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思想和生平简介(12)对後世抗争者的启示
甘地面临的挑战与中国的抗争者面临的挑战有相似之处:问题的一方面是强大的政权权力,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在失势时懦弱、在得势时暴虐的国民。
两者面临的挑战也有不同:首先,中国人对政权的恐惧程度和潜在暴力倾向比殖民地时期的印度人要高许多。其次,中共政权对权力的垄断程度比印度殖民政府要高许多,而中国人的自由意见空间要比殖民地时期的印度人小许多,因此中国社会中公民组织的成熟程度比殖民地印度也差许多。一个例子是,在殖民时期,印度国大党一直都有合法或半合法的身份,印度人也有部分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这些东西当代的中国人都没有。这些都意味着,对于当代中国这只巨大无比的恐龙而言,除了中共以外并没有支撑起她的另一副骨架。假如中共政权在不远的将来出于某种原因忽然垮台 – 许多人都在翘首以盼那一天的到来 – 它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将导致比独立前后的印度还要惨烈得多的流血冲突。如果把中国上一次改朝换代的起始点定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终点定为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有大约两亿人死于战乱、饥荒和迫害。没有多少理由期待中国下一次改朝换代时的暴力流血会少一些。
甘地思想的最著名的追随者或许是马丁路德金博士。金博士年轻时苦苦寻找救黑人同胞于歧视和贫困之中的方略而不得其门,直到在神学院时遇到甘地的著作。“我在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中、在马克思和列宁的革命手段中、在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中、在卢梭的‘回到自然’的乐观态度中、在尼采的超人哲学中未能获得的智力和精神上的满足,在甘地的非暴力抗争哲学中找到了。”【43】
金博士观察到:“过去的革命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希望和仇恨:对造成社会不公的统治者的仇恨筑起了革命者的希望。”【44】这句话可以准确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次血流成河的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每一次都是大众的仇恨的发酵、聚集、爆发,以此构筑起我们胜利之后就是大同世界的希望。这希望在中国一次次升起,又一次次破灭,因为它与现实没有结合点。中国的革命者们的思维习惯是把人群分为正义的“我们”和邪恶的“他们”,然后“我们”就有了对“他们”喊打喊杀的道义制高点。实际上,这些人和他们挑战的政权同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自然产物,同样权欲熏心、做着同样的皇帝梦、同样必欲把对手置之死地而后快。
面对印度社会的现实,甘地的做法是坚持手段与目的的一致。他认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就像种子和树的关系:没有善与爱的手段,就达不到善与爱的目的。如果希望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是由善意来运行、不同的意见和信仰可以被容纳、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冲突,那么在当下的生活中就要执行这些原则。如果抗争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君子的社会,那么抗争的手段就该是“君子之战”。他不只把不伤害原则当作发生冲突时临时抓起来的一件武器,而是当作每日的生活方式,对家人、对同工都尽力遵循。他尽力避免抗争运动被虚荣心和权力欲污染,即使这样的方式会冷却抗争者们的热情、拖延抗争运动的进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工作的着眼点不是在大尺度的政权权力纵横捭阖的层面,而是在个人和小事的层面。个人发生改变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发生改变;最终,适合于这种关系的权力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不是铿锵有声、激荡人心的工作,与大多数“革命家”的兴趣背道而驰。愿意做这些事的人寥寥无几,如甘地早就注意到的那样,所以不必期望这样的工作方式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以甘地之丰功伟业,印度在其影响下产生的变化尚且如此缓慢:他去世七十多年后,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仍然持续、种姓歧视仍然根深蒂固。那么,许多中国人殷殷期待的中国社会的改变更是遥遥无期。
甘地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作你想要世界作出的改变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这或许可以解读为:期待结果是幼稚、贪婪;意义在过程之中、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个人的行动之中。【完】
参考文献
【1】 Gandhi, M. K.,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 with Truth (《我的真理实验》;下称“实”). Navajivan Publishing House. 5.44
【2】 实 1.5
【3】 实 1.6
【4】 同上
【5】 实 1.7
【6】 实 1.14
【7】 实 1.25
【8】 实 2.5
【9】 实 2.7
【10】 实 2.14
【11】 同上
【12】 实 2.25
【13】 实 5.15
【14】 Gandhi, M. K. The Green Pamphlet - The Grievances of the British Indians in South Africa: An Appeal to the Indian Public. manybooks.net
【15】 实 3.3
【16】 实 3.1
【17】 实 3.9
【18】 实 3.11
【19】 同上
【20】 实 4.13
【21】 Gandhi, M. K., Satyagraha in South Africa (《南非的非暴力抗争运动》;下称“南”). Navajivan Publishing House. 第12章
【22】 同上
【23】 Kripalani, K., Gandhi: A Life (克里帕拉尼:《甘地的一生》;下称“克”). National Book Trust, India, 90页
【24】 克 91页
【25】 实 5.5
【26】 实 3.20
【27】 实 5.3
【28】 南 序言
【29】 实 5.31
【30】 同上
【31】 实 5.33
【32】 克 121页
【33】 克 128页
【34】 Fischer, L., Mahatma Gandhi: His Life And Times (费雪:《圣雄甘地:他的生平和他的时代》;下称“费”). Bharatiya Vidya Bhavan, India, 2.24
【35】 费 2.17
【36】 费 2.2
【37】 克 124页
【38】 实 4.29
【39】 克 141页
【40】 实 5.24
【41】 Brown, J. M., in Mahatma Gandhi – The Essential Writin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xxii 页 (Introduction)
【42】 克 185页
【43】 King, M. L. Jr, The Autobiography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C. Carson, Ed., Warner Books. 第3章
【44】 King,
M. L. Jr, “Don't Sleep Through the Revolution”,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