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式攝影之二】模仿名畫的自拍 反思日常「荒誕」現象

香港攝影師Kayee C的自拍作品,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最後的晚餐》等名畫,她一人分飾多角演繹不同人物,合力上演一齣21世紀的「荒誕劇」,然而模仿名畫的幽默感背後,還有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反思。
十年前移居法國的Kayee,2015年因哥哥贈送的單反相機才開始攝影,自此彷彿學懂一種新語言。她喜歡人像攝影,也鍾意看油畫,尤其是十六、十七世紀畫家卡拉華佐(Caravaggio)的作品,於是油畫便成為她的靈感源泉。她最近在香港舉辦攝影聯展,展覽現場的作品《The Taking of All of Us》就是源自畫家的名作《The Taking of Christ》。
擺脫宗教規條 自小愛扮耶穌
畫作原本內容是耶穌被猶大出賣後被捕帶走的情景,在她的作品中,猶大變成幫她化妝的人,士兵則成為身邊指指點點的人,還有人在圍觀拍照。「社會上很多潮流(如減肥)及價值觀(審美觀)等,彷彿將女性的思想自由帶走,某種意義上,女性也在主動參與這件事,所以作品中的女人正是自己。」

在畫作裏,作品的光線從耶穌身上散開,她的作品也是如此,焦點落在身穿內衣任人擺佈的她,模仿的角色正是耶穌。實際上,她自小已喜歡扮演耶穌,這自然與兒時的經歷息息相關。小時候的她讀基督教學校,那時的她已覺得宗教有很多規條及框架,有反叛精神的她想擺脫這種窒息,便將聖經故事改成搞笑內容,想像自己是耶穌。現時的她雖然沒有宗教規條的束縛,然而她仍不時幻想自己是耶穌。「這與人的無力感有關,當所有事情變得很差時,就會想像萬能的自己可以改變現實。這個社會總是對我們有很高期望,你當我係上帝咩?」
另一幅明顯取材自達文西名畫 《最後的晚餐》的作品《Who Is Listening?》,她不但扮演耶穌,還一人分飾十二個角色。畫面右方的人全在玩電話,或自拍或在等訊息,彷彿活在虛擬世界中。耶穌左邊的人似乎在尋求溝通,有人在祈禱,甚至荒謬地融入一個殺人的故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及表達方式,很多時我們表面上在溝通,但實際上究竟有多少人認真在聆聽?」這幅充滿玩味性質的作品,或許正是現實社會的寫照。對她而言,這幅作品還有另一層自身意義,她天生有一隻耳朵沒有聽力,過往她也試過不能溝通的狀況,幸好這沒有對她的語言能力造成影響,還能說一口流利的法文。

另外一幅作品屬於《Sisters》系列,她以16世紀畫作《Gabrielle d'Estrees And One Of Her Sisters》為靈感,畫面中的她按着另一個自己的頭,創作完作品後,她才慢慢理解自己為何要這樣拍攝。Kayee原本是雙胞胎,但另一位胎兒在媽媽的肚裏死去,這個創傷困擾她多年,令她產生一種倖存者的內疚感(Survivor Guilt),也覺得很難與人建立關係。
「這個想法在內心埋藏很多年,直至近年才慢慢走出這個困局,懂得如何去表達這種內疚感,當她將過去兩年創作的《Sisters》系列慢慢連結起來時,才明白為何會創作這系列作品。」這個想法也在另一系列作品《End of the Party》裏得到延續,多個長相、穿着一樣的她身處一座中世紀的莊園裏,隱喻着曾經共處同一子宮的經歷,雖然不知道莊園裏曾經發生過什麼意外,但最後只有一個人倖存,藉此去表達她內心的內疚及罪惡感。

觀察日常生活 角色互有交流
雖然Kayee的作品靈感源自名畫,也模仿油畫人物的姿勢及光影,不過她相片中人物的動作及反應,也源於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例如人們吵架的表情等,再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融入作品。正如作品《Who Is Listening?》,創作時她圍繞中心的耶穌造型展開,用六晚時間逐漸建構出不同角色的造型與動作。影像的美感、構圖固然重要,角色之間的交流與反應,同樣令作品生色不少。
Kayee C的作品令人想起日本藝術家森村泰昌模仿的名人名畫,又或是美國藝術家Cindy Sherman透過自拍演繹電影及電視裏描繪的典型女性形象,與他們的作品一樣,藝術家出現在作品裏面,無疑加強作品的表達意義,對她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更自由地發揮。畢竟,對本身從事銀行的她而言,創作某程度上是工作以外的一種平衡,如何在掣肘之中活得自在,從而透過攝影表達出來。儘管她的作品不直接回應社會議題,然而當人們看到她的影像時,總能投射各自的情感或經歷。
·顯影IG(雙語內容): https://www.instagram.com/photogstory/
·原文見於果籽 ·Kayee C網站 ·圖片由La Galerie Paris 1839提供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