出發。正因為書寫沒有完成式,我們才能一次又一次,踏上那條看似熟悉、卻總能帶來新發現的探索之路。
最後,我想跟自己說:我是足夠的,我已盡力完成連續四期的七日自由書寫。
也謝謝馬特市自由寫文友的支持與回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