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

關係的生變是從一則推文開始。
二〇二三年三月十五日,上午七點十二分,宏都拉斯總統卡蕬楚(Xiomara Castro),在推特發了一篇推文:「He instruido al Canciller Eduardo Reina, para que gestione la apertura de relaciones oficiales con la República Popular China, como muestra de mi determinación para cumplir el Plan de Gobierno y expandir las fronteras con libertad en el concierto de las naciones del mundo.」看不懂的西班牙文,可點開文章下方翻譯鍵:「我已指示愛德華多.雷納總理管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關係,以表明我決心遵守政府計畫並與世界各國合作自由擴大邊界。」
該推文有一百五十七萬觀看,一千七百六十九次轉發,六千〇七十九個喜歡。中華民國外交部顯然不會是六千〇七十九名按喜歡網友當中的一個。
外交部隨即發布新聞稿,稱有關宏國總統推文宣布與中國發展正式關係一事,外交部已掌握訊息,並已向宏國政府表達嚴正關切。宏都拉斯與臺灣關係生變,主要是宏國向臺灣索取高達二十五億美元的金援。卡蕬楚在推特放話,刻意派出外長前往中國討論建交事宜,不無對我國施壓的意味。期間,美國和日本都介入斡旋,然而十天過後,宏國外交部也在推特上發表聲明,結束與中華民國長達八十二年的外交關係。
屈指算算,蔡英文二〇一六年上任到二〇二三年,已陸續與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尼加拉瓜、宏都拉斯九國斷交。目前邦交國僅剩位於中南美洲的貝里斯、瓜地馬拉、巴拉圭;加勒比海地區的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大洋洲的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吐瓦魯;非洲國家史瓦帝尼及歐洲國家梵蒂岡。
二〇〇〇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李登輝交棒陳水扁,其時,中華民國尚有二十九個邦交國,陳水扁執政八年,剩下二十三個,馬政府有二十二個,到了蔡政府,一口氣丟了九個邦交國,變成十三個。若以外交國數量論斷外交成績,數字確實不好看,故而二〇一九年,索羅門群島與臺灣斷交時,在野黨見獵心喜,用奚落的口氣嘲笑說,蔡英文曾批馬英九「外交休克」,但自己才是「外交入土」,當年與她競逐二〇二〇總統寶座的韓國瑜也在臉書酸:「『踏實外交』看起來就只是一個拿著大罐萬金油的辣臺妹『踏死』了外交。」
險峻中上路的外交
關於臺灣這八年的外交故事,的確是在險峻中上路的。
「余謹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二〇一六年五月二十日,蔡英文在總統府舉手宣誓,面對著孫文遺像和中華民國國旗,她一襲米色套裝深色長褲,一臉肅穆。這是臺灣第一位女總統,第二位民進黨籍總統,中華民國第三次政黨輪替,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她發表就職演說,強調人民選擇了新總統、新政府,所期待無非「解決問題」,臺灣處境困難,迫切需要執政者義無反顧的承擔,承擔經濟結構的轉型、承擔社會安全網的強化、承擔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承擔妥善處理兩岸關係。還有,承擔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讓臺灣走向世界,也要讓世界走進臺灣。
她承諾新政府會積極參與全球性新興議題的國際合作,包括人道救援、醫療援助、疾病的防治與研究、反恐合作,以及共同打擊跨國犯罪,讓臺灣成為國際社會不可或缺的夥伴。臺灣有心走向全世界,但世界各國卻讓臺灣吃了閉門羹。就職典禮隔三天,世界衛生大會(WHA)在日內瓦舉辦,臺灣受到邀請,她派衛生部長林奏延出席,聯合國搬出〈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文〉中一個中國的原則,林奏延演說僅能以「中華臺北」自稱。七月,國際對南海仲裁案出爐,我國領土太平島被劃為礁岩,她的批評被批太軟弱。八月到十二月,臺灣詐騙集團於肯亞、亞美尼亞、馬來西亞、西班牙涉嫌電信詐騙案,均被當地司法機構移送中國。
總統就職演說喊出打擊跨國犯罪、醫療援助什麼的,全落了空。該年七月首次出訪,她以「踏實外交」之名稱呼其外交政策,時任外交部長的李大維在立法院備詢時解釋其內涵為:「揚棄單向援助、走向國際合作,並且加深與民主國家的交流,建立『民主同盟』。」
「踏實外交」一詞出自蔡英文文膽姚人多,英文說法「steadfast diplomacy」則是「口譯哥」趙怡翔的創意。她期許自己在外交路上能昂首闊步,上任的一百天,看似跌了個踉蹌,然而年底一通電話悄悄改變了什麼。
柳暗花明的臺美關係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日,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蔡英文通話,是謂「川蔡通話」。
兩人針對政治、經濟與安全問題和亞洲區域情勢交換意見,是臺美一九七九年斷交後首例。這個通話把中國氣壞了,外交部長王毅說這是臺灣搞的小動作,評論家有的說川普舉動不排除是把臺灣當作籌碼,和中國換取更大利益;也有說此舉惹怒中國,將會把臺灣推入險境。果然,聖多美普林西比月底便宣布與臺灣斷交。國際賽局,各人有各人的算計,但無論如何,臺灣確實是刷新了存在感,也上了牌桌露了臉。
一通轟動國際的電話,有好多人出來代言背後故事。前美國副總統錢尼(Richard Bruce "Dick" Cheney)的副國安顧問葉望輝(Stephen J. Yates)曾在受訪時表示,川普當選總統,中華民國外交部依照往年慣例和外交禮節,提出請求去電祝賀,是他支持川普與蔡通話的。
《華盛頓郵報》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專欄作家羅金(Josh Rogin)在他的書《天下大亂》(Chaos Under Heaven)中指出,「川蔡通話」是前國防部印太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趁亂將臺灣聯絡窗口排進電話號碼。當時的駐美代表高碩泰表示,對華府代表處來說,「這絕非偶然突發奇想的即興之作」,他說,當時事前知情的華府人士,包括他應不超過五人,通話前晚他揣著寫有川普紐約辦公室電話號碼的紙條,整晚不敢入睡,「深怕川普臨時改期、變卦或越洋電話斷線」;幸好,最後川蔡暢談十分鐘,比原訂的五分鐘增加一倍。
「川普通話那天,我記得我跟你(黃重諺)在裡面,但我們兩個不在照片裡。那個畫面是:蔡英文兩旁是李大維跟吳釗燮。那是一個總統府裡面非常非常小的房間,專門打電話用的,小小的房間包含總統擠了五、六個人。我們對外是怎麼說川蔡通話那件事的來源?」現為考試院祕書長的劉建忻,當時是總統府代理祕書長,黃重諺是當年的發言人,事隔多年,兩人為我們還原當時情況,黃重諺說:「對外好像沒有特別講欸。我們覺得致賀是一個禮貌。我們當時的回應是說,有關總統跟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先生越洋通話,溝通聯繫的管道就是川普團隊成員,過程都依照臺美間交往慣例辦理,與任何公關公司都沒有關係,因為當時有人說花一筆錢找公關公司。」
劉建忻補充說:「我記得通話後,外交部還在跟對方確認,他們會在何時、如何對外說明?我本來是隔天早上七點要核對這件事情,鬧鐘設六點,結果醒來發現,已經未接來電一大堆,外媒,國內媒體……因為川普自己發推特,把消息發出去了。」相對川普的大鳴大放,劉建忻、黃重諺這些幕僚說得保守而謹慎,一如他們的老闆蔡英文。一如當年的美國《外交政策》期刊把她列入二〇一六年百名全球思想家名單,理由是她「勇於挑戰強權」(poking the bear),但沒人像她挑戰得這樣小心翼翼。川蔡通話說了什麼?達成什麼共識?她不解釋。她不躁進、不表態、不自掀底牌──寡言,是她早年在談判桌養成的習慣,也是政治局勢過於詭譎,多說多錯,更是個性使然。
天下大勢凶藏吉,吉藏凶,川普上任,一方面與蔡英文通話,一方面在佛羅里達州莊園大宴習近平夫妻。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川普到北京訪問,中國破天荒敞開紫禁城大門待客,寶蘊樓茶敘、三大殿遊走、暢音閣賞戲,儀節全然是帝王規格。然而短短一個月時間未到,該年十二月,川普就公布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報告直接點名中國、俄羅斯是美國的最大對手。不到半年,美中貿易戰開打確立,讓過去已運行二、三十年的經濟全球化與自由貿易,開始逆轉。新冷戰的國際局勢下,為以價值觀為導向的踏實外交創造了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林鶴明二〇一七年到二〇一九年擔任總統府發言人,他說:「美中貿易戰開打了之後,改變了整個外交結構,也就是臺灣從經濟到政治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強。美國來訪的官員,從次卿、到前國務卿、到部長級、議長都來,來的一個比一個大咖。我記得我當總統發言人的時候,一直在回應說感謝美國眾議院通過什麼法案,總之就是友臺法案非常多。那印象是堆疊的,但這一切的前提就是美國通過《臺灣旅行法》。」
新的法案通過了,舊的慣例被打破了,臺美關係進入前所未有的融洽。
信任的累積
二〇一八年八月,蔡英文參與巴拉圭新任總統阿布鐸(Mario Abdo Benítez)就職典禮,同時拜訪貝里斯,過境洛杉磯、休士頓,美方以高規格對待,時任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莫健(James F. Moriarty)前往接機。蔡總統停留洛杉磯期間與多位美國政要會面,之後參訪雷根總統圖書館並發表公開談話,這是蔡總統首度在美國發表公開講話;期間蔡總統也走訪洛杉磯華僑文教服務中心。參訪帶來三項突破,一是以中華民國元首身分到中華民國官方駐美單位參訪,二是參訪美國聯邦機構,三是以前在過境期間新聞採訪的管制全面解除。
「二〇一六年過境美國,隨行採訪的記者是不能發新聞的,記者必須等上了機艙,那意味著你進入了我們自己的專機,進入了自己的主權區才可以發。帶團出去,總統跟對方官員或是民意代表接觸的時候,你也不能告訴記者。他們(記者)會很不滿,一早就在飯店晃來晃去,跟我們捉迷藏,」黃重諺說:「但這樣和美方累積的信任,到後來我記得是到二〇一九還是二〇一八年,記者採訪不受限,是可以在當地馬上報導、馬上發。二〇一九年那一次,總統在美國可以隨時受訪,在我們自己的大使館,就是紐約辦事處,開記者會,接待聯合國各國的常代。」
臺美關係融洽到好似蜜裡調油,二〇二〇年美國大選,挺川普還是挺拜登,竟也可以在臺灣社群媒體引起論戰,彷彿臺灣是美國第五十二州似的。選舉結果拜登擊敗川普,國民黨質疑民進黨是「押錯寶」,然而民主黨拜登上任後,延續川普印太政策和印太戰略,並數次表示負有協防臺灣的承諾。「壓寶是國民黨故意去講的,其實在華府,即使是國民黨那邊的外交官也知道得非常清楚:我們兩邊都交往,不管誰上任,都能夠跟我們保持非常好的關係。拜登上任,你看他對我們有多好,不管哪一黨執政,關係還是不會變,」外交部長吳釗燮打趣地說:「現在來臺的議員,共和黨、民主黨都有,美國的共和黨、民主黨一天到晚吵架,他們什麼議題都合不來,但是唯一能夠團結他們的,就是臺灣議題。」
前駐美大使蕭美琴分析,美國對臺政策基於美國國內的《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無論美國兩黨誰執政,對臺灣政策的大方向都不會改變。蔡總統多次宣示對臺海穩定及維持現狀的承諾,獲得美方正面迴響,雙方並基於相同的價值觀與利益來拓展夥伴關係,而隨著臺灣民主更加成熟完善,臺灣跟美國這幾年密切溝通,增加互動了解。
最多人注目的降落:裴洛西訪臺
二〇二〇年立委選舉,蕭美琴以些微差距敗給傅崐萁。然而六月,她被蔡英文任命為駐美大使,二〇二一年獲邀參加拜登就職典禮,是一九七九年臺美斷交後,首次有臺灣代表以官方形式獲邀參加美國總統的就職典禮。她也代表蔡英文參加「民主峰會」。蕭美琴駐美期間,為臺美關係取得重大突破,她說:「我作為駐美代表則積極把握機會,以蔡總統務實、穩健的態度,發揮臺灣的優勢,把臺灣在全球產業、技術環境、戰略重整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與可以跟美國合作、對雙方人民發展有利的項目結合,爭取雙邊關係最大程度的深化和進化。」
臺美雙邊關係的升溫,在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atricia Pelosi)來臺達到沸點。裴洛西是民主黨籍政治家,自一九八七年擔任美國眾議員以來,一直以關注中國人權見稱,一九九一年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支持民主改革派,還因此遭中共驅逐出境。二〇〇七年至二〇一一年、二〇一九年至二〇二三年,裴洛西擔任眾議院議長,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眾議院議長。在她第二度擔任眾議院議長期間,所屬的民主黨掌握議會多數席次。依《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規定,眾議院議長在總統繼任順序排名第二,僅次於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賀錦麗(Kamala Devi Harris),在美國政壇上地位非同小可。
二〇二二年七月二十九日,裴洛西率團啟程出訪亞洲,預計造訪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及日本,行程不排除途中造訪臺灣。中共當然是氣炸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撂狠話,若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採取堅定有力的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太過氣勢凌人,就連拜登被問如何看待這件事,也直言:「軍方認為現在不是好主意。」
八月二日,裴洛西結束馬來西亞的行程,到底來不來臺灣,全世界都在關注。晚間十點四十四分,裴洛西專機抵達臺北松山機場,專機降落的那一刻,松山機場旁邊的飛機巷,大家紛紛高舉手機搶拍歷史性的畫面,現場歡呼聲此起彼落,情緒高漲。這是繼一九九七年的金瑞契(Newt Gingrich)後,第二位訪臺的美國眾議院議長。重量級政治人物來訪,臺北歡欣鼓舞,然而在她抵臺五分鐘內,臺灣西南領空卻是殺氣騰騰。共機分別在裴洛西抵臺的五分鐘內,進入我西南空域七千八百公尺和八千四百公尺高空,遭我方空軍廣播:「中共軍機注意,你已進入我ADIZ(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防空識別區),影響我飛航安全,立即迴轉脫離。」空軍次日說,裴洛西來臺當天,一共有二十一架次共機擾臺。
臺海情勢的劍拔弩張,如今從黃重諺嘴裡說來是水波不興:「裴洛西要來,對方就是越嗆越大聲,各種選項包含『我把你打下來』都是有可能的。當時總統做的決定就是:客人來,我要怎麼接待客人,怎麼確保客人的安全,比方飛機何時飛到什麼位置,總統和國防部長都是全程關注。再來你得知道,你對外傳達的訊息又不能太刺激,因為對方情緒管理已經有問題了,總統講話的內容都要小心謹慎。」外交部長吳釗燮進一步補充:「當時外交、國安相關人員都在總統府開過好幾次會,甚至也跟美方密切溝通,所以我們政府在記者會的反應和美國高層官員的講法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就可以知道說兩邊的溝通有多順暢了。」
進擊的外交官們
一場不到二十四小時的旋風訪臺,在國際上掀起驚天巨浪。中國氣炸了,飛彈、軍艦齊上,然而外交官們總能化危機為轉機,「裴洛西來,就是要保護民主主義,證明臺灣民主主義社會存在有其特殊價值。臺灣價值就是第一島鏈的價值,我們站在抵抗霸權主義的最前線,第一島鏈的位置被突破,鄰國都受害。臺灣價值同時也是進步價值,我告訴日本議員,同性婚姻臺灣也有反對聲音,但臺灣是這樣,即便只有少數贊成,但只要是對的,我們都會去支持它,讓少數變為多數,變成常識,社會才會往前進。」駐日代表謝長廷二〇二二年接受《鏡週刊》的訪問如此說道。
昔日的民進黨四大天王,也曾兩次參與總統大選,二〇一六年被蔡英文任命為駐日大使至今的謝長廷,七年多來,他在日本舉辦學生的交流、運動的交流、慶典的交流,還有使館的交流。他相繼邀請美國駐日代理大使楊舟(Joseph M. Young)、谷立言(Raymond F. Greene)、伊曼紐爾(Rahm Emanuel)在官邸餐敘。不怕中國抗議嗎?「我們有時候會故意找大家都覺得對的事情堅持去做,讓他抗議。例如WHO,大家都支持的事情,他們每抗議一次,就會受傷一次。」他說離開臺灣太久,偶爾回臺灣看政論節目,已經不知道上節目的人誰是誰了:「我早年拿日本政府獎學金來日本留學,如今面對可能是從政最後一個公職,我在臺灣貢獻了我在日本所學的知識、經驗,最後來這邊,服務臺灣人,也服務日本人,人生可以說是圓滿了。」
駐法代表吳志中在裴洛西來臺十天後接受二十七場法媒訪問,BFM電視臺的政論節目上,法國學者派翠克.馬丁─惹尼耶(Patrick Martin-Genier)稱臺灣並非獨立主權國家,吳志中當場反駁:「臺灣擁有所有主權國家的構成條件,也被認為是最民主的國家之一,有哪一條國際法規定要有二十、三十個國家承認,才是主權國家?我知道法國不承認我們,但這不妨礙臺灣是一個主權國家……如果大家繼續相信臺灣屬於中國這個說法,就是讓中國對臺灣為所欲為,甚至發動戰爭。這是我們所有民主國家的責任,也是所有知識分子的責任!」電視臺不提供訪綱和腳本,所有發言全靠來賓臨場反應,吳志中以流利法文應答,論點清晰,連法國人也驚豔,訪談片段在網路上瀏覽數超過百萬,不少法國人主動寫信給臺灣駐法代表處,詢問能怎麼支持臺灣;吳志中走在路上,也有法國人認出他,對他說:「大使加油、我們支持你!」
何止是法國?歐洲國家對臺政策也悄悄改變,起先是鄰近俄羅斯、長年有危機意識的東歐國家,後來才擴及至西歐。疫情期間,立陶宛率先挺臺,接著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來臺訪問,成為一九八九年捷克民主化後訪臺的最高層級。二〇二二年底,中華民國在立陶宛不但正式設立代表處,且直接以「臺灣」為名。當然,中國很快以經濟手段嚴厲報復,為此,歐盟宣布研擬「反脅迫」法案,希望以集體力量制衡中國各種形式的脅迫,包括經濟脅迫。法案仍在協商,但就歐盟已是一大轉變。
「在裴洛西訪臺之前,國際看臺灣就有一個中線,一個現狀在那邊,對國際社會來講,臺海維持現狀符合多數國家利益,可是裴洛西來了之後,中國衝撞現狀。很多國家反過來,跟臺灣有更深入的往來關係。臺灣跟其他的國家的外交,因為這個事件變得更加緊密。」吳釗燮二〇一八年由總統府祕書長轉任外交部長,稱一上任就預定了外交的方向:「以前的外交重點不外乎是美國、日本,但歐洲,尤其是東歐,都被我們忽略了。我們以前擺的人似乎都沒有很強的動機,碰到要為國家講話的時候都恬恬(tiām-tiām,臺語安靜之意),所以我就把一些比較年輕,比較敢衝的同仁放到外館去歷練。我都鼓勵他們說,我當初連外交特考都沒有考上欸,你們這些考試上來的,一定比我更厲害,更優秀,你們永遠不要懼怕去為臺灣發聲,也不必來請求我的核可。」
「像蔡英文一樣」
回顧七年的踏實外交,吳釗燮英語夾雜臺語,笑容可掬,親切如歐吉桑,而非外交部長。他在民進黨執政的二〇〇七年,擔任中華民國駐美代表;二〇一二年民進黨在野時,他也擔任民進黨駐美代表,今昔對照,著實點滴在心頭:「二〇〇七年阿扁為了國內的威望,會故意去衝撞中國,我們跟布希政府關係處得非常不好。我到美國的第一天,美國人劈里啪啦對我就是一頓抱怨,說你們臺灣政府怎樣又怎樣。我心想駐美代表這麼難做,難怪沒人想當。很難想像臺灣現在和美國的關係這樣水乳交融。」
吳釗燮說,外交關係的轉變與蔡英文的人格特質有關,「小英總統跟美方的談判,就讓他們覺得說,這個人的領導是很謹慎、很穩定,而且可以預期,她不魯莽,不會出亂子。上任後,她種種行為會不斷強化形象,這對美國人來講,她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夥伴,對臺美關係的融洽絕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對於蔡英文謹慎、不誇耀,他舉了一個例子:「二〇一五年,我在民進黨部當祕書長兼任駐美代表,蔡英文以總統候選人的身分去華府訪問。當年她進了國防部、進了國務院,也進了白宮,訪問成果非常好。最後一天華府辦僑宴,我上臺致詞,說小英這一次華府訪問非常成功,大家都看到了,那時候蔡英文就告誡我,不能『講成功,要講順利』,好與壞,應該由民眾自己詮釋,而不是我們自己人大肆張揚。」
「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蔡英文常常把這十四個字掛在嘴邊,在她的演講中不斷出現。總統過境美國的規格越來越正常化,來臺灣的參訪官員官階越來越高,美國國會軍購法案一直通過,這一切都絕非單一事件,一切都是歷程。但凡這當中,總統稍微想要炫耀一點,或拿來消費,都可能會造成路徑的改變。
林鶴明對十四字箴言更進一步補充:「美國在支持臺灣的過程當中,總統沒有去亂刷卡,沒有把信用刷爆,所以到最後你看我們換到的信用額度越來越高,連議長(裴洛西)來了也一樣沒有搞砸,所以後面有麥卡錫那一輪。美國人覺得妳不但沒有亂刷卡,而且還把利息退來給我。」蔡英文的穩健、踏實,或許正如二〇二三年八月,美國前國務次卿柯拉克(Keith J. Krach)二度訪臺,在公開場合中喊話所描述:他無意介入臺灣選舉政治,但他期盼臺灣能選出一名像蔡英文一樣充滿勇氣、帶領國家變革的領導人。
蔡英文於二〇一五年四月提出「維持現狀」的主張,旋即成為民進黨提名總統候選人,並於二〇一六年當選總統,如今任期剩下不到一年,一切都如此不同:任期初始,臺灣規行矩步,然而美中貿易戰開打,蔡政府一改過去避免涉入國際紛爭的態度,與盟友採取集體圍堵攻勢,共同對抗威權國家對既有秩序的挑戰。外交的典範正在轉移,我們從拚邦交國的數量,到對國際事務盡一份心力。
那正是蕭美琴所說的:「蔡總統任內維持一致的穩健與務實作風,在面對國內外挑戰,也展現冷靜零意外的溝通成效,這些都讓國際友人肯定臺灣是可以被信賴,可以被依靠的良善力量,比如在COVID-19期間,臺灣分享運用科技抗疫經驗、捐贈口罩給需要的國家。長期累積下產生良性循環,美國、日本、東歐等國家也感念臺灣的幫忙,後來也對臺灣捐贈疫苗,是互利互惠的良好範例。」二〇二一年至二〇二二年間,立陶宛因允許臺灣設立代表處而遭致中國貿易報復,臺灣與日本、加拿大等國要求歐盟在WTO對中國的爭端提出解決諮商程序;此外二〇二二年烏俄戰爭爆發後,蔡政府亦加入國際間的聯合制裁,對俄羅斯、白俄羅斯兩國祭出半導體出口管制,並編列預算協助烏克蘭戰後重建等等。
然而要維持現狀的承諾並沒有改變。北緯二十七度、東經一二二度延伸至北緯二十三度、東經一一八度的直線,那是國防部劃定的臺海中線。不踰矩,不挑釁,中線在航運圖上,也在蔡英文心中,她不會在語言的層次上搞臺獨,她既不給中國侵略臺灣的理由,也不給美國放棄臺灣的藉口。選舉狂勝的時候,她沒有得意忘形,選舉失敗的時候,她也沒有鋌而走險。因為她知道,海峽兩岸極有可能會因為她的得意忘形或鋌而走險而陷入危機。國際情勢與她二〇一六年當選那一年如此不同,但當年她在就職典禮上,說要在外交與全球性的議題上盡一份心力的承諾並沒有改變。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她一步一步,踏實地帶領臺灣走向世界,也讓世界走近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