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书写地方 · 第四天

七日書 - 書寫地方 Day 4

K
·
(修改过)
·
IPFS
·
有沒有一個地方,是你喜歡與友人/家人一起去的?那裡什麼樣的氣質,令你覺得可能豐富或者撫平了你們的關係?寫寫你們在那裡經歷過的故事。

這間茶館與我年紀相仿。
認真探究起來,它陪伴我度過人生三分之一的夜晚。

茶館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保有許多半開放式的包廂設計。從擺放的鞋子可略知包廂內人數、性別與年齡層,然而更多資訊是無從得知的。在霧面材質與木格柵的遮掩下,隱約透出的身形剪影不顯張狂,保護了裡裡外外的隱私。是的,彼此都不要尷尬才好。倘若有人要如廁,丟稍微留意一下門外聲響,切勿在走廊間巧遇。隔音並不是它的優勢,然而來到這裡的人們恰恰有肅靜的默契,只有中央空調與樂音在包廂之間流暢穿梭。

我從有記憶以來,就知道媽媽非常喜歡這間茶館。職場上被賦予重任的她、家庭中感受愧疚的她、總是顧及兩方兩老的她 — 茶館對於她而言,是一個類似洗車場隧道的存在。她下班後的路線,不是買菜、接孩子、回家,而是接孩子、茶館、回家。

在返家以前,她需要經過茶館這個驛站,洗滌一天的疲憊。因此在那個矮不隆咚的年紀,我總是熟練地前往預約好的包廂、熟練拿起課本,在包廂一隅繼續完成回家功課或預習隔天進度。媽媽會在書架上將那些時尚的雜誌隨意翻過(光是隨意翻過、不看內容她就已經很滿足),隔天再重複同樣的行程。我們一家子在這小小的包廂裡,看晝降夜升、與窗外的貓對視、安靜各自做自己的事,直到打烊時所有人的狀態都已烘乾。明天再見。

接下來有連續幾年,我們下班/下課後的路徑有變,或許去醫院探望或在學校晚自習。然而當彼此都沒有「需要」的行程,我們就眼神確認,出發到那個「想要」的茶館。


但有時候我在想,也許是我們「需要」茶館,更多。


直到今天,我仍保有著定期前往茶館的習慣 —

當我需要
被一個安靜的空間 溫柔洗烘 的時候。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