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中國的重生
中國的重生
1949年,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終於推翻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1949年後產生的政治及經濟制度都是高度榨取式的。政治上,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從此以後,中國不容許其他任何政治組織存在。
毛澤東則完全掌握共產黨及政府,直到1976年去世。在威權統治下,榨取式政治制度就是高度榨取式經濟制度。毛澤東一上臺,立即將土地國有化,一舉廢除所有形式的財產權。地主,以及其他有可能威脅到他的政權的人,他一律處死。市場經濟實質上已經完全不存在。
農村地區人民逐漸納入人民公社。貨幣及工資由“工分”取代。工分可以用來交易貨物。1956年,為強化政治及經濟控制,實施路條制,未經上級許可不得在國內旅行。所有的工業同樣國有化,毛澤東野心勃勃,模仿蘇聯模式,提出所謂的“五年計劃”,企圖快速推動經濟發展。
有了榨取式制度,毛澤東乃打算從他一手控制的廣大國度榨取一切資源。和塞拉利昂政府的產銷協議會如出一轍,中國共產黨壟斷一切產品的銷售,諸如稻米及其他穀類,並對農民課以重稅。1958年後,隨著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推出,工業化的野心變成臭名昭著的“大躍進”。
毛澤東大言不慚地說,以小規模的土法煉鋼為根本,鋼鐵的產量將在一年內倍增,並宣稱中國可以在十五年內趕上英國的鋼鐵產量。唯一的問題是,根本找不到可行的辦法達到此一理想。為了達成計劃的目標,即使一小片鐵塊都不放過,人民必須燒融自己的鍋盆,甚至農具如鋤頭及犁。原本應該照顧田地的人,如今卻毀了自己的犁去鍊鋼,如此一來,連餵飽他們自己及這個國家的能力也一併毀了。
其結果是中國農村饑荒成災。相較於同一時期的乾旱影響,儘管有學者為毛澤東的政策辯護,但毫無疑問的,這段期間多達二千萬至四千萬人的死亡,大躍進難辭其咎。到底死了多少人,我們無從得知,因為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根本不留記錄,唯恐留下暴政的惡名。至於人均收入,下跌大約四分之一。
大躍進的結果之一,是曾經發動“反右”運動,大肆屠殺“反革命”的革命名將兼中共元老鄧小平改變了想法。1961年在中國南方廣州的一次會議上,他主張“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政策不管是不是共產主義的,中國需要的政策是鼓勵生產以養活老百姓。
但沒過多久,鄧小平新提出來的實用主義就吃到苦頭了。1966年5月16日,毛澤東宣稱,“資產階級”的利益正在威脅革命,破壞中國的共產主義社會,復辟資本主義。為此,他宣佈了開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一般稱為文革,以“十六條”做為張本。開宗明義說:
“資產階級雖然已經被推翻,但是,他們企圖用剝削階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來腐蝕群眾,征服人心,力求達到他們復辟的目的。無產階級恰恰相反,必須迎頭痛擊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一切挑戰,用無產階級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來改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
在當前,我們的目的是鬥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批判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以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
很快的,一如大躍進,文革開始大肆破壞經濟及人民的生活,紅衛兵在全國組成,清算鬥爭政敵,無數人遭到殺害、囚禁及下放。有人憂慮暴力過了頭,毛澤東反駁道:“希特勒這個人更殘忍,愈殘忍愈好,你不覺得嗎?殺人愈多愈是革命。”
鄧小平發現自己被貼上第二號資本主義同路人的標籤,1967年下獄,1969年下放江西,在一家農村拖拉機工廠落戶。1974年獲得平反,毛澤東接受總理周恩來的建議,任命鄧小平為副總理。1975年,鄧小平受命擬定三份黨的文件,若經採納,將成為黨的新路線。
文件呼籲恢復高等教育活力,工業及農業獎勵重回物質鼓勵,以及消除黨內的“左派”。同一時期,毛澤東的健康狀況惡化,權力逐漸向鄧小平亟欲拔除的極左派集中。包括毛的妻子江青及其三名親密戰友,亦即大力支持文革的四人幫,企圖繼續走共產黨專政的老路線。
1976年4月5日,民眾自發地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悼念周恩來,轉變成為一場反政府示威。四人幫指控鄧小平幕後指使,鄧再度遭到罷黜,所有職位均被剝奪。周恩來死後,毛澤東任命華國鋒代理總理,鄧小平繼續遭到冷落。華國鋒利用此一權力真空累積個人實力。
同年9月,關鍵時期出現:毛澤東去世。毛領導中國共產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都是由他一手主導,毛一撒手,真正的權力真空才出現,因未來路線走向,內部出現不同觀點與不同信念的鬥爭。四人幫要繼續文革的政策,以此為鞏固共產黨執政的唯一途徑。華國鋒雖想放棄文革,但由於自己也是靠文革才能夠在黨內躥起,因此又不能自外於文革太遠。於是,他致力回到一種兩面光的毛澤東觀點,1977年在中共黨報《人民日報》上提出“兩個凡是”,強調“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都必須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不能違反。”
鄧小平自己就是因革命而掌權的一分子,當然不希望罷黜共產黨政權,而是代之以廣納式市場經濟。他與他的支持者認為,即使達成重大經濟成長,應也不至於危及政權的控制,也就是說,由於中國老百姓極度渴望改善生活水平,而且在毛澤東統治及文革期間,所有反對共產黨的勢力都已經被掃蕩一空,在這種榨取式政治制度下,成長將不致變成威脅。
為了做到這一點,要揚棄的不僅是文化大革命,還包括毛澤東留下來的大部分制度。他們明白,唯有走向廣納式經濟制度,經濟才有可能成長,因此,經濟改革並強化誘因與市場力量的角色就成了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也要擴大私有財產的範圍,降低共產黨在社會及政府中的角色,揚棄階級鬥爭的觀念。同時要向外資及國家貿易打開門戶,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但限制還是有的,建立真正廣納式經濟制度,徹底放鬆黨對經濟的控制,時候尚未到。
同時,鄧開始運用輿論對華國鋒施壓,其中最有力的則屬1978年的北京西單民主牆,讓老百姓大吐苦水。1978年7月,胡耀邦提出經濟改革原則,其中包括:應賦予公司更大的主動權及決策權決定自身的產出;價格應隨供需浮動,而非由政府決定;政府對經濟的管制應該降低。所有這些建議都相當激進,但鄧已經大權在握。
次年,中央委員會確認”實事求是“為黨的核心,同時宣告文化大革命為中國人民的災難。這段時期內,鄧小平放手任命自己人進入黨政軍高層。對於華國鋒在中委會裡面的支持者,他不急於處理,而是採取平行到位。1980年,華國鋒被迫辭去總理,趙紫陽取而代之。
1982年,華國鋒從中委會除名。但鄧小平還有動作。1982年第十二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然後是1985年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鄧小平終於完成黨政高幹的全面洗牌,引進更為年輕、更有心改革的人。拿1980年與1985年做個比較,政治局裡,二十六個走掉了二十一個,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一個換掉八個,十八個副總理換了十一個。
至此,鄧小平及改革派的政治改革大功告成,採取一系列動作,進一步改革經濟制度。他們從農業著手。胡耀邦構想的包產到戶,為農村經濟提供激勵,1983年已經全面採行。1985年,廢除政府收購谷糧,由一套比較自願的合約體系取代,政府對農產品價格的控制大幅放寬。在城市經濟方面,國營企業獲得更大的自主權,選定十四個”開放城市“,全力吸引外國投資。
首先起飛的是農村經濟,經濟刺激的引進導致產量大幅提升。儘管農業人口相對較少,1984年穀類生產還是比1978年高出三分之一。農村人口開始轉移到新的農村工業,亦即所謂的鄉鎮企業。1979年之後,新公司允許成立,並得以與國營企業競爭,這類企業便開始在國營體系之外成長,逐漸的,經濟激勵也開始引進工業部門,特別是國營事業的運作,儘管當時還看不見民營化的跡象,那是1990年代中期以後的事了。
中國的重生隨之而來的是重大的轉移,從一套最高度的榨取式經濟制度轉向比較廣納的制度。市場對農業及工業的激勵,繼之以外來的投資與技術,使中國走上了經濟快速成長的道路。但總的來說,這都還是榨取式制度下的成長,儘管其壓迫性已遠低於文革及其以前,經濟制度也已經局部廣納。
然而,我們決不能因此低估了中國經濟制度改變的激烈。如同博茨瓦納及美國南部,關鍵的改變出現在關鍵時期——以中國來說,亦即毛澤東去世之後。此外,其間也有歷史的偶然,高度的歷史偶然,四人幫權力鬥爭失敗並非命中註定,如果他們沒有倒臺,中國就不可能經歷過去三十年來持續的經濟成長。倒是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災難與痛苦製造了足夠的改變要求,才使鄧小平及其支持者得以贏得政治上的鬥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