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在Indo的M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有時閱讀 : 村上春樹的《棄貓》

在Indo的Me
·
·
這樣說來好像很「無情」,我倒是感受到村上對父親這人物的一份敬意。以成年後的自己,抺去作為「父子」之間的矛盾和永遠無法磨合的期望,從新回望父親村上千秋這個人,給予的是一份平等的尊重和敬意。比起把父母安放在永恆仰望、時時感激的疲累位置,這種平等,我倒是覺得更為坦誠和動人。


為那些認為家庭就是笑聲笑聲滿載溫馨,或是從甜蜜家庭氛圍下成長的人而言,大概不會對《棄貓》此書起什麼共鳴吧。村上也不諱言自己曾經二十年沒有和父親說話,直至父親臨離世前的一段日子才和好。《棄貓》一書裡,村上書寫自己的父親,當然沒有親子時光的濫情描述,也沒有書寫和父親交惡的惡毒。它是一本關於「村上千秋」這個人的書,沒有太多相處回憶的片段,更多著墨的是關於一個兒子對父親作為一個普通日本人的詳細認知。

這樣說來好像很「無情」,我倒是感受到村上對父親這人物的一份敬意。以成年後的自己,抺去作為「父子」之間的矛盾和永遠無法磨合的期望,從新回望父親村上千秋這個人,給予的是一份平等的尊重和敬意。比起把父母安放在永恆仰望、時時感激的疲累位置,這種平等,我倒是覺得更為坦誠和動人。

總覺得華人因人倫孝道而生的框架和期望,窒礙父母子女之間應有的一種「平等」,因此無法坦誠地作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流。父母子女之間,更多是到父母死的一天你也無法像他們的朋友一樣,將父母視為普通人般去了解體諒;同樣地,父母永遠也無法如你朋友或伴侶一樣,透徹了解你的為人。

印象中,華人文學裡也較少「孝」以外的描述。較深刻已是張愛玲在短篇小說《茉莉香片》中,男主角對自己父親的厭惡,就連看到鏡中自己那肖似父親的輪廓,也能生恨。但這種也是較極端的描述。

還是日本人對矛盾的人性和情感,較能理解和接納吧。如果嫌村上索性二十年不和父親說話太理智和決絕,那麼還有佐野洋子。她在關於母親的文集《靜子》中說:「我討厭我母親,但不是討厭身為母親的她,而是身為一個人的她。」不似村上,佐野洋子倒是嘗試去盡女兒的責任,在母親老來帶她遊歐洲,為她安排最貴最好的老人院,也在母親患上痴呆後親自到院舍照料。女人大概都是婆媽一點的,在《靜子》一書中我最喜歡看她和妹妹背地裡對母親的虛偽的碎碎念,還有質疑自己是否對母親太無情,但又無能為力的內心獨白。

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和父母情投意合的,年紀多大仍可把臂同遊,甚至可以一起去示威遊行。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和父母的關係就像是一場分不了手的苦戀的話,那你相當適合看《棄貓》和《靜子》。尤其是當身邊的人通通急不及待去當父親母親、還喜歡時不時歌頌母愛真偉大的氛圍下,你就只好靜靜地回歸到書本文字裡去,在村上春樹和佐野洋子的懷抱下,圍爐取暖一下。

當恨和愛同時存在,你就必先了解、承認、放下你的恨,才可以好好維繫和拿捏因愛而必需保留的距離。願你我都學會對自己、對父母慈悲。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