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書寫地方 · 第五天

七日書之 自己的房間

JujuEyeball
·
·
IPFS
·
第五天寫一個你記憶裡最有感情的地方。這個地方,盛載著你的回憶,連結了你自身的故事。

我是在一次家庭旅行的途中意識到我好像對自己的出租屋產生了家一樣的感情。

我記得以前同事問我,你一年大部分時間都住這裡,會不會覺得這才是你的家?家還是家人在的地方?我不假思索,家當然是家人所在的地方。

不久之後,我和父母約定了家庭旅程,可能太久沒有全家人出遊,前半段對於我們家的相處模式水土不服得厲害。途中媽媽要和我回香港辦點事,坐上了回港的車我忽然覺得鬆了一口氣,又可以回到我的小單間,可以對熟悉的店舖營業時間完全掌握的小社區。

畢業以後和相熟的朋友合租,我們自嘲是two broke girls,分享一間陷在被反光玻璃剝離了感性的辦公樓間老舊唐樓的兩房公寓。在她離開香港以後我終於(合約性地)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my own,and a room with a view。開放式空間沒有隔斷,我甚至刻意沒有買衣櫃,一切都是赤裸裸地陳列,好像一個小型的個人博物館。剛畢業時買的物件有的小心翼翼留下來,有的趁搬家淘汰了,再添置新物件的時候,想想自己的小空間慎重再慎重,最後留下的都是自己打心底裏喜歡的東西,大概也是我們極繁主義斷捨離的一種。

漸漸地,我發現小房間成了我精神世界的延伸,在這裡一切的佈置和安排不討好任何人,除了自己。想出門的時候,大多數可以提供一些精神慰藉的食肆、書店抑或電影院都可以20分鐘內到達,或是再去遠些,多數時候不會遠到讓人退卻。不想出門的時候,靠著精神或非精神食糧的儲備也能打發大半天。當然也有狀態不好的時候,房間亂得難以下腳幾天也提不起勁收拾,任由心裡的陰雨慢慢浸濕這小小的延展空間。然後到或許陽光正好的一天,忽然決定階段性結束這一輪自虐,大掃除恨不得延伸20個side project。

看到這個選題的時候,我想到前兩天有人引用梭羅,說當一個人活在舉目無親的遠方才算是真誠地活著,我就想起我的小房間。她或許不是我小時候想像的家的樣子,或許也不是一直準備好招待訪客,而我坦然接受了我可以不是總是在線的大人。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