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 2022,我的投資策略與方法(上集)

徒風
·
·
IPFS
·
這是上集,內容包含我對股票投資與交易的一些想法,比較多基礎觀念。續集會以這些想法和觀念繼續延伸,具體說明我的操作策略。

我的投資方法有兩大主軸:資產配置交易技術。風格偏向價差交易,但不會頻繁換股,也不短線當沖,而是挑選值得長期持有的資產來進行反覆操作,所以也可以說是價差為主、順便領股息的操作法。

其中有四個關鍵詞彙:資產配置、交易技術、長期、價差交易。

資產配置與交易技術留待後面說明,這裡先講另外兩個關鍵詞彙。

長期投資?價差交易?

我不知道這兩個名詞對各位而言是否感到衝突、疑問:如果是長期投資,那又怎麼會做價差交易呢?

我沒特別去查,不知道「投資」這個名詞是不是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義。有一個普遍的認知是:如果你把錢投入一家公司的股票,而公司賺錢的時候也回饋給你(配息、配股),便是一種投資行為。

有一種情況是,你可能持有某支股票或 ETF 超過兩年,有一天,你覺得獲利足夠了,於是把股票賣出(也許清倉,也許賣出一部份)。然後,你把收回的現金拿去買近一年已經下跌 40% 以上的股票,並期待將來獲利達 200% 的時候賣出。這樣的操作,是投資還是價差交易?

有的人會覺得:啊我買的股票都是以企業本身的「內在價值」來評估,考量「安全邊際」才買進,所以我當然是在投資,而且是「價值投資」。有一天我覺得賺飽了就賣股票,合情合理,不能說我是在炒股。

從一開始的心態來界定投資還是價差交易,我覺得很 OK,沒有問題。

我個人是偏好這樣看:無論你持有一檔資產多久時間,只要在某個時間獲利了結,就是價差交易。我不在乎當初你買進那項資產的理由,或者採用了什麼估值法。買低賣高就是價差交易,這樣定義比較簡單。

這裡倒沒有想特別討論長線交易和短線交易的優劣,不過通常是這樣的:時間愈短,股價波動愈頻繁、愈難捉摸、交易難度愈高;時間愈長,投資人愈容易看清全貌,也更能氣定神閒,減少衝動交易造成的錯誤。

本文開頭說到我的操作方法,其中的「長期」並不特別指資產的持有時間(儘管最終可能會長期持有),而是挑選資產的準則。也就是說,儘管我是以價差交易為主(短、中、長線交易皆可),但是在挑選標的時,總是以「值得長期持有的資產」為前提。講得更白一點,就是:只選永遠不會倒的公司或資產,而且價格總能回歸均值(即使大跌,總是會漲回來)

這項準則的理由很明顯:萬一買到地雷股,原先的獲利可能一夕之間化為烏有,甚至倒賠。我們應謹守巴菲特的兩項投資原則:第一項原則是絕對不可虧損,第二項原則是不可忘記第一項原則。我認為,儘管不見得做到 100%,最起碼也應該以此為目標。

舉例來說,我選到一支當紅的股票,今年表現很棒,我也透過交易那支股票賺了不少錢,例如 50% 的利潤,於是我持續對這支股票來回進行低買高賣的價差操作。一切是如此美好,直到有一天股價崩盤,公司一蹶不振。作為一名價差交易者,應極力避免這個最糟糕的情況。

👉 這不僅是價差交易者亟欲避免的狀況,更是「存股族」的夢靨——你絕對不會想存股十年、十五年之後,換來一堆壁紙。

永遠不會倒的公司?

那麼,有什麼公司是保證永遠不會倒的嗎?我如何判斷一家企業的永續經營能力呢?要一直看財報和追蹤企業相關新聞嗎?

「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
—— 凱因斯

這的確是個問題。我想一般有理智的人,應該都不會拍胸脯保證某家公司永遠不會倒,因為很少人的眼光能看到超過五年、十年以上。因此,務實一點來看,我們選擇投資標的時候,如果有十足信心超過十年都不會下市的標的(例如市場指數型 ETF),便可優先選擇。對於上市櫃公司的股票,可以先評估五年至十年左右的範圍,並且有足夠信心在此期間內不會下市,甚至可持續維持穩定成長。投入的資金多寡,則應該跟我們對該公司的信心成正比——對於自己很看好、同時又不太有把握的標的,僅投入少量資金(例如投資帳戶的 2% 資金)。

那麼,在五年或十年的期間內,我們如何研判一家公司的營運是否發生嚴重問題,以便儘早避開股價崩跌風險呢?

財報專家可能會建議你:當你從財報中看到 X、Y、Z 這幾種衰退跡象,就代表公司的競爭力發生了「本質的改變」,此時就要斷然出清了。這方法聽起來蠻合理,但實踐起來是否真能做到,就很難說了。但我確定一件事:我不想這麼累,而且財報不是萬靈丹——萬一我判斷公司不能再起,結果半年後股價卻漲 50%,以後我還會相信自己的財報研判能力嗎?還會再相信財報分析專家嗎?

產業趨勢專家可能又有不同的建議:只要公司的產品是未來趨勢主流,經營階層值得信賴、公司的護城河穩固,就是好的投資標的。關於這點,我大致認同,只是這當中依然很大程度倚賴個人對產業與特定企業的觀察與了解,也就是說,這與個人的「能力圈」有關。有的人就是能看準特斯拉,對自己的眼光有十成把握,100% 資金投入,從而創造數倍的驚人獲利;但也有的人看錯,買到跌跌不休的股票,慘賠收場。想要真正了解一家企業的長期競爭力與護城河是否寬廣厚實,絕對需要付出不少心力,然而努力是否能換來正確的研判,則不一定。

👉 所以啦,你看有的專家,三天兩頭換講不同的股票,一年講 365 支股票。你覺得他們對每家公司都瞭若指掌?

經過以上討論,是不是對「選股」這件事情有了更為清晰的視角?(如果覺得反而被我搞得好亂,請留言讓我知道如何改進。)

以上所言,可以用四個字總結:個股風險。或者兩個字:風險。

富貴險中求

古人說的一點沒錯,富貴的確是由風險換來的。在股市中想要獲取超額報酬,不可能不將自己的資金曝露在一定程度的風險當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聽到「曝險」一詞)

那麼,該如何決定投資策略與操作風格,就很清楚了:依個人能夠承受的風險而定。也就是說,你的投資組合該如何配置、該如何選股、如何操作,都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怎樣叫做「個人能夠承受的風險」呢?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能夠讓你安心工作、安穩睡覺的投資組合。

舉例:當我非常看好一檔股票,預估(猜測)有很大的獲利空間,可是風險也不小,結果要不是大賺就是大賠,那麼我該買進嗎?穩健保守、不想承受這種風險的人,自然應當選擇捨棄。但也有一種做法,是選擇適度地承受這個風險,例如只用股票帳戶中低於 1% 的資金來買入那支股票;如果股價漲了,證明我眼光不錯,獲利入袋;如果股價跌了,1% 的資本對我的帳戶也不至於造成明顯衝擊。我已經想清楚可能的損失,而且我願意冒這一點風險來換取潛在的高報酬率(實際獲利顯然無法暴賺,因為只投入 1% 的資本)。最危險、通常結果也最慘烈的作法,是一看到可能的獲利機會就熱血衝腦,把帳戶裡面一半甚至八成以上的資金全押進去。

💬 我曾經 40% 資金押在特斯拉上面,後來想想,這種做法並不適合多數人。儘管我很看好特斯拉,而它也的確為我的帳戶貢獻不少利潤,但這是事後結果論,無法事前預知的。請看官明察。

另一方面,如果你將自己界定為專職的交易員、操盤手,你的工作就是投資與交易,那麼你能夠花在交易上面的時間與心力絕對比一般上班族多出很多。換言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小資族、菜籃族,在評估投資策略時,也應該以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考量,而不是看到別人的績效成果豐碩,就以為自己照著做也一定合適。

小結

這裡稍微整理一下思路。我認為一個人在選擇投資策略與交易方法的時候,至少應該考慮以下事項:

  1. 你想要每年從股市賺多少?即期望的年化報酬率
  2. 欲達到你的預期報酬率,你能夠承受多少風險
  3. 👉 如果看到股價跌 3% 就唉唉叫,覺得那支股票好爛,那麼你的風險承受力恐怕是趨近於零(別灰心,請繼續讀下去,還是有適合你的操作方法)。
  4. 你平日有多少「可用時間」來持續研究個別產業與企業?
  5. 你打算投入多少資金?(是有一大筆資金現成可用,還是每個月生活費結餘有剩?)
  6. 找到有「明牌」的老師以及可以緊跟「主力籌碼」的方法。 👈如果你想一直當韭菜的話。

OK,先寫到這裡。我原本是要詳細說明我在 2022 年的投資策略和交易方法(跟目前差不多啦),結果卻寫了這麼一長串類似前言、導論的東西。不過,以上所說,也的確是重要的基礎觀念,而且跟續集內容息息相關。

點讚、轉貼、跟單。👍

👉續集由此進:迎接 2022,我的投資策略與方法(下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徒風熱愛投資,也是 eToro 明星投資者。 我的 eToro公開帳戶:https://bit.ly/etorotw (歡迎複製交易) eToro 美股交流社團:https://bit.ly/etorotwfb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春節讀書心得(關於投資)

比較五檔美股 ETF 的五年價格走勢

投資網紅說此時要「趕快停損並且放空」,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