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雖然痛苦到想死,卻無法辭職的理由

子非魚
·
·
IPFS
給忙於工作的所有人,您可以多為自己而活。

■ 書名

雖然痛苦到想死,卻無法辭職的理由:給忙於工作的所有人,您可以多為自己而活。


■ 觀點

因為喜歡,「所以」?

因為是「自己想做的工作」,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因為是「自己選擇的工作」,所以努力是應該的,所以長時間工作是應該的,所以多忍耐點是應該的。

所以無論再怎麼痛苦都不逃避,是應該的。所以就算身體不舒服也不請假,是應該的。所以即使超過忍耐極限還是繼續努力,是應該的。「所以」過勞死也是應該的嗎?……當然不是。

有時候,原本正向積極的「所以」,竟然會將您帶往黑暗的道路。您的「所以」是通往哪裡?前頭真的有您的夢想和幸福嗎?請留意一下吧!


「過勞」是看不見的刀子

當您告訴自己「我還撐得下去」的時候,背後是不是有把無形的刀子緩緩地刺進您的身體?您已經撐不住了,趕快逃吧!


別參加「不幸比賽」

天底下確實有許多狀況比您更加惡劣的人,也有比您更加忍耐、更加努力的人,不過那和您一點關係也沒有。

痛苦的人是您,想休息的人是您,想辭職的人是您,被逼得身心失調的人也是您,別人不會為您做任何事。用不著參加不幸比賽。想參加的人讓他自己去參加就好了。


即使有判斷力也無法辭職的理由

最大的理由,應該就是「總是忍不住以他人為中心進行思考」吧!

事事以他人為優先,把自己的身心擺在後頭,久而久之,或許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人類越是疲憊,就越是無法辭掉工作

人類越是疲憊,就越是無法辭掉工作。憂鬱症的徵兆之一,就是認定自己的工作極為重要,只要請假,就會造成各種災難性的後果。——《羅素幸福論》


■ 解方

Q:為什麼瀕臨崩潰邊緣時,就做不到「與其尋死不如辭掉工作?」

心理學有個知名概念,叫做「習得無助感」。指的是人類或動物長時間承受壓力,就不再為了逃離壓力而努力的現象。如同被繫在木樁上的大象放棄拔樁逃走一般,人類持續承受過度的壓力,便會看不見逃走的選項。

另一種情形是雖然看得見選項,卻無法果斷「辭職」。傾聽這些無法果斷「辭職」的人的說法,最大的理由之一即是「難以想像辭職之後的生活」。正因為對未來具備了這樣的不安,所以才令人難以果斷的「辭職」。

如此這般,雖然心中存在「辭職」選項,卻因為不安而無法下定決心的人可能會被過度的壓力越逼越緊,最後甚至忘記還有別的選項,認定自己「已經走投無路,只能一了百了」。

如果實在提不起勇氣「辭職」,「先休息一陣子」也是一種選項。除此之外,也可以前往精神科診所接受憂鬱症檢測或心理諮詢。不妨趁著還看得見「休息」與「辭職」的選項時採取行動吧!


Q:我很痛苦,想辭掉工作,可是家人不諒解。我該怎麼辦?

不要過度期待家人的諒解。都是一家人,難免會希望對方多體諒自己。不過,若是過度期待「家人的諒解」,或許會因為期待與現實落差太大而造成心靈的疲憊。

如果家人可以給您幫助,就向家人求助。如果家人不能給您幫助,就別寄予過大的期待,自行判斷。到頭來,「自己還是要靠自己保護」。


■ 評論

這是本「救命書」。書中提到:「歐美雖然也有過勞死,但是很少。基督教原本認為勞動=處罰,或許也和這一點有關。據說在安息日工作是犯罪。」這解釋了西方探討職業倦怠的書籍為何總讓人感覺少了些什麼——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

西方社會傾向個人主義,重視個人選擇;亞洲社會則偏向集體主義,注重外在認同。因此,亞洲人在面對職業倦怠或辭職時,常需顧慮他人看法或得到他人諒解,這在西方人眼中或許難以理解,卻是亞洲社會的常態。

書中〈因為喜歡,「所以」?〉一篇簡潔地呈現了「功績社會」的觀點,《倦怠社會》中寫道:

「能夠」提高了生產的水準,而這個「能夠」,事實上是透過規訓的技術,也就是「應該」的無上命令,獲得了正當性。—《倦怠社會》

這本書既是易讀的漫畫,也是「救命書」。它讓我想起勞動部公務員輕生案,提醒我們職業倦怠的嚴重性。推薦給所有正經歷職業倦怠、糾結是否辭職的人,世界其實是很寬廣的。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