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話我鄉:關渡,一個追求心靈平靜的地方

大和限時麺
·
·
IPFS
·
關渡宮

關渡,對一般人的印象就是過年拜拜的「關渡宮」而別無其他。或是認為就是從台北市去淡水的順路景點,對我而言就是我出生的家鄉。

但其實關渡在行政區上是屬於台北市北投區,這件事好像從COSTCO在關渡設點北投店後讓台北市民有了更深的印象。下面將介紹關渡的風景名勝給大家,包含了關渡宮、關渡平原與自然公園、關渡自行車道、法鼓山農禪寺。


關渡宮為什麼有名?

關渡宮為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臺灣民間信仰廟宇,兼容佛教與道教,為北臺灣歷史最悠久、香火最鼎盛的媽祖廟,早期有「南有北港媽、北有關渡媽」一說,尊崇北港朝天宮與關渡宮天上聖母。關渡宮與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合稱「臺灣三大媽祖廟」

廟方表示關渡宮是1661年,佛教石興和尚從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天后宮分靈媽祖金身來臺(今開基大媽),以茅草建屋,奉祀於干豆(關渡)山區,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據傳嘉慶15年11月時,北台灣發生大地震。當天有居民聽說關渡宮前廟埕有一位小女孩在戲球,便紛紛到那觀看。突然一時驚天地動,寺廟房屋紛紛倒塌,幸好無人受傷。後來大家才知道那女孩是媽祖顯聖,引導大家離開即將倒塌的房屋。

關渡宮精緻做工的藻井 作者自攝


關渡平原與水鳥自然公園

關渡平原有台北「最後一塊淨土」之稱,耕作面積兩百多公頃,僅存不到十名農人耕作。

經過1694年4月(清朝康熙33年)的一場地震,陷落變成了台北大湖的湖床, 土地開發已令台北盆地綠地盡失,關渡平原成為台北僅存的最後完整大片綠地。

在台北要看到田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事了,更別說是黃澄澄的稻田了!其實,關渡平原在台北盆地快速都市化的過程之中,台北還有一片綠地可以親近、可以珍惜,那就是擁有豐富濕地生態的關渡平原。

關渡平原上的金黃稻田與夕陽


關渡自然公園位在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處東岸關渡堤防內,為一個具有保育、教育、研究等多功能的自然公園,南臨的基隆河口濕地劃歸為關渡自然保留區。兩者同為臺北市轄區內碩果僅存的濕地環境與候鳥棲地,亦是關渡平原的一部份。

其成立是為了保護國際重要的野鳥棲地,讓它受到應有的保護。並且將美好的生態資源做為引領民眾去親近自然、認識自然、保護自然的場域,讓這片重要的環境有更有效的發揮。

關渡自然公園內的水牛

我們很難想像,台北市內竟然會有這種如此悠閒自然的畫面。


關渡金色水岸自行車道

來關渡不能錯過的之一就是緊鄰紅樹林生態的自行車道。

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關渡自然公園自行車道」是北台灣最早開闢的單車專用道之一,

整個自行車道由關渡宮出發,可以一路行經竹圍騎到淡水老街。途中歷經豐富的水鳥生態所建立的"保育核心區"、"戶外觀察區"及"永續經營區",而成為全台最熱門的水鳥觀賞區,可以直接觀察各類的生物像是鳥類、彈塗魚、蟹類等。以及大片的草澤、水塘、水筆仔純林、河口泥灘地等自然景觀,都是來此騎乘單車的能欣賞到的自然景觀。

關渡自行車道,by Harry


法鼓山 農禪寺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與建築師姚仁喜談及農禪寺的改建時,曾表示:希望農禪寺可以做一個臺灣真正唯一的景觀道場,讓大家到這裡來感受到特別的空間氛圍,而能啟發正念,親近佛法,讓寺院呈現一種殊勝的宗教品質。此建築作品為2013年台灣建築獎。

水月道場


依據聖嚴法師對農禪寺改建的指示:未來改建之農禪寺為景觀寺院,長在水裡、浮在水面的「水月道場」;從遠處或空中看是浮在水面上的「空中樓閣」。希望這個寺院不是艷麗,不是華麗,也沒有譁眾取寵,希望成為臺北市市區內唯一的景觀道場,它是清雅、樸實、幽靜的、明朗的,沒有太多的色彩,也沒有太多的裝飾,讓這道場成為臺北市的一個地標式的寺廟,讓外國人到了臺灣會想到農禪寺看一下。

大殿的建築有22根巨大的柱廊支撐,外牆則以柚木由上而下垂吊;大殿內部採用木地板和木質牆面構築而成,呈現出一個安靜、單純、簡約的空間,希望人們進入這個空間可以感受到聖嚴法師「經由對空間經驗、對環境氛圍,讓我們憶起佛法僧、憶起佛陀給我們的教導,利用這樣來轉化人心」的期許。

歷史性建築物「入慈悲門」周邊將重現五○年代的庭園,成為一處「回憶的空間」;東初老人創建的開山農舍則作為紀念展示空間,農舍四周圍繞著當年東初老人親手栽種的十株大王椰子樹,隨風搖曳,見證了農禪寺新與舊、傳承與創新的時代演繹。

水月道場最巧妙的一處就在於,姚仁喜將整篇《心經》、《金剛經》鏤空於寺院外牆上。


關渡是我的家鄉,這裡擁有許多人文資產和自然環境,雖然身處台北市,但是遠離了都市的塵囂和緊張的氛圍。


非常歡迎大家來關渡走走,享受一下一個步調緩慢的台北市,一個追求心靈平靜的地方。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