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ChatGPT 重整思考節奏:觀察我自己使用的紀錄

Lynn Lo
·
(修改过)
·
IPFS
·
想法還不完整時,你怎麼開始行動?我記錄自己使用 ChatGPT 作為思考的起點,把模糊的念頭推進成可以討論的草稿。

(本文內容為與 ChatGPT(GPT-4o 模型)協作完成。透過反覆對話、修訂與實作紀錄共同整理)

我一向留意新工具的推出,也不排斥嘗試使用這些新工具。通常我會花一些時間摸索,思考實際能帶來哪些幫助,以及是否符合我工作上的節奏與需求,再決定要不要導入目前的工作流程中。

一開始 ChatGPT 問世時,我用它處理的,大多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工作需求,例如產出社群貼文的草稿、撰寫活動說明文字、協助潤飾企劃內容。這些應用多半偏向「提供初稿」的角色,互動不深,也還沒構成習慣性的合作方式。但後來,當我開始用它來處理結構更複雜、情境更接近實務需求的工作時,使用方式逐漸有了轉變,也出現了值得進一步觀察的變化。

從對話到共構:使用方式的轉變

我注意到自己對 ChatGPT 的使用方式,逐漸從單向的「請它幫我做事」,轉向比較接近與人討論問題的「來回互動」。尤其在需要釐清流程、設計活動或拆解工作結構時,我會用它當成推進想法的對象。

這並不是說它的回答總是精準。事實上,它的第一版回應常常偏離我原本想要處理的重點。但這反而讓我發現:我自己可能還沒想清楚、或者描述不夠清楚。這些回應,讓我回過頭來重新整理需求,然後再調整提問。這樣的過程,不完全是「使用工具」,更像是透過它,建立一種和自己對話的方式。

當想法還沒完整,我如何開始行動

這種使用方式也影響了我對工作節奏的安排。我不覺得 ChatGPT 取代了原本的工作方法,但確實讓我更願意提早開始動腦,也比較不會把還沒想清楚的事一再擱置。

過去的我如果對某件事還不確定,往往快速先想過一輪,當認為某些部分需要更多研究時,常常就把事情擱著,總是認為自己等到時間足夠再來處理。但總是一樣的下場:擱著,再無推進的進度。

而感謝ChatGPT的出現,我現在會先把當下能說出口的部分交給 ChatGPT,讓它回應看看,再依據回應來調整方向。像是在撰寫跨部門合作的提案時,常常需要在短時間內處理複雜內容、整合不同需求。我會把初步段落與架構大綱輸入 ChatGPT,請它幫忙排列順序、模擬讀者可能的理解困難,或重新組織說明邏輯。

這樣的共構過程讓我更快察覺自己描述不清楚的地方,也幫我拉出一條可以往下編修的線索。它的角色比較像是一個「初步整理者」,協助我把腦中未成型的內容,轉換成可以進一步討論或推敲的草稿雛形。

如果沒有這個工具,這些事還是做得出來嗎?

可以。只是整體的過程可能會更慢,也更容易因為卡住而中斷。而這是我以往工作的盲區(以及壞習慣)。

過去我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會傾向先整理清楚再動手處理。現在則是有了一個可以「試著說說看」的對象,不一定要一開始就準備好完整架構,也不擔心回答會被誤解或批評。這樣的互動,幫助我保留住一些原本可能會流失的想法

特別是在工作需要切換節奏、處理多線任務的時候,它提供的不是結論,而是一種進入思考狀態的方式。我可以先丟,再慢慢想。這讓整體的工作推進有了多一層緩衝。

與其說是 ChatGPT 幫我工作,不如說它陪我思考

總結這段時間的使用經驗,我不會說它讓我變得更厲害,但我確實感受到:自己更願意提早動腦,也比較能持續推進那些原本可能會卡住的事。就算還沒想清楚,也可以先試著說出來,透過它的回應慢慢整理。

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的工具,對我來說,比較像是一個可以協助我釐清問題、維持節奏的對象。它督促我盡早進入思考狀態,並透過對話持續推進。而這一點,的確是讓我感受它強大有力的部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ynn Lo正向積極的教育工作者(?)
  • 来自作者

從一個小問題開始:我與 ChatGPT 的實作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