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荒野創作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信5-重學景觀,建構荒野

荒野創作
·
·
實踐就是推翻自己,超越自己。

這系列內容主要是關於Marcus的想法是如何形成,想怎麼樣轉換在荒野創作上實踐,並把這些記錄當作一封信,與未來的創作者對話。

信0-容器與形態:生活邊界的探索
信1-為何要記錄
信2-認知的改變
信3-無限創作賽局
信4-理解世界的工具


  • 從那裡開始

  • 「荒野」是給想創作的大多數

    • 想創作的大多數

    • 荒野與次生林,可實踐的景觀


信4提到我想探究的是抽象的景觀,但抽象的景觀如何實踐?把所學的忘記,重新學習,建構一個行動系統。


從那裡開始

⋯⋯全球複製貼上,我們想製造不同的故事⋯⋯

人文地理中有個詞彙——「無地方性」(placelessness),描述城市生活中失去了在地記憶、感情和獨特性。在現今日活生活似乎很常見。連鎖店幾乎都長得一模一樣,播放著差不多的音樂,販賣品味和風格相似的物品。模板式擴張其實也不是壞事,畢竟商業經營需要考量成本效益,「可複製的」也代表著某種程度的有用。而問題是,我們想要這一個故事嗎?

對於我(以及想創作的大多數)來說,只有一個故事是無法安放那份無限和複雜多元的想法與行動。我(們)不想成為單一故事的受眾,有太多想做的事,有太多可能性,想成為不同故事的創作者。

至於類似「想成為XX、找到想做的事」 絕對是個大哉問。在學生時代,大家免不了寫一篇名為「我的志願、我的職業、長大後想做甚麼」的作文,我猜很多人那時候根本不想當那個職業(或者說不知道要當甚麼),只是想完成作業和應付老師。在那個年紀,對於自己的興趣、價值觀或人生方向,都是未知狀態,問題也不確定,別說學生時代,現在很多時候以為困擾自己的是X問題,深入挖掘後才發現其實是Y問題,甚至是更深層次的Z問題。「想做甚麼」從來都不容易。

市面上很多關於個人長成的書或教程,提供一套看似萬能的公式,教導我們如何實現夢想,但基本上沒有人能或沒有人會100%按照這套公式來實踐,大多數都是被一大堆成功的公式困擾。

無論是學生時代的作文還是市面上的勵志書或教程,都在說「找到想做的事」就等同於人生的意義。既然學生時代那些被書寫在作文紙上的「志願」 是假的,標榜「成功」的公式也非真理,那麼,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面對大環境的單一故事,為甚麼不製造自己的故事?

我們可能窮盡一生所追尋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能夠安放我們內心的故事。

⋯⋯追尋自我實現,投身助人成長,邁向共同實現⋯⋯

很多人說馬斯洛金字塔最頂端的「自我實現」是人類想追求的終局,這個詞彙承載著太多人對於人生價值的期許,但馬斯洛本人並沒有用金字塔圖,而是被企業管理大師挪用和簡化後的版本。

網路上流傳的「馬斯洛金字塔圖」很容易誤解為「自我實現」的驅動是階梯式、由下而上線性遞進的:必須先逐層滿足底層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才能登上金字塔的頂端實現所謂的「自我實現」。實際上,馬斯洛說人的發展狀態是持續變動、內外連結的動態過程,人的追求經常會在不同的層級之間反覆轉變、循環往復確認,並非單向度的線性進展。

在馬斯洛人生的後期卻批判自己早期的理論,他發現「自我實現」之外,還存在一個更高的層次——「超越」(Transcend)。除了關注自身的成長,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公共領域,關懷群體的福祉,積極地參與社會的進步。

可能有人會認為,「超越」對我們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掙扎的平凡人遙不可及,追求「自我實現」就已經耗盡全力,還有甚麼餘力去談「超越」? 我認為,如果你曾經幫助他人成長,其實就已經達到「超越」,但不會一直在「超越」的層次,而是不斷地在其他層次之間來回試探。

《最後吃,才是真領導》(Leaders Eat Last)中有一個關於戒酒的例子,說明了助人的重要性。戒酒互助會研究了一個12步驟戒酒方法,即使完成了前11步,戒酒者仍然有復飲的風險,而關鍵是第12步——幫助其他酗酒者戒酒。當戒酒者把自身的經驗,用於幫助他人擺脫酒癮時,他們自身的戒酒成果反而更加鞏固,也更能體會到其中的意義。助人,就是「超越」。


「荒野」是給想創作的大多數

⋯⋯人的一生總是在追求著「甚麼」,有時候會為了那個「甚麼」而想要再突破一點點⋯⋯

在大學時期的最後半年,可能是「荒野」最原始的概念,那時想做的事件很多,所以把自己的興趣畫了一個樹狀圖來規劃想做的事,有一個最頂端的公司,經營幾個不同的小公司,後來才知道,這是法人控股的系統。我想說的是,如果要成立所謂的「公司」,我不想自己是權力最大的那個,我想把大家連在一起,為了某個想像而共同努力。

心中一直有個想法,不論是誰,只要參與「公司」的事情,就有權決策。舉個例子,參與公司項目X的人,有權參與項目Y的決策,或者,在「公司」裡付出的人,至少可以參與公司的決策。

我不知道有甚麼方法,不知道如何做、要做甚麼,那時候正在研究區塊鏈,這項技術可能是影響我思考經營荒野比較大的因素。在區塊鏈「圈內」,有很多前人已經把一些很有吸引力的概念落地,當我看到如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和RetroPGF(Retroactive Public Goods Funding)等概念時,我感覺發現了一個新世界,這些想法都很先進,而深挖後才發現,其實並不是特別新的事物,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用」,或是很難會接觸到,所以我們都不知道。

「圈內」的水很深,每天都會有新概念和新資產出現,一個月沒追蹤感覺已落後10年。我比較慢熱,有新事物出現不會第一時間去試,而是先退後一步,找一些我感興趣的內容。其中,「公共性」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我想,應該有一部分人是因為這個意義而來到這裡,他們討論著如何分配資源、系統透明、激勵機制,強調參與、貢獻和共享,在這裡,人們不在塔樓裡生活,而是在廣場中遊走。

想創作的大多數

世界在玩「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有限遊戲,參與無限遊戲是人生策略。信3的標題——無限創作賽局,原本是「人生是一場必須參與的無限賽局」,後來把「人生」改成「創作」是因為我覺得,人生是塑造出來的,需要經過一些試探、動手和投入才能夠看見,也就是內容提及的「有所作為」。如果不行動,就不會有「人生」。

我很喜歡Simon寫的《無限賽局》(The Infinity Game),很早之前有看過這本書,但覺得賽局好像是下棋或甚麼談判之類的,而且這本書放在商管類、𣈱銷書區,讓我覺得是本炒作的書就沒有看,後來聽朋友說到這本書的概念覺得很有趣,所以花點時間看看,才發現這個新視角。如果你有空閒,值得花點時間看看。

「無限」對於大多數創作者來說是代表性的形容,因為想創作的人都不會因某些原因而停止他們的創作欲望,只是基於某些原因,策略性地暗中發現和慢慢地尋找創作的機會。

荒野與次生林,可實踐的景觀

⋯⋯在荒野中,沒有現成的道路,每一步都需要去開闢,每一寸土地都需要去探索⋯⋯

抽象的概念難以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需要一個錨點。為甚麼選擇荒野作為這個錨點? 因為,荒野本身象徵著一種未定義的狀態,一種無限的潛力,沒有預設的框架,一切從零開始,由自己去探索、去創造、去建構人生觀。

在家庭背景中成長是我們的第一人生,有既定的軌跡,學習規則和適應既有的文化。經過社會的洗禮後,開始反思既有的生活,追尋更符合內心渴望的人生道路,這是第二人生,如同在原始生林被砍伐後的土地上,重新生長出的次生林 (Secondary Nature)。

第二人生是我們在意識到第一人生雖要作出改變之後,基於自主意識選擇的道路,不想被標準化、不想在框架化,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可能是數位遊牧,可能是自由職業,也可能是積極參與社會議題的行動者。

⋯⋯抽象的景觀如何實踐?⋯⋯

實踐就是推翻自己,超越自己。

最後,以一個故事結尾。

被高牆環繞的一群豬,不像我們印象中在泥地裡打滾,而是穿著西裝,手持平板,口中流利地說著人類的語言,在「非牟利人類之聲藝術學院」上學。

學院開設各種導師培訓課程,吸引無數豬前來深造,一期「人聲藝術導師認證課程」宣稱:完結後需要演講5次作為審核,再頒發認證課程證書,即可開辦自己的課程,將人聲藝術推廣給更多豬。

一直渴望在藝術領域有所成就的P仔,被課程描繪的美好前景所吸引,在課程進行途中,突然多出額外的規定,要獲得證書還需要簽署一份協議,學員必須定期向學院繳納「品牌維護費」,還需額外收取手續費給第三方證書發行方,否則不能開班授課。

當初報名時,學院宣稱費用已包含在課程費用中,為何要額外收費?為何重要的協議內容,不在報名前公開,要等到課程中途才提出?而在課堂上提出的質疑,導師只是輕描淡寫地解釋,這些都是為了「維護人聲藝術的聲譽」和「保障導師的權益」。同學們大多保持沉默,似乎早已習慣。P仔拒絕簽署協議,放棄了那張所謂的認證。

P仔獨自在街道上散步,突然聽見熟悉的聲音——「噗、噗、噗」,看到一隻小豬躲在角落裡發出微弱的豬叫聲。周圍的豬都對小豬投去異樣的目光,好像發出了甚麼不該發出的聲音,小豬立刻噤聲,慌張地用人類的語言說:「對不起,我⋯⋯我只是⋯⋯練習發聲。」P仔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無憂無慮地在泥地裡打滾,發出清脆響亮的豬叫聲,但被告知豬叫聲是低俗的,只有掌握流利的人聲才能在社會中獲得認可。從那以後,P仔努力學習人聲,忘記了本來的聲音,就像社會中的其他豬一樣避免發出豬叫聲,因為沒有豬願意被認為自己是豬。

P仔停下腳步,轉身面向學院高聳的圍牆,深吸一口氣,用盡全身力氣,發出了一聲清晰而響亮的「噗!」豬叫聲在打破了長久的沉默,周圍的豬充滿了疑惑和不解,在學院的塔樓上傳來了院長威嚴的人聲:「是誰?是誰發出豬叫聲?保安!把那隻發出噪音的豬給我抓起來!」

在「非牟利人類之聲藝術學院」上學期間,P仔意識到學院所提倡的人聲說話框架,壓抑了真實的豬叫聲和屬於豬的本真和智慧,而那一聲豬叫是微不足道的,也無法改變任何事,但至少,P仔找回了自己的聲音,開始質疑這個被人聲所主宰的世界。


信0-容器與形態:生活邊界的探索
信1-為何要記錄
信2-認知的改變
信3-無限創作賽局
信4-理解世界的工具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