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筆記|吸管
每個在台灣長大的人一定都曾買過手搖,將吸管大力插進杯模,看著飲料從吸管的叉口溢出是一種享用手搖前的視覺前菜。就算你是個畢生戒糖的清新脫俗者,至少也曾在便利超商買過飲料;接者,店員會尋常地問你
「需要吸管嗎?」
沒錯,吸管出現在每個日常喝飲料的場合裡,幾乎已經成為與液體共結連理的物件。不過,吸管的出現也讓我感到不解:既然已經有了杯子,又為何還需要吸管呢?吸管的介入,讓我們在喝飲料的時候固定頭部和上半身,反而創造出一種穩定且優雅的姿態。
╴
讓我們暫且撇開吸管的突兀,回想一下喝飲料的時候,我們都是什麼樣子。
毫無意外地,如果不倚靠吸管的幫忙,不論是以嘴巴靠近杯緣或瓶口,都會需要涉入手部抬舉的動作,甚至,如果今天你購買的飲料承裝在寶特瓶或是鋁罐裡,還會牽動脖子以及胸腔。即使,你只是喝著馬克杯裡剛沖泡好的國寶茶,都至少需要輕微的抬頭才能喝到杯裡的囊中物。
這個尋常但經常被忽略的人體行為,被台灣的礦泉水品牌「多喝水」納入旗下的廣告點子。如果你認同換個角度看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多喝水告訴你「多喝水」也能看到不同的世界。沒想到,因為喝水的抬頭的動作竟然也能成為廣告的宣傳標語。
換句話說,當我們不用吸管喝飲料的時候,喝飲料的肢體動作總是比用吸管喝飲料來得大。通常,這些不用吸管喝飲料的形象傳達出一種大口暢飲、活力四射的歡樂形象。舉凡像是汽水、啤酒、運動飲料、能量飲料等,這些飲料的廣告散發著派對裡群情激憤的歡愉,彷彿吸管會毀了喝飲料的興致。
最特別的估計還是啤酒,無論是玻璃瓶還是鋁箔罐,大動作的抬頭暢飲似乎能讓手上的啤酒多增添一些想像的風味。再加上舉杯(通常是玻璃杯)和旁人乾杯的互動,更顯得喝酒是一件讓人享受其中的眾樂樂。我特別喜歡乾杯的其中一種英文說法
Bottoms up!
「讓我們喝個底朝天!」有趣的是,這個片語當中 “Bottoms” 是以複數的形式呈現,暗指了這個空間將會有一群人跟著你一起喝到底朝天(或者是喝到爛醉)。另一個比較詼諧的解讀,可能是自己一個人喝了很多杯,讓酒精麻醉一下孤寂的生理難耐。
吸管在喝飲料的情境下,很是多此一舉。我們大可直接以杯就口飲用杯子裡承裝的飲料,吸管反而像是鑽油井一般矗立在杯子中央,探勘著飲料杯最底層的未溶解物,用肺部的力量探索那些我們稱為的「精華」。
手搖飲料可以在 500 毫升的杯中加入多達五種配料,也是拜吸管之賜,我甚至(大膽)認為,如果沒有了吸管,台灣的國寶手搖—珍珠奶茶 — 根本不會存在。吸管的好處不只是讓我們優先嚐到手搖飲料的鍋底料,並且,在飲用的時候固定了頭部以及上半身,讓喝飲料的動作看起來更優雅內斂。
仔細看看吸管的結構,吸管削尖的開口必然朝向地心,而另一端必然向著使用者。吸管之所以有用,正是因為地心引力的存在,地球把每個液體牢牢地向內牽引,吸管豪不費力地開啟了一道大門,讓人類可以恣意跟地心抗衡杯子裡的飲料。
吸管中通外直的管道,使得喝飲料只能一點一滴地品嘗,就算如何用肺部大力吸氣也無濟於事,甚至有點本末倒置。一次只能享用一點的機制,延長了讓喝飲料的時間;因此,這種漫長飲用的方式,很適合出現在三五好友話家常的咖啡廳。吸管,也幾乎是咖啡廳的飲料標配。
我猜你可能在想
「不對呀,喝咖啡的時候不需要吸管,同樣也可以讓人感覺很優雅,應該跟吸管沒什麼關係吧?」
作為一個咖啡成癮者,我會說「這跟咖啡如何送到你面前有關。」通常一杯現煮的咖啡,由於剛出爐的滾燙溫度,使得我們只能小口地啜飲;而另一方面,加入大量冰塊急速降溫的咖啡,使得我們無法大口暢飲,不論是透過杯蓋的小開嘴或是吸管都只能一點一點地飲用。
喝個飲料還要想這麼多嗎?確實,我可能多慮了。用不用吸管喝飲料都各有優劣,但如果你選擇不用吸管的話,至少海龜會感謝你的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