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勁蜂一型(巡飛彈一型)通過海軍驗收,但隱憂是...

廖英雁
·
·
IPFS
·
海軍委託中科院研製「勁蜂一型」(原稱巡飛彈一型)遊蕩彈藥,定位接近美製彈簧刀300,用於人員攻擊任務,4月也通過驗收,未來可望採購。然而勁蜂一型卻傳出導控系統的跳頻組件量產時會更換,規格可能降低。而這款國造彈藥的參數高度保密,也讓人懷疑真實的性能表現如何。
2023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巡飛彈I型無人機影片

2024年美國宣布售台的遊蕩彈藥中,包括為數685枚到720枚的彈簧刀300型,屬於滯空時間不大於15分鐘、無遮蔽導控距離不超過10公里、可以集群攻擊、能夠與其他在空無人機共享情資、具備人在迴路(人工決策),專司打擊人員或無裝甲目標的小型彈藥。此批彈簧刀300是跟著Altius-600反甲型遊蕩彈藥合併包裹軍售給台灣,台灣方面的採購建案單位是陸軍,代號是「獵鵂專案」。

另一方面,中科院在2022、2023年間也急起直追,發展定位類似先進國家同級品的巡飛彈一、二型,也就是目前改稱為勁蜂一、二型的遊蕩彈藥。勁蜂一型滯空時間不大於15分鐘、無遮蔽導控距離不超過8公里,純看帳面性能,導控距離已經比彈簧刀短了2000公尺。以中科院的習性,如果有任何微小的突破,都會拿來放煙火大肆慶祝,沒聽到導控距離精進,意思大概就是(暫時)沒有長進了。

為什麼有國外性能成熟的產品,還要發展自主國防? 以「獵鵂專案」來說,雖然爭取到彈簧刀300跟Altius-600,但畢竟這是陸軍的案子,而且自殺式無人機是彈藥,屬於多多益善的消耗品,數量這麼有限的外購彈藥陸軍自用都不足了,更別提要撥給海軍、海軍陸戰隊。需求的空隙,成了自主國防的救命稻草。

2024年底,中科院證實海軍已經向中科院下單,委託其開發國產版的遊蕩彈藥,也就是說勁蜂一型總算還是得到了軍方的資金,有辦法繼續投入研發。2025年4月18日,海軍在嘉義無人機測試場地,進行「巡飛彈一型」的驗收,發射10枚勁蜂一型,測試結果10枚攻擊無人機在干擾的環境下,仍可分別精準命中固定與活動靶標,驗收核可。未來海軍陸戰隊可望向中科院採購數量不明的勁蜂一型遊蕩彈藥,供陸戰隊使用。這也就是2025年4月28日,上報記者朱明〈【獵鵂專案】中科院勁蜂一型攻擊無人機準備量產 傳將換跳頻零件降規〉這篇報導的背景。

從這裡就可看出來,獵鵂專案從頭到尾都是陸軍的遊蕩彈藥外購案,並不是朱明聲稱海軍跟中科院簽署委製書研發遊蕩彈藥的案子。自殺式無人機屬於彈藥,所以海軍大可用產製彈藥的名義來處理這個案子。

問題來了。勁蜂一型未來量產時,通訊遙控組件可能會更換,而且規格不升反降,意思是把供應商從優良的換成普通的,或是同一家廠商的組件頂級A型號換成普通B型號,這就會涉及跳頻抗干擾能力的好壞,包括直線導控距離、可以使用的波段跟頻寬、跳頻的速度等等。量產型的性能會不會因為這樣而降級?彈簧刀300 block20的跳頻、展頻跟情資加密技術,用的是精進後的DDL技術,並支援AES-256加密協定。至於中科院,以國內各軍種對其產品跟服務長期的評價來看,很難讓人放心。

另一個問題,就是勁蜂一型的情資共享能力跟同時導引數量。每一枚彈簧刀300單就攻擊能力而言,只能算是一顆插上翅膀、會飛、會察打一體、會更改路線的手榴彈,單發裝藥量甚至不如60迫砲,殺傷力並不大。真正厲害的點在於「能與其他在空無人機共享情資」,跟「可以集群攻擊」。前者等於是擴大所有在空無人機跟後端導控站的感知範圍、融合共同戰場圖像,真正做到區域內戰況的全知。至於後者就是可以同時導控兩枚(或以上)遊蕩彈藥在空,能輪番攻擊同一個目標,彌補單枚彈藥殺傷力不足的劣勢。如果再搭配多聯裝的發射器,讓其輕易部署在各種車輛、船艦甚至建築物上,那就更能將察打一體的火力範圍擴展到無孔不入了。這才是彈簧刀300強大的地方。

反觀中科院跟海軍,在4月18日海軍的驗收測試中,只提及發射了10枚勁蜂一型,通通都命中目標,卻沒有提到「這10枚彈藥是由幾個導控站所控制」,以及「同時在空的遊蕩彈藥有幾枚」。中科院公布資訊只提及一名步兵可以攜帶兩枚勁蜂一型,沒有提到同時可以導控幾枚。綜合起來看,這是非常危險的。再者,勁蜂一型的飛行速度跟俯衝速度,也將決定它在有限滯空時間裡可以飛多遠、面對敵人防空射擊或閃避時有多大的倖存率。

假如海軍陸戰隊購買了中科院少量、昂貴、性能原始的勁蜂一型,平時演訓的正常彈藥耗用量不足,那肯定會影響戰技。而如果辛辛苦苦攜帶了幾枚勁蜂一型,好不容易發射出去,每個導控站只能導一枚,彼此也沒辦法交換分享情資,無法集群,甚至遭遇敵軍更先進、更密集、功率更強的干擾之後,影像回傳品質就不清晰,或是沒有辦法正常導引,那這樣的國產遊蕩彈藥,將無法真正滿足戰場的需要,只不過是散兵游勇之作,拿來應付自主國防的口號,以官兵的生命做兒戲。

因此,觀察勁蜂一型的後續報導,一定要持續關注:跳頻抗干擾能力的好與壞、同時導控的數量、影像回傳的穩定度、能否與其他(國產)在空無人機分享情資、有沒有保密數位資料鏈以及使用的技術協定水準、採購的數量跟使用戰術。這才是監督中科院自主國防能量的正途。

至於那些「台灣尚勇」「中科院科技實力全球排名第幾」的自大宣傳,或是趁機宣揚「中國察打一體無人機好棒棒」的言論,就免了吧。我們還缺這些嗎?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