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台灣找工作的二三事。續── 跟香港的差別在哪?
到頭來我發現找工作和找房子都是一樣子的。
找工作與找房子
去年年底我換了新的工作。又從新人開始重新學習,到現在差不多過了四個月了。看着身邊比我早入職的同事一個個辭職,再一次覺得這份工作是不是有一股魔力。
對比上一份的工作,現在工作的公司可謂是台灣人人都熟悉的公司,能在這家大公司工作其實我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或許是這樣子,所以總覺得這間公司不管在文化或者待遇方面都很不錯。不過現在看見不少同事離開,又開始陷入一種自我懷疑的情況,是不是他們覺得這份工作或者這間公司非常不好呢?
這種心情令我聯想到前兩年要搬家的情況,有趣的是,我發現找工作和找房子都是一樣的。為甚麼會是一樣呢?相信大家都有搬家的經驗,搬家前總要上一些平台,從價錢、地區、房子大小等條件開始尋找合適的房源,找到後又要開始聯繫房仲,然後約時間去房子看一看環境。
當然這只是一般且無意外發生的流程,但以我個人的經驗,找房子總不會這麼順利。像我之前找上一間房子的經歷,就差點碰上詐騙,詐騙犯在不同平台用偷來的照片和合理的價錢吸引不少人來預約看房,並說着要先付款才可以預約看房,這種情景讓我不禁想到不少公司也是打着這樣的做法來吸引職場新人來查詢職缺。當然那些公司並不至於到詐騙的地步,但他們美化了工作內容以及薪資,讓人以為這份工作的實際工作內容如他們在平台刊登的內容一樣,但大家都知道,事實並不是這樣。
入職後,我們才發現工作內容複雜且繁多,你的確會接觸到之前他們所透露的工作內容,但其實你更多的事務是歸於工作內容所寫的「處理臨時交代的業務」。不過,找工作總比找房子好,原因是在於找工作並不會被綁約,至少我個人的經驗是,一發現有什麼不妙的情況,便可以馬上抽身離去,但找房子並不是這樣。
然而當你與我現在這個情況一樣,入職快要半年,然後看見公司的老人一個個離去,這時才發現這間公司好像有點問題時,便陷入一種尷尬的情況。若要此時離去,在個人的履歷上必然留下一筆不漂亮的紀錄。若不離去,又好像留在一艘快要沉沒的快艇上。當換着是找房子的情況時,我們肯定想着再忍半年等合約結束就可以了,但找工作並不是。辭職又很難馬上找到另一份工作,繼續在公司工作有可能有風險,不知不覺就陷入兩難的局面。
Z世代,難吃苦?
試想想誰找房子不是想找一間可以租很久的房子,應該沒多少人想每年搬一次家吧?找工作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在這一年間,我已經換過兩三份工作,不是被面試的內容詐騙,就是覺得公司有點奇怪。到了現在這間公司,難得入職已經過了三個月,才開始慢慢發現公司各種奇怪的規定和階級觀念。
每次我跟家人抱怨工作的事情,他們總說怎麼我在香港遇不到這種情況,實在是因為我很少在香港頻繁地換工作。回頭想想當中的原因,是我太玻璃心嗎?還是我不太適應台灣的職場生活?想了一陣子,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台灣的公司錢給得少。在香港工作,也是有遇到委屈、同事推卸工作與責任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想辭職的瞬間,但至少金錢上可以彌補情感上的損傷,甚至工作量很多時,跟上司抱怨他們也會作出工作調動安排,更甚者會主動幫你加薪。
然而在台灣的情況是,事多錢少,而且同事經常請假,把自己的工作推卸給別人做,甚至每天總要消失至少30分鐘,導致他的工作只能給我去做。聽起來這種職場環境非常不健康對吧?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我已經跟大家分享過,但是我亦能理解這種職場環境,正正因為事情多而薪資少,所以人人總要找理由去做少一點事情,然後把東西推給別人做。然而這種局面正正形成一種惡性的循環,讓職場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願意做事的人也慢慢加入安靜辭職的行列。所以有一些做了很久的人終於忍不下去了,決意離去。正如黃子華所說:薪資一半是給工作,另一半是給你受氣用的。當工作量更多,能受的氣就更少。一旦他們不斷受責備,內心對工作的容忍度就會慢慢降低,也許這就是人們辭職的原因吧。
這不禁讓人想到現今不少職場前輩批評Z世代動輒就離職、抗壓性低、對於傳統的職場文化亳不接納、不加班等等,覺得新一代的人才很有問題。然而同為Z世代一員的我卻不敢苟同。對比以前,人們的工作目標只是為了賺錢生活,為了保住工作,他們會做好每件事情,甚至為了表現,連不是自己的工作也做了。反觀現在,大部分人們不再為生活而擔憂,他們滿足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低層,於是他們更希望工作能為他們帶來成長。在他們判斷工作是否值得他們留下來時,他們會審視職場文化是否健康,所謂的健康是指公司是否會尊重他們、同事間是否友好相處等等。若滿足這些條件,他們再會考慮職場發展潛力是否如同他們想像那樣。搬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上來說,那就是他們要考慮社會需求、尊重需求,最後希望工作能為他們帶來自我實現。而在Z世代前出生的人們,他們見證家庭曾陷入困境,他們覺得保住現在的工作更為重要,而有沒有機會發展他們的職涯並不在他們的藍圖中。
當然我個人認為職場上並不能以Z世代、千囍世代等等的標籤去定義全部人,因為也會有Z世代出生的人為了工作競競業業,因此我認為現今多數人指的Z世代只是那群家庭有一定財富累積,不用為了生活而必需找一份沒興趣的工作的人,而這群人並不限於某個年齡組別。
辭職的決定因子
大家在甚麼時候會覺得自己應該要辭職呢?身體需要休養的時候?對工作感到疲倦的時候?還是對工作環境應該不滿的時候?踏入人資行業才三個月的我,看過許多的原因,有的人因為照顧家庭而請辭,有的是出於健康因素,有些則因為薪資的問題,除去這些因素,大家還會因為甚麼原因而考慮辭職呢?我問了問身邊已經提出離職的同事,她跟我說她覺得在大公司無法真正學習人資的知識,她入職已經半年,還是在做些處理合約的工作,她難以想像她甚麼時候才可以真正成為人資專員。看著不少同事離去,我心裡也有股焦慮,假如你和我一樣,不妨想想做這份工作的目標是甚麼,又需要多久來達成你的目標。
我認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目的,即使在選擇要加入哪一間公司時。像我在選擇這份工作時,並沒打算在人資行業走得多遠,我只是想在我學習網頁設計時,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而已。我最終還是希望可以在網頁設計的行業工作,沒經驗的我需要時間來累積作品集。在這個時候,便能分辨出我與那些辭職的同事不同之處。這份工作我視為生活的手段,如同漢堡包最外層的麵包,只用來飽足我的生理需求,但那些同事不一樣,他們視這份工作為生活的內核,甚麼餡便會影響它們成為甚麼漢堡包。認清我跟他們的需求並不一樣後,我的內心就平靜了。
我看過不少人總結甚麼時候你應該提出辭職,像工作影響到生理及心理健康、薪資不合理、職場霸凌等等,但總結那麼多,最能判斷是否真的要離職的只有自己,畢竟真的到了不辭職不行的那一刻時,人們是不會猶豫的。有猶豫等於對目前這份工作有所顧慮。我認為當你開始有辭職的念頭時,不妨思考一下這個想法從何而來,是薪資低於預期?還是同事間相處的問題?把問題解決後,你還會想辭職嗎?職場上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但並不是每件事都只有辭職才可以解決,嘗試跟上司討論你的顧慮,若不能解決,請辭便是最後手段。
若說到最不應該在甚麼時候請辭,我想便是在氣憤的時候吧。這看似威風,但下一份工作可能並不如現在的好。可能是因為吸引力法則,我們總是在相似的行業與等級的公司工作,除非你很有自信,你的經歷與經驗提升不少,不然你能找的也只是相似程度的公司。
以上便是我在這份工作洞察到的地方,也是我內心對工作的一點點抱怨。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更多,那麼我們下次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