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的人才,「不只是」能解決問題的人
企業要的人才,「不只是」能解決問題的人
每週五分鐘,掌握實務技巧,讓你從容應對職場事務!
【前言】
日安,我的朋友,我是從布林克(Blink佈告欄)陸續搬行囊來的石頭哥。那天讀到知名的CEO何飛鵬,在《社長的筆記本》一書中提到,組織中能解決問題的人才,是稀缺的資源,大多數的人都只是一個工作者,會照規章做事,但是一遇到問題、困難時,只會期待上層主管來解決。事實上,根據我對職場的觀察也幾乎如此,反而是能升遷上去擔任主管職務,甚至逐步晉升的人,都是能解決問題的人,甚至更是能預防問題於發生之前,而非出事了才想辦法解決。
其實,我覺得更強的人應該是事故發生之前,就能預防的人更勝一籌,不過今天就讓我們先來聊聊:對於解決問題的能耐,有沒有一些訣竅呢?預防問題與解決問題又有哪些差異呢??
實用指數:★★★★★
適合對象:在校期間,就可以學會的職場實務技巧~解決問題的技巧。
推薦閱覽:能解決問題的人、何飛鵬、《社長的筆記本》
【企業要降低風險,預防事故、解決問題的人】
不過,職場也沒有你想像的複雜嚴肅,別被自己嚇壞了,更被別人嚇死了。今天就分享幾個建議囉。
一、具備風險預防的能力,更勝一籌:
每一次事故的發生,都對企業造成嚴重的聲譽、財物損失,像是這次「大排長榮」事件,每小時損失高達114億元,如果是小型企業早就宣布倒閉了!
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讓問題發生。在品管手法中恰巧有一個FMEA手法,可以協助企業降低風險,預防事故。
何謂FMEA?所謂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就是失效模式效應分析,是一種預防式的風險管理工具,透過風險優先係數RPN,分析系統可能潛在哪些風險?一旦出錯會有糟糕?要做那些對策因應,才能避免事故發生?像是:航空業,必須是零事故,總不能一年栽一兩架航班;銀行業,鈔票總不能每天短少兩三張;餐飲服務業,總不可能每月前場後台來個一兩次疏失吧。至於怎麼制定,怎麼學習,由於篇幅較長,目前已經有美規與歐規結合的FMEA 2.0版本,改天石頭哥在跟你分享訣竅,不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問問谷歌大師囉。
二、提高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思路:
提高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思路。那麼我應該怎麼做呢?或是有哪些學習訣竅呢?
1.透過分享,重組知識,讓自己更勝一籌:
在校期間,你可以透過與同儕的互動,分享彼此所見所學,這可以讓你的知識重組後更紮實地被記住,而且會越來越能快速講出一個精彩簡短的內容。人,通常知道明白某一項知識,但是你叫他講,他卻有可能講不出來,或是講得支離破碎,為何如此呢?這就是認知與現實的差距,要解決這個差異,就得透過了,分享才能解決。好比你看完一場《尋龍使者:拉雅》的電影深受感動,要你說出劇情內容多精彩,可能你講的內容讓聽者覺得普普,這就是認知差異。有時間,石頭歌會以自己的親身案例寫一篇文章做說明。
2.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從蒐集數據、擷取訊息、分析問題,是有一個程序的。這在科技業界的工程師最擅長了。如果你在校期間,也能套招使用看看,我想跟職場接軌就不是問題了。
2-1.描述問題:
建議要到現場、看現物、掌握現況,然後使用5W1H (何時、何地、發生了什麽事、嚴重程度、目前狀態、如何緊急處理) 描述才是像柯南一樣讓事件還原到與事實的差距變小。
2-2.用流程圖呈現:
要求用流程圖(Flow Chart)來解說,是為了讓不熟悉該項異常、事故、問題的人,能夠更清楚知道來龍去脈,迅速進入狀況內。
2-3.不要單點解決,而是全面檢視、永不發生:
為了避免問題再次發生,通常會使用『要因分析圖』做各個面向的檢視;如果要量化異常,則會用『柏拉圖』來收集分析,再決定各項嚴重度應該從何著手。
【結論】
你,就是自己職涯的CEO。你覺得請一堆消防隊員,添購最昂貴的設備,讓他們去解決問題好呢?還是從設計端著手,在施工設計到發包都把風險估算過檢視過,不讓問題發生呢?聰明如你,企業缺預防問題的人,更勝於解決問題的人。
最多人看的,TOP 5點閱率,你看了幾篇?
如何辨識面具下,人才實力的真偽?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99564/
出發吧!創業,別等畢業後再說!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99961/
選錯科系嗎?學長姊只是『高』級新『手』...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99854/
茫然嗎?畢業,我到底要幹嘛呢?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99841/
創業,不做資本主義的奴隸,你行的!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99838/
生活黑客!用哲學思考,破解難題像吃飯一樣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