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體系》看公路車的發展

5-dollar-cat
·
·
IPFS
·
消費社會中,工作和享樂劃清界線。不斷地努力工作,常是為了升級自己的「系列」收藏,追求更接進想像中的「模範」。

  自行車的歷史不能說很長,但也和人類一起度過了多次的社會轉變,並且依舊在人類社會中有著一分不可移除的位置。本文將嘗試用布希亞《物體系》之觀點,論述自行車和人相處過程中隨時間所產生的變化。但,自行車之種類舉不勝舉,全盤納入實數困難,因此本文將針對自行車裡的典型的「公路車」進行觀察,並按照章節順序行文。

  本文中的公路車是一種騎在路上,為了速度而生的自行車,並擁有一級運動賽事。從側面看來,公路車由兩個三角形組成。有兩個輪子,其輪胎細且窄,現在流行的不過25mm。通用的輪圈直徑為700mm左右。公路車之所以大都由三個三角形組成,其原因只有一個:三角形的結構在機械領域中常被稱為「鋼體」,其定義為物體上任意兩點距離永不改變之物體,雖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但相較於其他形狀,三角形有這種特質,較為堅固。為連接組成自行車的七根管材,人類發明了一種叫做Lug(如圖1)的東西。除了此一功能性外,它們也成為了工匠們展現手藝的地方(如圖2、3),為了非功能性的價值,工匠們無所不用其極地在結構上下苦功。

圖1 Lug [1]
圖2 稍微有造型的 Lug [2]
圖3 華麗的 Lug [3]

另外,Lug在功能性上僅限於鋼管車,如材質為它,如鋁合金、碳纖維等,通常不用Lug而改用其他接管方法。但人們太喜歡Lug了,以至於在現在的頂級碳纖維車上依舊可見(如圖4),此時的Lug雖依舊在功能性上依舊擁有連接七根管材的用途,但早就有更頂級的工藝可以取代,我們可以說,此時的Lug已經是風味、欣賞用的了。

圖4 碳纖維車上的 Lug [4]

  公路車的色彩從60年代末期開始變得很「函數」,不再像以前是一味的黑色。這時的公路車是奢侈品、藝術品。在更之前,比賽用的公路車多為訂做,有名的通常是師傅而不是品牌。60年代末期,義大利人開始量產比賽用的公路車。他們推出的是奢侈品、藝術品。不像以前都是單色的車架,義大利人在車架上作畫。許多現在所謂「經典」的品牌都從那時開始。

  公路車的材質歷經多次變化。其順序大致上為:碳鋼->合金鋼->鋁合金->碳纖維。其改變原因不外乎提高性能、降低重量。時至今日,碳纖維是性能與輕量的最佳解。但,碳纖維對人類來說太「高科技」了,相反的,只要騎上鋼管車就有一種放鬆的感覺。對人類來說,合金鋼比碳纖維「自然」多了。某些地區甚至流行著「Steel is real」的口號。當然,人們喜歡鋼管車還應該有復古的原因,這應當留到復古的段落說明。

  變速這個功能並非一開始就出現在公路車上,一開始都是單速車。最早的變速只有兩速,變速時,騎乘者必須下車後,將由蝶型螺母鎖住的後輪卸下並翻轉後輪,而使用輪子另一邊較大或較小的齒輪。因此,在比賽中何時停車將後輪換邊成為了一個影響戰術的因素。隨著快拆(現代自行車上鎖固輪子之裝置)在1930年被發明,Cambio Corsa,一種在後上叉變速的裝置也接著被發明(如圖5),此時騎乘者已不必下車變速,只需將手向後伸操作拉桿即可(如圖6),投入「變速」這項動作的力氣大幅減少,但這種變速的操作方式有將手捲入後輪的風險,且變速過程需要大量的經驗才可以提效率及準確率,勝負也往往發生在變速時機的選擇。

圖5 Cambio Corsa [5]
圖6 使用 Cambio Corsa 變速的 Gino Bartali [6]

接著,變速操控裝置被移到下管(如圖7),變速又離人的雙手更近了。初期,這種期變速沒有所謂的「段數」,意即變速時手不會有「喀、喀、喀」的感覺,變速的精準度全靠騎乘者的手感調整,時至今日,在低階車款中依舊可見。

圖7 下管變速 [7]
圖8 在1984年賽事「巴黎-盧貝」中使用下管變速的 Sean Kelly

  1984年,有「段數」的變速被發明,連調整變速的精神也被抽離,變速的心力再次減少。80年代末期,與煞車把手結合的變速系統問世,只要撥動煞車把手,即可變速。這也是現代變速的雛型(如圖9)。

圖9 煞車變速合一的STI系統 [9]

既然操控方式已經方便到極限,除了念力操控這種目前不太可能達到的技術以外,接下來就是隱藏一切。2020年開始,頂級的公路車上是看不太到煞車線的,變速線更不可能(如圖10),因為早在2010年就已經進入了電子變速的時代。在頂級的公路車上,雖然變速操控依舊在煞車把上,但變速以完全由馬達和按鍵操作(如圖11),不再使用變速線。此時車手已經「感覺」不到變速線的做動了。公路車變速操作介面如此的改變歷程是人類所期望的,最好一切性能都可以進化卻更隱密的被呈現,且更省力的被使用。

圖10 所有線材都藏在車內的公路車 [10]
圖11 由按鍵和馬達驅動的電子變速 [11]

  在台灣,車友間常講一句:「騎帥不騎快!」如何個帥法呢?就是讓自己「看起來」很快。最簡單的方法不外乎換上高框輪組,或稱板輪(如圖10的輪組)。雖然它的實際功能性在於讓公路車更加空力,風阻更低,但對普通人來說空氣阻力什麼的一點都不重要。儘管他讓公路車變重,但是它看起來很帥,且要價通常不菲。一車分三、四萬元新台幣還算中等價位。

  前面提到的鋼管車在頂級公路車賽事中早在80年代就被鋁合金給取代,而後者也早已經被碳纖維所取代。鋼管車,是舊時代的車,是復古的收藏品。在鋼管車上,我們回想起那美好的往日時光。雖美好的部分極有可能是想像,但為了不被每年更新一次的產品給淹沒,回頭尋找舊時代風格的產品是一種風氣。在鋼管車上,時間的流動,止於80年代。

  如同現在家電都要智慧化一樣,這如同神話世界般物體間可互相溝通的期望也在公路車的配件上展現。車用碼表、心跳帶、功率計、車燈、雷達、耳機、手錶,全都連接在一起。根據碼表所感測到的速度,前車燈會自己改變明亮以改變照明距離,而後車燈會改變閃爍模式以示後車,前車的速度正在劇烈改變。

  先前提到,公路車擁有一級賽事,就如同 MotoGP 在機車賽事中的地位。一級車手所使用的賽車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模範。所使用物品通常冠上「一級」,如:一級車架、一級輪組、一級碼錶、一級卡鞋等。大部分的人通常選用二、三級的物品,這些東西都是一級的系列,功能都一樣,但性能、重量都較為低階,當然價錢也更平易近人。消費社會影響下,人通常是不斷的追求模範的,尤其是近年來,人們更願意花錢在奢侈品上,現在的「模範」已經超越一級賽事的物品等級了。「一級車」在路上已不稀奇,人們的心中已經在想像更高級的物品,雖然還不知道確切的型態,但已經開始不滿足於選手使用的等級了。

  公路車似乎已經在性能的科技上沒進步空間了,但是奢侈品還是必須被賣出,除了信用貸款之類促進消費手法外,廣告是很重要的。曾經,公路車的廣告都在廣告架鋼性。近年來,「空力」是一大重點。雖然空氣阻力在公路車上僅佔人加車的不到20%,但「空力車」是這幾年最流行的車種。空氣阻力和重量不一樣,不是一般人可以測量的數據。在廣告中,新年度的車永遠都會比舊年度的快3 ~ 4瓦。3 ~ 4 瓦是什麼概念?其實不多,但是這點斤斤計較就常常出現在廣告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買單。輪胎方面也有一數據消費者無從量測:滾動阻力。每一代的新輪胎都號稱有比舊世代更低的滾動阻力。最後,再厲害的行銷手法都比不過一個義大利品牌的看不出到底哪裡改版、哪裡進步的新車。

  自行車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經過了多次外觀、材質的變形,由生產力工具轉變為奢侈品,尤以公路車為最。以前的自行車可能象徵著「工作」,但現在的自行車常常是一個「假期」的符號,也理所當然地和「自然」沾上邊。消費社會中,工作和享樂劃清界線。不斷地努力工作,常是為了升級自己的「系列」收藏,追求更接進想像中的「模範」。

後記:

當初這寫完的時候空力車還正流行,電動輔助車還不是那麼猖狂,拒絕碟煞車款的還大有人在,現在讀起來略顯過時,但不太影響。

[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rugnat_Type_62_D_lugs.jpg

[2] https://bishopbikes.com/lugged-fillet-brazed-bikes/

[3] https://sunandsilicon.tumblr.com/post/103741147163/x/amp

[4] https://bikerumor.com/new-flagship-colnago-c64-lightest-fastest-comfortable-race-bike/

[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ambio_corsa_campagnolo.jpg

[6] http://davesbikeblog.squarespace.com/blog/2010/4/26/the-cambio-corsa-campagnolos-early-masterpiece.html

[7] https://velo-orange.com/blogs/theveloorangeblog/downtubes-are-the-shift

[8] https://www.velominati.com/racing/guest-article-1984-paris-roubaix/

[9] https://bike.shimano.com/zh-TW/information/news/DURA-ACE-100-History-SHIMANO_02.html

[10] https://www.wildsidecycles.co.uk/post/colnagos-c68-is-more-custom-adds-3d-printed-ti-lugs-and-comes-with-an-nft

[11] https://road.shimano.com/au/dura-ace/#components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