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疗愈自助手册 第五章《行为需要认可,所以我们的行为是经过自己认可的》
要做自己意志的主人、良知的奴隶。
--无名氏
人类的行为常令人吃惊——也令人困惑。有个从大学回家的年轻人走进妹妹的卧房里对她非礼。妹妹被侵犯后惊醒过来,把事情告诉父母,父母为此大为震怒。他怎能做出这种事情?虽然年轻男子有性冲动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男性渴望触碰女性身体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这个年轻男性想侵犯的是未经同意又正在睡梦中的亲妹妹,才是最可怕之处。这种情况使他的行为变得令人完全无法容忍,更别提这还是犯法的事。人怎能让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个年轻男子怎能容许自己做出如此骇人的异常行为?
这就是本书揭示的第五个真相: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经过自己同意的;这种观点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可能以为自己是别人棋局中的一颗棋子而已,或认为自己的反应只是未经思考的反射动作;然而无论如何,仍然是自己在掌控大局。
事实上我们确实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我(作者之一克里斯多福)第一次接触这个观念,是在因超速去听驾驶课的时候。当时指导员表示,我们之所以超速,是因为我们准许自己这么做。接着他又说了一些不要超速并遵守交通规则等的话,不过有关准许自己这么做的说法,却始终在我心中回荡。
我超速是因为我准许自己以超过法律规定的速度行驶。除此之外,无论是对别人大吼大叫、持枪抢劫便利商店、背着配偶在外面偷腥、或是吃掉一大包糖果等,都是在自己的意志决定下所做的行为。可是,你可能会说,我并没有用意志决定要吃掉整包糖果;我只是看到它,觉得饿了,就把它全吃光了。这一定只是直觉反应而已,与自己的意志无关。要不就是根本没有察觉到自己何时竟然通过意志做出了吃糖的决定。
行为不会自动产生
试着做个实验:回想你第一次学习分辨好坏与对错的差别。偷窃是好事还是坏事?可以对大人说不尊敬的话吗?说谎没关系吗?大多数人表示这些道理是在三岁到八岁之间学会的。然后再想想你是何时开始把这些好坏与对错的道德标准付诸实行。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很可能年纪很小就开始奉行这些标准了,只不过往后一直仍有一些挣扎而已。你可能不确定是否应该接下公司里必须为环境污染负责的重责大任。你并不想欺骗或让女友误会,因为终有一天你会结婚,但又怕要是告诉她实话,她就会跟你分手。
你并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严守自己的行为标准,也许在某种情况下会很诚实,下次又偏离了原则。可以说你的做法经常是视情况而定。
如果你有不诚实、卑鄙或自毁性的行为,都是因为你预先存有恶意的缘故。换言之,你是有选择能力的,是你的意志决定要那么做。曾有一位男士表示,老婆很生气时,有时会殴打他。他说以前的心理治疗师曾问他为什么老婆这么做,他尽力解释整个事情的经过,包括老婆还会把殴打他的行径合理化。其实老婆打他的理由很简单,她只不过是容许自己在生气时殴打丈夫罢了。多数人生气时甚至不会动念碰配偶一根手指头,也不会殴打子女,顶多偶尔会因小孩不守规矩而打打他们屁股。
多数男人早就知道殴打女人不是男子汉作风,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自己打女性。他们很快就把这种想法深植心底,从此再也没有这种举动。他们的意志不允许自己做这种事,所以没有经过意志的认可,他们就做不出这种事来。
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种事情。想想那些会虐待配偶的人。他们容许自己殴打另一半。这些都是会使用暴力的人。不过为什么他们不会在公司里殴打他们讨厌的上司?为什么他们在与朋友争执时也不致拳脚相向?因为他们只允许自己对配偶做出暴力的举动。
如果我们竟允许自己做出之前认为不可接受的行为,我们就开始有了行为问题。就像大麻被称为上钩毒品,是因为很多人在吸食大麻之后,就会开始吸食其他更烈性的毒品。只要人们允许自己吸食大麻,就等于越过了一道心理防线,从此就敢吸食其他不合法的毒品了,这就像是容许自己透过毒品拥有改变意识状态的经验,之后从大麻转而吸食其他毒品也就不算什么了。毕竟从完全不碰到吸食大麻才是一大改变,因为这需要意志同意自己从此可以从事非法行为。
不妨参考一下一九九三年美国全国滥用药物家户普查(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 on Drug Abuse)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一旦人们选择从事像是吸毒之类的危险行为后,从此他们有其他不法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增。开始吸食一种毒品,就等于也会吸食其他毒品了。因此,一个抽烟或饮酒的年轻人,他们吸食毒品的可能性要比从来不抽烟饮酒的年轻人高出六十五倍。年轻人一生中即使只有一次吸食大麻的经验,此后他们使用古柯碱的可能性,也比未曾吸食过大麻的年轻人高出一○四倍之多。
滥用毒品并不是唯一必须自己愿意才会发生的问题行为。令人意外的是,搞外遇的男女双方通常也并不只是无意间擦枪走火而已。他们俩人既非爱情与肉欲的受害者,也不是偶然之间无奈地陷入了爱河。
事情的真相是,外遇的形成是两个人不断进行了各种有意的沟通和行为之后,才正式发展出来的一种出轨关系。例如,两人必须允许自己和对方谈到最近与配偶的关系有多痛苦,性生活是多么令人失望,以及自己多么希望拥有美满的亲密感情。此外,他们也必须肯偷偷寄电子邮件、暗中打手机、在午餐或周末时私下约会。
所以外遇绝不是一时的失误,而是一连串有意的想法和行为所促成的关系。有外遇者的婚姻不一定比没有外遇者的糟糕,外遇的发生只不过因为当事者允许外遇发生罢了。
虽然暴力行为看来像是冲动,但绝对是一种自己所同意的作为。这种同意或许来自幼年时父亲的教导,譬如父亲曾说,「男人管家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即使这种教诲发生在很久以前,你仍可能觉得此刻必须奉行无误。美国一直在全国各地推动防止家庭暴力计画,教导施虐者要小心自己的念头,尤其是鼓励暴力行为的想法,像是:「只要她再唠叨一句,我一定会让她吃不了兜着走。」或是:「我得给她点颜色瞧瞧,看她还会不会看不起我。」或是:「我犯不着忍受她这些胡说八道。」因为这些念头会让人在某些状况下允许自己虐待他人。前面提过,这些施暴的配偶绝不会殴打上司,因为他们并不允许自己这么做。
小孩对父母的态度经常粗鲁又不顺从,但他们在老师、邻居、神父或警察面前,却绝不敢不听话。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因为他们自己和父母都认为可以这个样子。所以说,所有的行为都需要自己的认可。无论你是想偷偷溜进戏院看电影或写一部电影剧本,坚持减肥或半途而废,对陌生人态度轻慢或有礼,把理想家园买进或卖出,都需要通过自己的意志来做抉择。
就像我们允许自己做出一切作为,从某方面来说,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也等于经过我们的认可。菲尔.麦克格罗(Phil McGraw)是一位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知名心理学家,他说其实是我们自己教别人怎么对待我们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反对、不禁止别人对我们的谩骂、身体攻击,或不断的威胁,就等于同意别人用不可容忍的态度对待我们。我们也可能容许别人对我们很无情,在金钱上利用我们,在公开场合污蔑我们,甚至欺骗我们发生性行为,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反应显示我们容许他们这么做。有些人在与人交往时会很早就表明不接受上述行为,因而设定出健康的自我界线(这部分将在本书第七章中详述)。
即使别人对我们的爱,也是得到了我们的允许。相反的,有些人不肯释出这种准许的意念,这是因为我们不爱自己、不尊敬自己,使别人无法在情感、身体或性方面亲近我们。我们害怕自己不值得别人为我们付出爱,担心如果让别人靠近,他们就会发现我们不迷人而舍弃我们。与好莱坞爱情影片的刻板形象正好相反,人们并不是碰到对的人就自然陷入爱河;事实上,我们必须先准许自己爱人或被爱。
准许自己改变
不仅我们的行为需要先得到自己的许可,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必须先得到自己同意。如果我们并不同意自己改变过去的不良行径,那么不管将会面对多么负面的后果,我们都会不断重蹈覆辙。圣经中有一则大家经常引用的典故,出自约翰福音(8:1-8),把这个观念阐释得很好。
一名妇人因为与人通奸将遭到愤怒民众扔石头的处罚。耶稣走向这群暴民,并对他们说,你们之中有谁从未犯罪,即可丢出第一块石头,这时每个人都丢下手中的石块,转身离开了。耶稣接着问通奸的妇人,「有人定你的罪吗?」又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神职人员把这个故事当作一种醒世箴言,提醒大家「不要论断别人,否则别人也会论断你」。在此要强调的是耶稣对通奸妇人的教诲,「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耶稣显然相信她能不再重蹈覆辙;换言之,他是告诉她不要再容许自己有此恶行。言下之意表示她有能力做到不再让自己有婚外性关系,也能改变对忠贞与亲密关系的看法。耶稣显然很清楚如果要改变行为,必须先决心不再这么做,并改变对事情的看法。
例如,匿名戒酒会的课程就是在教导戒酒者要改变对酒的看法。戒酒十二步骤在一开始就强调,「我没有能力控制自己饮酒,我的人生已经失控。」如今他们了解酒精已控制并摧毁了自己的人生,所以他们不准自己再饮酒,甚至不能再有丝毫借酒浇愁或饮酒作乐的念头。
戒酒者都明白,只要拿起酒杯,以后就没完没了,所以连一点酒都碰不得。毕竟戒酒一段时间之后再拿起酒杯,是需要自己理性上同意的举动,所以戒酒者莫不以此为戒。这个戒律在电影「尘雾家园」(The House of Sand and Fog)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珍妮佛.康纳莉(Jennifer Connelly)是该片女主角,她有个当警察的男朋友,这位男友本身酗酒,经常鼓励她也喝一杯。观众可以清楚看见她连续几个月都痛苦地望着酒瓶,考虑是否要放弃自我控制开始喝酒。挣扎到最后,她终于心想,「管它的!」开始喝了第一杯,从此也踏上了灾难连连的人生旅程。
任何想戒掉各种恶习的人都必须不准自己随心所欲,包括戒掉说谎的习惯、吃宵夜、看色情影片等。只有下定决心不再重蹈覆辙,同时拟定复原计画并贯彻执行,才能顺利达成目标。如果只是心想「试试看好了」,抱持这种心态的人通常都会铩羽而归。所谓鉴往知来,除非我们能坚定地戒除旧习,拟定改变行为的计画,否则重蹈覆辙指日可待。
如何改变行为:下定决心执行六个步骤
乍看之下,似乎只是要下决心不准自己再恢复不良旧习,就可以办到,但只要你有过戒瘾的经验,就会懂得戒烟、戒酒、戒毒是多么困难的一项任务。即使是较轻的瘾头,譬如无法专注培养亲密关系,或有自毁前程的倾向等,这些都是极难改变的行为。因此才需要拟定以下六种做法,让你有机会正式下决心改变旧习。现在请逐一看看这六个改变行为的步骤:
步骤一:
认清自己某种行为的确有问题。当一群暴民手握石块准备投掷时,那位通奸的妇人应该很清楚自己的行为出了问题。所以早点改变做法,总比别人已经准备丢石头才觉悟要好多了。你不必等到第三次酒驾被逮、或心爱的伴侣弃你而去,才终于觉悟自己的行为有毛病。因此,你应该努力找出自己的人生出了什么问题。
不妨和最亲近的人谈一谈,或许是朋友、家人、信任的同事,问问他们的看法。奇妙的是,即使你不能察觉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他们却往往能指证历历。觉悟到自己出了问题,你才能掌握问题重点。了解问题之后,你才知道自己哪些行为必须改变,进而下定决心付诸实行。
步骤二:
决心要改变。这时你必须下定决心不再重蹈覆辙,譬如要告诉自己不能再任意狂吃;不能再放任自己每到周末就紧张兮兮,既不出门也不跟朋友碰面;必须坚持不再找低薪又没有挑战性的工作等。此外,你也必须很认真地下决心,绝不再走一步算一步,也不能在某种情况之下才决心改变做法。你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态度非常明确。
步骤三:
建立目标。无论决心戒酒、让收支平衡、完成硕士学位,都是很好的目标,因为它既明确又有具体标准可衡量。这就像是决心追求某种成就,而不只是想大致达成某种目标,像是「我希望能少喝点酒」,或是「我想受较好的教育」等。好的目标必须有客观性、可达成、能衡量、可量化。建立目标就能为你的新习惯打下基础,引导你向前迈进。
步骤四:
拟定明确计画以达成目标。例如,大幅减重是可行的,但通常都需要明确的计画才能办到。与其拟定个模棱两可的计画,像是「我要少吃多动」,还不如规定自己每天早上一定要走三公里路,再力行总共只能进食一千五百大卡的减重计画。把整个计画分成很多小计画来做,更有助于达成目标。譬如刚开始你可以每天早上只走一公里,一周后走两公里,之后再循序渐进。要记住,用新习惯代替旧做法的过程,一开始总是不舒服的。不过明确的行动计画往往能消弭这种不适。
步骤五:
彻底执行计画。唯有确实执行,计画才能发挥作用。很多人都在改变行为的过程中又故态复萌。人类的天性几乎保证人们会不按照原来的计画行事。然而,各种研究结果也告诉我们,愈是坚定不移地往目标迈进,成功的机率就愈大。也就是说,一而再地试图戒烟的人,最后终于戒烟成功的机率比较大。另一项研究显示,受虐待的配偶平均得离家四次,最后才可能一劳永逸地永远逃离这个家。为了坚持不辍,你必须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再犯错,这样才能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更多教训,提供你贯彻计画的动机。
步骤六:
从旧习惯中跳脱。很多戒瘾课程对疯狂的一般定义是:所谓的疯狂,就是不断犯同样的错,却期待有不同的结果。我见过一对来作婚姻咨商的配偶,就是个有趣的范例。这对夫妻一直循着同一种模式在互相争斗:攻击、自卫、反击、撤退;必要时再重复整个争吵过程;然后怀疑何以两人的关系未见改善。他们有可能闹分手、重新接触、再度复合,之后又以比过去更真诚的态度重新磨合。可惜他们经常重蹈覆辙,使夫妻关系始终不谐。除非这对夫妻能看清彼此的互动模式和可以预见的后果,才有机会改善。
我们必须了解本身的自毁性行为模式,并察觉让人陷入困境的隐藏性恶性循环旧习。务必要经常提醒自己不再误陷其中,更要努力追求新做法,以建立更健康的新行为模式。
容许自己追求挑战
我的诊所里曾有个男孩来看诊,以前他容许自己伤害别人,后来才终于收手。我的另一位十几岁患者曾在校园里遭到两名学生霸凌,此事呈报了有关当局,但没有做任何惩处。直到校方又拍摄到另一次打架场面,才开始介入调查。警方很快就对这两名霸凌同学的学生提出控诉。
开庭当天,其中一名学生没有出庭,另一名学生则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道歉信给我的患者,解释他何以会变成一个霸凌者。从这封信当中,可看出他不断允许自己做出殴人的罪行:
亲爱的艾德华:
很抱歉我在学校里不断猛K你又找你的碴。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借口,但你知道以前葛列格也会海扁我。我读六年级时,他曾经狠揍我,还用手关节猛K我的头。他甚至抢走别人送我的生日礼物新手表,恐吓我不准告诉别人,否则就要宰了我。有一天他告诉我,如果我答应「不小心」撞翻一个他痛恨的「自命清高的小子」的劳作作品,以后他就会放过我,不再找我麻烦。虽然我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可是为了让葛列格不再打我,我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遵命行事。所以当我看到被我弄坏劳作的那个男孩痛哭时,虽然感觉不舒服,可是我决心对这件事不要太在乎。葛列格非常高兴。
听起来似乎很蠢,可是我很希望葛列格喜欢我,所以我决定谁的感受我都不在乎,只要葛列格高兴就好了。说来也怪,我愈常找其他小孩麻烦,葛列格就愈肯跟我在一起。接着就发生了打你的那件事情,从此我对于伤害别人就更不会难过了。
对你也是这样。只不过,艾德华,此刻我真的很难过,因为我知道自己真的伤害了你,我也记得以前葛列格常找我的碴时,我有多么害怕。我只能说真的很对不起,艾德华,而且我以后再也不会对任何人做这种事了。
你忠诚的贾斯汀
从这封信可以很清楚看出,促使贾斯汀霸凌其他同学的原因,是因为他既害怕葛列格,又想获得他的认同。有意思的是,这次是因为害怕遭到判刑,才让贾斯汀决心不再继续在校园里霸凌同学。只要他依然决心这么做,他就永远不会再霸凌别人了。
练习1:我一直重蹈覆辙的恶习是什么?
很多人都拼命想找出自己的负面行为,也就是不良的日常习惯或负面的行为模式,亦即弗洛伊德所谓的「强迫性重复行为」(repetition compulsion)。你可能认为很清楚自己有哪些强迫性重复行为,但也可能并不清楚。这是因为你已经把这种行为合理化,或不愿承认它的存在,这种心态会让人不易察觉自己有这种行为。以下练习题就是想帮助你察觉。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强迫性重复行为。不妨看看自己是否符合其中某种状况。
- 在与人建立深入关系之前就把关系搞砸。
- 做出种种阻碍成功的愚蠢行为。
- 面对压力时会表现出敌意和怒气。
- 贬低对自己最重要的人的价值。
- 在工作中犯下明显又不利的错误。
- 支出总是超过所得。
- 存心与最爱你的人大吵大闹。
- 总是爱杞人忧天。
- 对自己的外貌太过在意或过于疏忽。
- 毫无节制地狂饮或豪赌。
- 反对任何权威。
- 在权威人士面前才能充分发挥能力。
- 饮食失调。
- 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生活。
- 如果你没有上述行为,可以之为参考,自行列出自己的这类行为。
练习2:产生负面行为的原因
本练习的目的是帮你了解,为什么你会准许自己有某种强迫性重复行为。以下是人们为了准许自己有这种行为而常使用的六种策略。看看你使用了哪一种,同时要了解这些策略都是自欺欺人,会让你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之后试着描述在生活中使用这种策略的情形。
- 找借口:你会为某种不健康的行为找借口,让自己相信这是合理的做法。譬如,「我打她都是她的错,因为她让我很生气。」你的借口是什么?
- 淡化:你承认自己做了负面行为,但认为那并不重要,没什么大不了。「没错,我想节食却破了功,猛吃了三种甜食,可是这没什么大不了。」你怎样淡化自己的负面行为?
- 合理化:你会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或找借口。「警察先生,我超速是因为我快迟到了。」或是「我的狗把我的家庭作业吃掉了,所以没法交给老师。」你合理化的方式有哪些?
- 理性化:你会不带感情地做出决定,以便让自己做出不健康的负面行为。像是「你说什么?我有吸毒问题?一个很high的社会总比醉醺醺的社会好吧?」或是「少来了,每个人不都会想尽办法逃税吗?」你是怎样为自己的负面选择护航的?
- 否认:你做了某种负面行为时,却声称自己没有做。「我没有跟那个女人发生不正常的性关系。」你会经常否认自己做了某种行为吗?
- 归咎他人:你会把责任推给别人。「这不是我该负责的。」或是「你应该早点提醒我的。」你会把自己的行为责任归咎给谁?
本文是写给也许是一时低潮需要有个支持却不知道跟谁说,或是想自己帮助自己突破的你,但也别忘记作者的美意,可以的话请购买本书或至图书馆借阅一本;或是当你碰到也有人需要帮助时,当一次他人的好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