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与道
我去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座堂、约克大主教座堂、伦敦圣彼得大教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等等,每次参观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刚出国那会儿,进入到那威严肃穆但同时又富丽堂皇的圣殿,接受中国式教育的我立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闪入意识中,心想这些都是教会对人民的愚弄和对人民的盘剥,宗教是统治阶层对人民掌控的工具。随着对西方哲学的认识逐渐加深,原来的想法发生了一些转变。任何事物都是一体多面,从一个方面看我之前的想法并没错,但是换个角度看就会呈现另外一面。
要说宗教的另外一面,我们必须回到“宗教”这个词本身。汉语宗教其实是两个字,宗和教。宗在《说文解 字》中: “宗者,尊祖庙也”,之后又泛化为有“本源、氏族、尊敬、崇拜、主要”的意思。教是教化,《说文解字》中: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宗教连在一起作为英文religion的翻译是日本人首先开始的,我之前说过,包括科学、哲学、形而上学都是日本人先翻译过来的,然后我们直接使用了。英文的religion,意思是Belief in the existence of a god or gods,who has/have created the universe and given man a spiritual nature which continues to exist after the death of the body。结合宗教合为一体的意思来看,中国的“宗教”是指佛教内部的宗派教法,而日本人的翻译把中国的“宗教”泛化为西方式的神学宗教。但是通过这个定义,我们仍然可以理解,宗教是首先在教化、让你相信,而教化的手段是让你敬畏神明。这两点构成了宗教最核心的内容。
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两点。首先,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让你相信某个东西是有价值的。比如让人接受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如果都不相信这些有价值,人怎么学?第二,为什么要敬畏?我们都从小熊孩子成长起来的,心里肯定都有个敬畏的东西,不是敬畏爹妈就是敬畏老师,如果一个孩子啥也不敬畏,他的教育一定成问题,必然成为很恐怖的人。人常说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大家都得怕他,这种人太可怕了。宗教的目的其实就是教化民众,让这种人少一些。
什么让人产生敬畏?有两点是东西方人民共有的,那就是对死亡和人生的不幸。对死亡和人生不幸的敬畏是人类所有思想哲学的源头。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人类真的生活在伊甸园中,衣食无忧,长生不老也不死,人类还需要思想吗?还需要哲学吗?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知道你会长生不死和如果你知道你会十年后死亡,你对生活的态度会完全不一样吧。就好像一个工作有deadline而另一个没有deadline,你的态度会完全不同。所以现代哲学在探讨时间问题的时候必然会联系死亡,没有死亡就没有时间的意义。正是人们对死亡和人生不幸的敬畏,让宗教神学有了发挥的空间。
另外,伊甸园的故事,我在最开始读到时觉得这是个很荒谬的故事,但渐渐我明白,它是个隐喻。这里有几层含义:首先,按照道理,如果上帝不想让亚当夏娃吃禁果,结果他们吃了,说明上帝不是全知全能的;所以这个逻辑一定是,上帝必然知道亚当夏娃会吃,所以提醒亚当夏娃不能吃是故意为之。那么为什么上帝故意为之?就是因为要有“约”。上帝给人设计了一个局,吃了智慧果,有了智慧,有了羞耻,有了自由,同时也有了原罪,因为人破坏了和上帝的约。这样人生而有罪,这个罪不是guilty,是sin,所以要时时刻刻向上帝忏悔。更重要的是,从亚当夏娃选择吃智慧果那一刻,人就拥有了自由,而自由的意义就在于,人要付出自由的代价。
这个隐喻的目的就是让人敬畏上帝,圣经中这样的故事很多,比如说亚伯兰罕杀子献祭、约伯记等等。这都是在告诫人们要无条件的信主,不带任何功利心,这样才能洗刷原罪,重回伊甸园。如果我们把宗教看成一个客观存在,那么这个客观存在肯定也是一体两(多)面,也就是所谓的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可以教化大批民众,产生神学道德,对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会被一部分人利用,成为攫取利益的工具。这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动因。然鹅。。。宗教神学对人教化的空间越来越多得被现代科学挤占了。由神学奠基的西方道德观在现代科学的冲击下,已经在崩塌和支离破碎,这是中华文明的道德观再次复兴的契机。
很多对西方科学发展史艳羡的华人,他们所持的中华文化无用、应全面抛弃、全面西化的论调,是源于他们对科学发展对现代社会造成的困境毫无了解的基础上。这种困境可以从很多影视作品中反应出来,很多西方电影的大反派都是科学家,妄图用科学统治地球、奴役人类、甚至不惜毁灭世界。现代哲学已经在脱离早期的以西方哲学为叙述主线了,逐渐在理解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如果用宗教的狭义理解,中国没有宗教,因为中国人的教化不是通过对神的崇拜实现的。但是按照中文“宗教”的广义含义,中国人是有宗教的。
纵观人类哲学(包括东西方),其实都是在思考三方面的关系问题:人与神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西方哲学包括神学和科学对应的关注了人和神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基本无视人与人的关系,直到科学完全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从康德的道德神学开始,西方哲学才慢慢把目光转移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中国哲学始终关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忽视了对其他两个方面关系的研究,这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但是不要因此以为中国对人与人关系的千百年来的研究就过时了,相反,在神学道德被现代科学碾压的今天,中国哲学中基于人社会关系的道德正在成为现代哲学的主流。
如果从广义宗教来说,中国人敬畏什么?除了死亡、人生不幸,不同于西方人,中国人更敬畏世俗的眼光。所谓的世俗是社会关系的道德标准,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要脸的中国人都会怕被人骂“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还有“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被人骂“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侮辱,还是对自己祖先的侮辱,对传统中国人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古时有气节的中国人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是西方人,甚至是大多数现代中国人都不能理解的。其实在《道德经》中老子是强烈反对仁义礼智的,认为这些都是下德,而顺应道的才是上德,中国人更应该敬畏“道”。确实我们可以从各种成语中发现,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替天行道”等等,中国人普遍相信道的存在,并心存敬畏。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接点到底在什么地方。我终于发现,西方神学中上帝的含义是我们中国哲学中“道”的概念。上帝就是天道,而我们中国人承认天道存在,就等同于承认上帝存在,但这个上帝并不是如西方人想象的人化形象。为什么上帝就是天道?我们现在假设上帝存在,上帝一定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全知是什么概念?就是知道everything。有人要笑了,这不废话,好像没解释!好,我们把事情展开来说。世界在我们人类眼中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世界是确定与不确定的集合,确定的就是你知道的,不确定的就是你不知道(这话也像是废话,不过少安毋躁)。这种不确定性(uncertainty)有很多表现,比如随机性和动态性。不确定性来自哪里呢?来自信息不足。当你对一件事没有足够了解时,就觉得它不确定。比如古时对天文知识不了解,日食月食就是不确定的,而现在人类可以准确预测,如果你带着天文知识穿越回古代,你就是古人的神;古时人对病毒不了解,认为瘟疫是神降下的灾难;现代很多你看稀松平常的东西,在古人看来都会是神迹。你想过没有,在上帝眼里,世界是什么样?世界是确定的,没有不确定,因为它全知。我们为什么认为布朗运动是随机的,因为我们不了解分子级别以下对能量的反应,而上帝了解,所以布朗运动在它眼里是确定的,没有任何随机性。回到天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也有版本是“非恒道”,恒常意思差不多,就是确定性。所以老子的天道正是指这种存在背后的确定性,那么本质上,天道与上帝的内涵是一致的。
上帝的全能是对比于人的无能,风雨雷电,气象万千,与全知一样,都容易理解。人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全善,这也是很多反对基督教的人否认上帝存在的一个原因,如果上帝存在,而且还是全善,怎么会让世界存在那么多灾难加诸在人身上呢?这就是他们没有理解全善的意义,他们理解的善是人类道德(Moral),而上帝是造物主,它的全善是对所有物种为言,不是以人类为中心。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没有道德吗?不是,他是说天地没有偏爱,即天道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在天道看来,万物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全善。在这一点,天道与上帝的内涵也是统一的。
上帝与道的统一,这人类不需要神学也可以获得“宗教”所带来的教化之功,而无需担心与科学有冲突。更重要的是,科学也可以统一在道之下而成为道法自然的一部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