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t Strategic Enough

Peter
·
·
IPFS
·

你在職涯中是否有人給過你這樣的反饋:

  • You are not strategic enough (你不夠有策略性)…

或者是類似的反饋:

  • 你的方案寫得很清楚,但你的戰略深度不足…

  • 你的產品方案考慮得不夠周延…

  • 你欠缺了點商業敏銳度…

  • 我希望你告訴我為什麼做了這樣的決定?而不是那樣?

其實你並不孤單,在產品經理邁向資深產品經理的路上,主管與同事對你的期待,是從「被動接受任務」,轉變成「主動提出該做什麼?為什麼該做這件事?」

然而,這個轉變並不容易。

今天我想分享產品經理要如何變得更具策略性(strategic)。


ㄧ. 工作中哪些環節會碰到「策略」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工作中哪些環節會碰到「策略」呢?

「策略」兩字似乎很高深莫測,策略(Strategy)在維基百科的解釋為:

Strategy is a general plan to achieve one or more long-term or overall goals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

的確,最狹義的策略在組織指的「Company Strategy」或「Business Strategy」,但廣義的策略,指的則是「達成目標的手段」。

以軟體產品經理來說,工作中確實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廣義的策略」,如下表:

產品經理工作中有機會接觸「策略」的環節

當然,以上的區分主要是讓各位比較容易理解「策略」是有分不同層級的。

實際上,不見得每個組織都有這麼多層級,例如通常新創公司的 Company Strategy 等同於 Product Strategy。也不是每個層級都能很清楚的區分,例如時常 Product Strategy 跟 Feature Strategy 會有點像,尤其是在規模較小的產品團隊,當團隊同時只能執行一到兩個 Feature Strategy 時,Product Strategy 跟 Feature Strategy 兩者的相似性就會蠻高的。

產品經理比較常接觸的是 Product Strategy、Feature Strategy 與 Specific Strategy(不知道怎麼命名 XD)這三個層級。隨著往資深產品邁進的過程,就愈有機會從「執行策略」,到「參與策略討論」,甚至到「主導策略制定」。

如同前一篇文章《如何成為資深產品經理》提到的,「策略」能力是區隔產品經理與資深產品經理常見的分野。

不過,就像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從「被動接受任務」,轉變成「主動提出該做什麼?為什麼該做這件事?」並不容易,究竟要怎麼樣讓自己變得更具策略性呢?


二. 通用的策略框架

要讓自己變得更具策略性,一個快速讓你從 0 分進步到 60 分的作法,就是使用通用策略框架(General Strategy Framework),讓自己的思考更具系統、更周延。

醜話先講在前,通用的框架可以讓你在剛接觸「策略」時,不至於手足無措、卡關,但它只能讓你到 60 分,而不錯的策略(70、80 分)會需要的特化的框架(不同產品類型可能側重的點不同),而極佳的策略(90、100 分)則需要創新思考的能力,框架沒有辦法幫助你走那麼遠。

以下是我常用的通用策略框架,簡稱 R.O.S.E(玫瑰?),分別代表的是以下幾個字

  • R: Research 研究

  • O: Option 方案

  • S: Selection 選擇

  • E: Execution 執行

讓我們來看看每一個字的意涵:

1.Research

找到方案的切入點

這邊的 Research (研究)包括:

  • 1). 了解顧客

  • 2).了解競爭者

  • 3).了解自己

  • 4).了解趨勢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做好產品策略的前提》這篇文章。

除了以上四點之外,我也建議產品經理要做好「了解現況」的功課,因為多半你所負責的產品不是「新產品」,所以應該有很多數據可以幫助你了解產品的現況(所處階段?產品表現的如何?)。

不同層級的策略絕對會影響 Research 的範疇,例如 Company Strategy 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是「是否要進入某個領域或市場」、「如何贏得市場」,所以需要研究分析的範疇包括不同市場、公司、產品與功能。相對的,Feature Strategy 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是「功能如何提供價值」,所以需要研究分析的範疇多半在「產品與功能」這個層面(市場與競品通常已經確定了)。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研究一不小心就會變得很形式,我會問一些問題幫助我跳脫形式化,以找到方案的切入點,例如:

  • 其他競品做得怎麼樣?

  • 如果做得很好,我要怎麼樣比他們更好?

  • 如果做得不好,是哪裡出了問題?

2.Option

產出多個可行的方案

在 Research 之後,下一步就是提出「多個」方案以供評估選擇。

以 Company Strategy 為例,假設問題是「Google 是否應該投入 AR/VR 領域」,那可能的方案會有:

  • 方案一:是,Google 自行研發軟、硬體,打造封閉式的生態系。

  • 方案二:是,Google 提供軟體開發環境,打造開放式的生態系,與硬體製造商合作。

  • 方案三:否,Google 先觀望 Apple Vision Pro 的表現,不在此時投入。

以 Feature Strategy 為例,假設問題是「如何透過 AI 提高 Google Meet 的價值」,那可能的方案會有:

  • 方案一:自動產生字幕。

  • 方案二:提供會議摘要。

  • 方案三:產生建議的工作事項。

在真實的商業世界中,一個問題總是會有很多種可行方案,在多個方案間進行評估與選擇。觀察產品經理能否提出多個方案進行比較,而不是只想到一種作法,是評估產品經理是否足夠有「策略性」的好方法。

3.Selection

篩選出最適合(贏面最大)的方案

下一步,就是進行方案評估,選擇出一個最適合的方案。

同樣的,不同層級的策略,評估的面向也很不同。但我們回歸到所有方案評估的最核心想法,其實就是 ROI(Return on investment),只是因為層級不同,我們看待 ROI 的時間長短會不一樣。例如 Company Strategy 看得 ROI 時間會比較長,而 Feature Strategy 則比較短。

除了用 ROI 的方式評估之外,我認為也有一些關鍵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評估策略的好壞,以下是幾種好策略需具備的條件:

  • 是自己擅長的領域

  • 解決方案明顯比競爭者好,或明顯比競爭者便宜(若沒有明顯比較好時)

  • 在正確的時機推出

如何評估選擇方案我認為是策略的核心,各位可以參考我先前的文章《好產品策略的核心- 關鍵三問》。

4. Execution

將策略落地成執行計畫

當我們選擇完方案,最後一步,則是如何執行選擇好的策略。

這邊就回歸到產品經理的熟悉的分解(breakdown)與排序(prioritization)。

我們用上方的舉例來說明,

假設 Company Strategy 最後選了方案二,即「Google 提供軟體開發環境,打造開放式的生態系,與硬體製造商合作。」

這個策略方案可以分解成幾塊工作,包括:開發者工具、製造商合作,以及軟體應用商店等,每一塊工作都會有各自的任務,透過排序與展開,最後生成這個策略的路線圖(Roadmap)。

透過通用策略框架,可以幫助你有系統的生成策略的骨幹內容。


三. 溝通你的策略

過往我看過不少(資深)產品經理提的策略,常有一種狀況是,他有個還不錯的策略,但因為不夠簡潔易懂,導致這個策略沒辦法很好的溝通給團隊知道。

這是個很常見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生成策略需要引用的內容太多,導致策略常常「看起來」很複雜、很冗長。

所以,如何溝通策略,讓大家能夠快速有效的理解策略,是生成策略後,另一個需要留意的地方。

這邊我分享兩個撇步:

  1. 策略摘要 (Strategy Abstract)

可以用幾句話,把策略的要點串起來,讓其他人更容易理解,同時也檢視自己的策略是否邏輯通順。

策略摘要 template:

產品:這個產品是 [blablabla],他主要想解決 [使用者] 的 [問題]。

現況:產品的現況是 blablabla,在 2023 遭遇到最大的挑戰是 blablabla,最大的學習是 blablabla。

市場:與 [競品] 相比,我們的優勢在於 blablabla,劣勢在 blablabla,此外,我們判斷 2024 的市場趨勢是 blablabla。

策略:基於上述幾點,為了要達成 2024 的目標 blablabla,我們會專注在以下的主題:

- 策略 A (選擇原因:blablabla)

- 策略 B (選擇原因:blablabla)

- 策略 C (選擇原因:blablabla)

2. 策略畫布(Strategy Canvas)

若要能夠把眾多資訊整理在一個畫面裡,那畫布(Canvas)會是個不錯的工具,這邊提供 R.O.S.E 策略畫布的 template 供大家參考。

與其看一篇落落長的內容,有以上的策略摘要與畫布,是不是更賞心悅目呢?


四. 小結:精進策略能力的好處

今天分享了幫助你生成策略的策略框架與溝通策略的撇步,希望能幫助你變得更具策略性(strategic)。

「策略」能力是區分產品經理與資深產品經理的分水嶺,當產品經理更具備策略性之後,有很多好處,例如:

  • 團隊執行上會更有共識

  • 團隊的信心會增加

  • 產品/功能的勝率會提升

  • 產品經理也可能獲得更多晉升的機會

我預計在今年 2024 整理與分享更多這個主題的學習資源與內容,若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請留下您的資料:https://forms.gle/74aMxi18Qxumjfg68

到時候我會分享第一手的資訊給大家!

我們下個月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Peter從 Web2 進入 Web3 的產品經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PM x EM 協作之道

Super IC 的崛起

產品發表會 — Product Launch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