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文化觀察】生活質量正在上升,年輕人如何看待政治?|阿官觀點
一、從摩托車到 iPhone:生活質量的細節轉變
曾幾何時,越南的街景總離不開「成群的摩托車、滿街的電線與塑膠椅咖啡廳」。這些依然存在,但更多新的符號正在冒出來——韓式美甲店、Apple 授權經銷商、高端共享辦公室、日式連鎖咖啡廳,甚至特斯拉門市也悄悄出現在胡志明市。
🏙 城市生活快速現代化
在河內、胡志明兩大城市:
年輕人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率已超過 90%,許多大學生都用 iPhone 13 以上機型;
Grab(越南版 Uber)、Shopee 外送幾乎無所不在,生活便利性與台北幾無差距;
住宅價格與租金不斷飆升,河內市中心的新建案一坪已超過 15,000 美金;
國際品牌餐廳與超市林立,消費選擇多樣,中產階級的消費力驚人。
💰 收入增長但貧富差距擴大
根據越南統計總局,2023 年越南人均 GDP 約 4,300 美元,表面上看不高,但:
在河內與胡志明市,年輕白領的月薪平均約為 700~1200 美金;
外商企業中的管理職,年薪可達 2~3 萬美金以上;
同時間,外送員、傳統小販的收入成長緩慢,社會階層逐漸明顯。
這樣的轉變帶來一個現象:生活品質「兩極化」,但進步的速度仍快得驚人。
二、政治態度的微妙變化:不是不關心,而是用行動說話
過去外界對越南人民的刻板印象是「對政治冷感」,甚至視為「被動接受」。但實際觀察這一代的 90 後、00 後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冷感,而是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參與。
🌐 網路社群影響力大於傳統媒體
雖然越南仍是單一政黨體制、媒體管控明顯,但年輕人已習慣透過:
TikTok、Facebook、YouTube 等社群平台,了解外界觀點;
翻牆(使用 VPN)閱讀海外媒體與評論;
關注環保、LGBT、城市治理等公共議題,在生活層面實踐個人價值觀。
👥 越南年輕人不談政治?其實是在「靈活表態」
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
有一次我在河內與一群年輕創業者聚會,話題不小心聊到選舉制度。他們不會直接批評體制,但會以「希望制度能更透明」、「想看到更多地方的聲音」等方式婉轉表達。他們在乎,但懂得用「在體制中求生存、在生活中做選擇」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也影響社會。
三、河內 vs 胡志明:生活風格與思維的南北差異
在越南生活久了,會發現河內與胡志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非常顯著。
河內(Hà Nội):內斂保守、政治中心
是越南首都,政治與官僚機關集中;
傳統價值觀仍深植民間,例如孝道、尊長、穿著端莊;
商務風格偏向正式、會議嚴謹、講究禮數;
人民比較不直接表態政治觀點,但會透過文化藝術、詩歌來隱喻想法。
胡志明市(TP.HCM):開放多元、商業熱區
越南最大城市,商業活動最活躍,與國際接軌速度快;
年輕人打扮前衛、創業風氣盛、接納新觀念的速度非常快;
許多 NGO、藝術實驗空間、獨立書店都在這裡冒出來;
與政府的互動方式更靈活,人民常透過實際行動改善環境,例如社區改造、垃圾分類倡議。
四、越南正在變:一個「矛盾卻進步」的社會現場
對於像我這樣長期觀察越南的人來說,最有趣的莫過於:
這是一個在保守與現代之間不停擺盪的社會。
你可以在街頭看到和尚刷抖音,也可以在大學講堂上聽到學生討論 ChatGPT 和區塊鏈。
你會看到一邊有人倡導綠能,一邊政府還在大量建設燃煤電廠。
你會在美麗的河內老街與古廟旁邊,看見年輕人帶著咖啡筆電遠端上班、直播賣貨。
這些矛盾,不代表越南不好,而是代表它正在轉變。這裡的變化,從來不是線性的,而是跳躍式地向前推進。
結語|看見一個真實、多元、正在崛起的越南
越南不再是十年前你以為的那個國家。尤其是河內與胡志明市,已經成為亞洲最受關注的城市之一。年輕人的思想越來越開放,儘管表達方式不同,但他們的想像與行動正一點一滴改變這片土地。
對我來說,認識越南,不只是觀察一個發展中國家,而是重新思考亞洲未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