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追不上通脹 美國經濟步入「痛苦」水平!
工資追不上通脹 美國經濟步入「痛苦」水平!
踏入11月,標準普爾500指數創下歷史新高,工資增長加速,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也跌至196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高級經濟學家Bob Schwartz撰寫的這報告的主要調查結果是美國11月份的「痛苦指數」為11.2,已經達到經濟衰退期間的痛苦水平。
「痛苦指數」由美國經濟學家Arthur Okun在1970年代提出,是一種用於衡量普通人經濟狀況的指標。該指數是利用通脹和失業數據計算出來的,經濟學家用它來衡量與經濟相關的公眾情緒。
通脹上升顯然是今年高痛苦指數的罪魁禍首。
「通脹捲土重來,在11月份升至6.8%的39年高位,成為指數上升的罪魁禍首,」Schwartz指出。
2021年11月份通脹較前一年上升6.8%,為近四十年來最嚴重的升幅,其中消費品價格全面上升,汽油、食品、新車和二手車均出現價格上升。
儘管造成高通脹的原因既多且複雜,但影響卻相對明顯,尤其已經抵消了大部份因勞動力短缺而導致的工資上升所帶來的額外收益。
「簡而言之,工資增長仍然跟不上通脹,」牛津經濟報告稱。
「11月份消費者價格上升6.8%,超過了工人平均時薪4.8%的升幅,顯示購買力持續惡化。」
根據這份報告,以經通脹調整後的美元計算,今天的平均時薪不比2020年3月高。這較去年4月下跌了5.2%。「因此,家庭覺得他們要一直拚命跑,才能保持在同一個位置,這是可以理解的。」
「可以肯定的是,經濟的關鍵問題是人們的行為,而不是他們的感受,儘管對政治家而言可能恰恰相反,」Shwartz解釋道。
「從宏觀角度看,家庭對樂觀的就業市場,較悲觀的情緒指數,或飆升的痛苦指數反應更大。消費者自由消費,刺激了今季的強勁增長,並會持續到明年。」
「痛苦指數」沒有考慮到某些關鍵變數,比如從幾次經濟刺激計劃積累的額外儲蓄,這些都提高了經濟活動。
到目前為止,僅從消費數據來看,消費者似乎並未受到價格上升的影響。在這個假日季節,企業應該感到很高興,因為他們能把上升的價格轉嫁給消費者。
然而,報告發現,即使消費者情緒尚未轉化為減少支出,但從長遠來看,這可能已經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通脹蠶蝕購買力的時間愈長,特別是在與冠狀病毒大流行相關的儲蓄耗盡之後,消費者縮減支出的風險就愈大,」Schwartz在報告中寫道。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通脹正以40年來最快的速度飆升,但是家庭長期通脹預期仍然在可控範圍。因此⋯⋯消費者更可能將價格上升視為支出的掣肘,特別是如果他們預計未來不會得到相應的工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