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是一種身份認同,還是外界對移民群體的稱呼而已?

在台灣,「新住民」一詞近年來被廣泛使用,無論是政策上、社會討論或民間團體,甚至電視或廣播電台都經常以「新住民」作為節目主題。然而,這個詞彙究竟是一種身份認同,還是僅僅是外界對移民群體的稱呼?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意識這個問題。
首先,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新住民」的定義從來都不是固定的,甚至它的定義隨著政策的變動而有所改變。例如,去年三讀通過的《新住民基本法》,將所有持居留證的移民群體定義為新住民,但社會上仍普遍將新住民視為外籍配偶或外裔配偶。大部分的地方政府針對「新住民」制定的社會福利措施,也可能將新住民定義為設籍於該縣市的本國人的外籍配偶,甚至定義為育有本國籍子女的外籍配偶等,而不是涵蓋所有歸化移民或其他身份類型的外國人。因此,即使一個移民認同自己是新住民,在法律條文中,可能不是新住民。
民間團體或社會大眾對「新住民」的理解也存在落差。許多關注「新住民」權益的團體,試圖將「新住民」塑造成一種身份認同,認為移民一定會以此作為自我認同,並且將尊重移民對「新住民」的認同,視為對移民的尊重,似乎混淆了身份認同與稱呼方式之間的關係。實際上,移民不見得會主動認同這個身份,例如,我之前買便當時遇到的一位越南裔老闆娘,她表示自己住在台灣很久了,並且強調自己已經是「台灣人」,而沒有提及「新住民」這樣的名詞。這樣的現象顯示,對於一些移民個體來說,「新住民」可能更像是一種外界對移民的稱呼,而非內在的身份認同。
此外,台灣社會尊重不同群體的方式,也影響了「新住民」一詞的使用方式。對於原住民、客家人等群體,社會普遍尊重其文化與歷史,並透過法規來保障其身份認同。本土族群的身份認同來自於其自身歷史文化,所以這樣的尊重方式當然沒有問題。然而,對於移民,社會往往透過強調其母國文化來表達尊重,並稱呼為「新住民」,卻忽略了許多移民其實已經深度融入台灣,甚至不再強烈認同母國文化。這種預設立場,使得「新住民」一詞帶有某種「外來者」的意味,進而影響移民群體在台灣社會中的地位。
最後,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台灣社會要執著於「新住民」這樣的詞彙?社會一定要將所有移民統一歸類嗎?為何不去思考他們的多元背景與個體的身份認同?事實上,移民的身份認同應該是個人的選擇,而非被外界強加的框架,移民來自不同國家,這些移民的身份認同不可能是相同的。對於某些人而言,「新住民」或許是一種身份認同,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它可能僅僅是一個法律用詞,而非自我認同,甚至可能將其視為貼標籤。
綜合來看,「新住民」在台灣現有的語境中,更像是外界對移民群體的稱呼,而非移民自我認同的標誌。政府與社會在關注移民議題時,應該要更尊重移民個體的多元認同,而非試圖將所有移民套用在「新住民」這樣的框架之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