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滿洲國」幻夢 曾經由臺灣人、朝鮮人及日本人共同組成的命運共同體—《雪的俘虜》

WencheWu
·
·
IPFS
曾經同屬於大日本帝國的統治範圍,滿洲國與台灣的關係甚至可能比當時的中華民國更加緊密。尤其是當歷史還處於迷茫的階段,小說的虛構特性,或許也能夠幫助我們更接近這個場域,拾取那些與台灣人有關的歷史碎片。

七個短篇看似各自獨立,讀下去會發現角色們其實互有串聯,環環相扣。每篇以不同主角帶出其處於滿洲國的特殊處境:臺灣人、朝鮮人及日本人的命運,在這個新生的、充滿理想性的國家交會。

作為傀儡政權,「滿洲國」儘管是近代東亞史當中特殊的存在,卻也在「正統」的觀念之下,經常受到忽略;然而,曾經同屬於大日本帝國的統治範圍,滿洲國與台灣的關係甚至可能比當時的中華民國更加緊密。尤其是當歷史還處於迷茫的階段,小說的虛構特性,或許也能夠幫助我們更接近這個場域,拾取那些與台灣人有關的歷史碎片。

一視同仁降落在所有人種身上 名為戰爭的「雪」

《雪的俘虜》是一本關於滿洲國的小說作品,藉由不同的主角,七則短篇故事所呈現的是一幅以各個種族所共同組成的「群像」。不只台灣人,也包含日本人、朝鮮人,複雜的更不只是族群,還有那個時代下的詭譎局勢。至於台灣難以看到的「雪」,在書中也成為時局隱喻,它一視同仁地降在每個人身上,並且在經歷過的人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

跨越種族的愛戀、被迫在戰場上成為敵人的血親,還有在混亂時局底下難以想像的際遇,《雪的俘虜》呈現的是當代社會難以想像的故事,並以更加具體、寫實的方式,去呈現「戰爭」時局下的風景。儘管這些主角間環環相扣的關係多少帶有一點刻意的「戲劇效果」,但又有誰能夠肯定這樣的情節,在那個荒謬的時代不可能出現?

以小說認識台灣歷史長久以來的空缺—「滿洲國」

不過另一方面,相較於小說發展的「戲劇性」,或許是短篇所帶來的篇幅限制,或者是這方面的資訊與史料真的太少,《雪的俘虜》中的主角其實有種「浮在空中」的感覺;儘管有許多情緒上的描寫,但偏少的背景堆疊與更深度的刻畫,也讓他們更難說服讀者,並進一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追根究底,台灣的歷史記憶從來都不是短短幾句話就能表達清楚,複雜的被殖民經驗與來來去去的統治者,形塑了這塊島嶼多元的樣貌與種族組成;《雪的俘虜》儘管不完美,想要追尋台灣人記憶的意思其實也到了,相對於陳力航的《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以真實事件為基礎,李璐的文字則用虛構的方式,讓我們對於滿洲國可能的台灣經驗,有了更多想像空間。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